觸碰認知的臨界點——人工智能能否取代其開發者?

從鐵器取代石器到汽車取代馬車,紙張取代竹簡到電腦取代算盤,從某個角度看,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技術的進化史。如今人工智能技術興起,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們鑑於歷史的經驗,同樣在思考:人工智能會不會也取代掉他們呢?

過去的人類應該從未想過自己被自己的工具替代。這些年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量職業需求的變動,許多重複勞動被機器所取代,人們纔開始焦慮這個問題。即使是從事頂尖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也有所憂慮。比如霍金等科學家曾聯名對人工智能的警告。
就我而言,一個普普通通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習者、起步者,或許對這個領域的新潮技術沒有評價的資格,沒有那些科學家的分量,但我依然有我自己的觀點,也自己的理由。就這個命題,我認爲人工智能是不能取代其開發者的

依舊以史爲鑑。所有的技術進步確實都是建立在戰勝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比如計算機,最初造出來時龐大無比,功能也單一,後來不斷進步,發展到如今。如今的計算機必然是取代了當時的計算機,但我們需要注意到:無論它功能多麼強大,運行多麼迅速,它依舊不能擺脫其“框架”而存在。
這個“框架”是什麼呢?是計算機的體系?是CPU的模式?這些都包含其中,但也都不全面。這個框架說到底,是一種人賦予它的行爲模式,它無論怎麼進化,終究也是在不斷地在跑程序,重複,重複,不知疲倦。
人類發明的東西是要爲人類的需求服務的,這理所當然。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只是爲了更好更強地爲人類工作,只是說目前看來,它的一些功能“很像人類”,比如模式識別、圖像處理、數據處理之類。說到這裏,必須釐清命題中的邏輯。

“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其開發者”,這裏的取代,是指什麼功能上的取代?當然不是在圖像識別能力上的取代,這個現在一些技術已經超越人類了,就像前段時間《最強大腦》上百度的機器人圖像識別戰勝了腦王。這裏說的取代,是指“開發人工智能的能力”這個功能的取代。
做這樣一個假設:一個工程師開發出了人工智能A,具有圖像識別能力A級,然後工程師又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B,這個人工智能具有開發自己的特殊能力,能夠開發出新的人工智能C,具有S級的圖像識別能力(S>A)。人工智能C的能力強於人工智能A,那麼是不是說人工智能B取代掉了開發者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覺得是不應該否定,那麼再看一個例子:
程序員們都喜歡使用更加方便的工具,如果能自動生成的代碼就絕不會自己手動去敲,因爲自己手敲出的效率不一定高,也容易出錯,不如使用自動生成的,綜合了效率和正確性。這個工具如果是程序員自己之前寫的,那麼是不是說這個工具在敲代碼的能力上取代了他呢?程序員們想一想。

認知是有界限的。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信息的獲取、處理、歸納,人工智能或許是能高效地模擬這個過程,比人類更加迅速地累積知識,更瘋狂點,我們可以添加一些性格參數讓它更像人類。但我們終究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完整地傳遞給它們,因爲我們對認知的認知是片面的——這個論斷或許會牽扯到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之爭,誕生諸如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事實:我們仍舊沒有、並且很長的時間也不會完全認識這個世界。
我們的認知尚且如此了,那我們以我們這區區認知,所開發出來的東西能完成這未竟之業,超越我們嗎?這不是一個師傅教徒弟,徒弟能不能勝過師傅的問題了,要知道,人工智能的技術背後,有着無數科學家不懈的努力,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都不能輕易被取代。
顯微鏡能看到比肉眼看不見的領域,放大器可以捕捉宇宙中的感知不到信號,人工智能可以思考地比人腦更加迅速,但沒有一項技術能給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只有靠自己前進。認知的界限,只能由我們來不斷拓寬,而不可能寄託於人工智能來觸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