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也不知道程序員35歲以後該怎麼辦!

1

 

小王大學畢業了,他22歲,進入一家普通的公司做了程序員。

 

初入職場的小王是個菜鳥,被公司的老員工帶着,開始做CRUD。沒多久就熟練了,喪失了新鮮感。

 

這個時候的小王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別人說Python好,他就去看Python,別人說前端要火,他就去學前端,別人說以後是移動互聯的時代,他就去看Android開發......   每一樣都是淺嘗輒止,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已又迷茫不已。

 

幸運的是,小王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工作之餘開始惡補計算機基礎,看算法,學模式,讀源碼,在一個個項目開發中不斷錘鍊自己的技術。

 

他開始從技術的狂熱份子變成了一個務實派,理解了絕大部分公司都是業務驅動。技術爲業務服務,不管多麼牛氣的技術,能夠提升項目的工作效率,幫助產品,幫助公司賺錢纔是緊要的。

 

很快,小王從菜鳥變成了獨當一面的骨幹,再過幾年,小王具備了架構設計的能力,可以設計大型的系統,精通面向對象,可以遵循各種OOD的原則進行設計。

 

他建立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於新技術,很快就能掌握其本質。

 

轉眼間10年過去了,小王變成了老王,成爲一個優秀的技術人了!

 

 

2

 

 

然而,老王此時已經32歲,正在奔向所謂技術人員的“大限”:35歲!

 

業界的各種新聞、小道消息讓他感受到了壓力,開始焦慮。

 

他反思了一下,十多年來自己一直積極進取,似乎並沒有沒做錯什麼,但是在時代的大潮下,在飛速的變化中怎麼總是感覺站立不穩,沒有安全感呢?

 

老王開始每年更新簡歷,然後出去面試,看看自己在這個市場上值多少錢。他發現一個讓人悲傷的現象,那就是面試自己的人年齡越來越小,雖然努力掩飾,老王還是看到了一絲尷尬。儘管自己技術精湛,可對方似乎想要一個精力更充沛,更能加班,更聽話的年輕人。

 

老王還想在技術相關的領域打拼,他想一直做到40歲,50歲,甚至60歲,他想到了各種出路:

 

(1) 轉向管理,管理技術團隊。只是管理的坑也不多,需要往裏邊擠,也不一定能擠進去。

 

(2) 堅持技術路線,做架構師,技術專家。

 

這兩條路看起來不錯,只是如果一直呆在一家公司,相當於命運就和這個公司綁定,需要忍受公司的種種不足,萬一公司出了什麼閃失,來一波裁員,後果不敢想。

 

(3)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業,那是九死一生。

 

自己還有沒有時間再搏一把?能不能承受起沉沒成本?失敗了以後,再去找工作,還能找到嗎?

 

(4) 跳出單純的軟件開發,去做和技術相關的教育,諮詢等方向,這將是一個比較大的轉型。

 

3

 

小王和老王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 當然是我虛構的,他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員,可能是你,是我,是他。

 

有一天,有個和老王類似的同學和我在微信上聊起了出路的問題,我們提到了這些東西:

 

首先自己的心理上要做好準備,到了一定年齡,收入不再大幅上漲,甚至下降,是大概率要發生的事情。很多行業都是這樣,只不過IT業體現的更加明顯,出現得可能會更早。

 

其次不能完全依賴公司提供的舞臺了,要把個人的品牌給搞起來,讓自己的影響力擴散到公司之外去。

 

第三,得和外界的人建立更多的連接了

 

有了影響力和人脈,這樣找工作的方式纔有可能改變,工作纔有能主動來找自己,或者通過朋友來推薦工作,避免拿着簡歷去面試,然後面試官比小10歲的尷尬。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 技術人的個人品牌如何建立呢?

 

其實很多人都清楚, 有寫作,演講和開源項目這三板斧。

 

只是這條路也不容易,能堅持下來的人還不太多。 不過反過來看,正是由於難,走上這條路的人反而少,大部分人都是不行動的看客, 只要行動起來就能超過很多人。

 

可以加上適當的個人營銷,注意不能過火了,在互聯網時代,言過其實的誇誇其談很容易被人戳破。記不起是誰說過一句話:讓自己的名氣比自己的實力弱一點。我覺得挺對的。

 

即使是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這個世界遵循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人能把自己的個人品牌給建立起來,剩下的80%該怎麼辦?

 

我自己也難以給出解決方案,因爲中國IT業的高速發展也就這20年,35~40歲的程序員剛出現沒多久,大家都還處於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人能以過來人的身份指點迷津,給那80%找到出路。也許再過10年,20年纔有經驗之談吧。

 

但是,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好的心態,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對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