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數據人——如何學習“業務”

       隨着社會發展,我們的世界進入一個數字世界,幾乎我們能接觸到的所有信息,都是數據,數據對於我們每個人越來越重要;

作爲一個數據類項目的項目經理,我認爲,最悲哀的事情是聽到某些人給我講了一句“老大,我不懂業務”。如何激發一個數據工作者的業務思考以及如何幫忙打造一個系統化的學習業務的思維。我把自己的心得只能寫成一個指引。

前言

數據和業務

  • 數據是系統產生的,而系統承載的是企業業務開展。
  • 數據分析是爲管理決策服務的,是管理層對當前開展業務的洞悉和後續優化的決策。
  • 大數據時代強調通過數據服務產品對客戶進行場景化服務,這裏的場景是業務場景。
  • 數據發現問題,一部分是技術導致,另一部分是業務流程操作和規則錯誤導致的。
  • 數據的不一致性源自於很多原始業務初期開展過程中的不規範性。

而僅僅瞭解數據,沒有任何意義,數據在沒有被業務串聯起來之前,所有數據都是散列的,微觀上看都是沒有用的;

而脫離了數據的“業務”,也僅僅只能算是邏輯,或者說是流程,脫離了血肉的骨架而已;

數據好掌握,而業務卻比較難以從全局進行把握;

在我看來學習業務前,以爲我們的業務是指企業業務(金融機構當然也是企業),因此我們需要從一個企業的本質說起:

企業從度娘給出的定義: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爲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覈算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核心要素我們需要理解幾點:

  1. 企業向市場提供的是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定位決定了企業的行業歸屬。
  2. 企業之所以能夠提供商品和服務是因爲它以有效的方式組織和運營生產要素。
  3. 企業需要以盈利爲目的,實現自主經營,獨立覈算和自負盈虧。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衍生出來三點:
    1. 首先企業的生產要素組織和運行需要有效有質量,越高效和越有質量產生的附加值越高,才能實現自負盈虧,在行業中利於不敗之地。
    2. 其次企業必須有效的核算成本以及解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在行業內定價的問題。所以企業需要與成本策略和價格策略的決定機制。
    3. 企業發展之所有別人給你錢,無論是債權還是股權,取決於對你當前以及未來盈利能力和發展中風險的綜合評估。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些市場現象並非如此,其實是政治、資本、市場、個人和企業多主體之間基於信息不對稱的博弈的結果。而從本源理論上講我們只有知道了應該是什麼才能去發揮力量去影響它。所以我們只能從最基本原理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而不是去分析特例。

 

個人建議學習業務的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去了解一個企業的基礎業務框架。

 

第一方面:企業的業務定位脫離不了行業的格局,瞭解行業是需要持續性跟進的事情。

從個人最熟悉的金融行業我們進行分析,今年的行業格局是在過去幾年大量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上,配合國家降槓桿的要求加強監管,拉通不同牌照的監管標準,降低金融風險,包括降低金融系統內的多層嵌套和槓桿,也包括通過企業去槓桿、一直居民槓桿增速以及嚴控地方政府債務 來控制整體宏觀槓桿率。

所以金融機構自身基於傳統業務和互聯網化業務的創新和強監管之間的博弈是今年的主旋律。各種類型金融機構的發展都是圍繞這個主旋律開展工作的。

如果業務學習,持續性瞭解行業。沒有什麼系統性的方法。主要手段有幾個:

(1)瞭解更宏觀的戰略:如全球化趨勢和反全球化浪潮、全球經濟週期、貿易自由化和貿易壁壘等國際發展情況;以及國家的大戰略比如說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等。

(2)瞭解行業中觀情況:比如說中國航空也當前的格局,民航局,從民航局的內部機構設置就知道分那幾個領域,最核心的航空公司和機場,國內主要的航空公司有那幾家,機場排前幾位的是什麼?空管是做啥的?航信是做啥的?票務公司是幹嘛的?

(3)瞭解行業主營業務流程:如果還是從航空業出發,作爲一個乘客,滿足你乘坐飛機的全流程服務就是行業的主營業務流程,可以以一個乘客從購票開始,體驗和分析你的每個環節是如何和營業主體交互的?他們之間又是如何銜接的?

(4)跟隨行業變革:主要關注業務流程整體優化和改進,創新業務發生,行業管理模式變化等等。主要就是收到政府、市場、技術多方位的衝擊情況下,行業在發生什麼變革。

 

我自己瞭解行業的基本方法有兩個:

(1)處處留心皆學問:在日常生活打交道的過程中去了解你接受的服務和購買的產品背後的邏輯。

(2)看財經和產業分析:包括主流的財經雜誌,會從各種國際國家宏觀和行業中觀,以及企業具體微觀案例角度進行分析,多參與行業的論壇,包括現在的新媒體論壇。那怕對自己服務的行業每天看一片高端分析和報道,一個月之後,業務的感覺也找到了。很多人抱怨不懂名字,一句話“度娘”。       

 

第二方面:如何正確瞭解企業的原始業務流程。

簡單一句話企業的業務就是圍繞生產要素的組織產生產品和服務提供給用戶的過程。瞭解一個企業在做什麼,瞭解他的業務流程以下幾個步驟:

  •   第一步:看企業的網站,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在網站上一定有清晰地表達。
  •   第二步:看企業的組織架構,結合第一步去看哪個部門大概承擔哪些業務職能。
  •   第三步:畫核心業務流程圖,看看基於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理解,是否可以把這個企業開展業務的邏輯描述出來。
  •   第四步:如果要掌握細節,需要看企業已經頒佈的業務管理辦法。成熟的企業在開展每個業務之前都需要形成一個業務管理辦法。否則這個企業運作肯定不規範。如果沒有業務管理辦法的企業,從數據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參與工作並不合理,需要的是業務流程梳理再造。因爲沒有合理的業務流程和崗位職能分工,這個企業就不可能有好的系統,哪裏來的可以分析的數據?換句話說他們連業務怎麼管理都沒有想清楚,需要什麼管理決策呢? 

基於以上的邏輯,對數據工作者慣有的工作思維提出一個批評就是,只會Bottom up從系統角度看功能看數據的數據工作者,一定成長不爲優秀的數據工作者。可以從Top Down 從業務出發瞭解系統應該有什麼功能,會產生什麼數據纔是正確的邏輯。這也是企業架構理論告訴我們的從業務架構出發的原理。

 

第三方面:如何瞭解企業的基礎業務能力支撐和後臺管控體系。

企業按照自己的業務板塊,形成業務管理辦法,制定業務流程,組織每個業務部門開展運營的邏輯,我們可以理解爲一個企業垂直的一類一類的業務開展。

但是企業除了垂直的業務,還需要有後臺管理體系,職能部門對業務進行基礎的支撐。

如果我們把業務板塊理解爲生產要素的組織和運營,那麼後臺部門主要的職能就是更爲基礎的生產要素的提供。

如果我們把生產要素最基本的東西理解爲人、財、物。同時我們需要針對生產要素組織過程中的效率和風險進行控制。我們針對後臺管理職能的定義邏輯基本就是:

(1)圍繞“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業務開展過程中的組織架構管理。

(2)圍繞“財”的從企業生產行爲的記賬到會計覈算體系,企業的預算和結算體系,企業的財務報表編制和分析,以及結合管理會計的從財務角度對運營的監控。另外還有企業更爲宏觀的投融資戰略。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細分和高端領域。

(3)圍繞“物”的資產管理衍生到採購和供應商管理行爲等。

(4)圍繞“效率”產生的命題和寬廣,當然這裏的效率包括質量。例如:

  1. 產品銷售的好不好是銷售組織的效率問題。
  2. Call center的服務好不好,是服務組織的能效問題。
  3. 原材料採購的成本控制是採購組織的能效問題。
  4. 資金運營的好不好,有效的控制頭寸,而不是頻繁的借債雖然最終影響的企業的資金成本,實際上考察的企業的財務主管對業務造成現金流動的合理的預測和優化的能效。
  5. 以此類推。。。

(5)圍繞“風險”產生的命題主要源自於人爲或者非人爲導致的信息不對成:例如:

  1. 操作風險是員工人爲故意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去謀取某些利益。
  2. 銀行的對公信用風險可能是企業的故意隱瞞,也可能是客戶經理配合的聯合作假。
  3. 證券的拖拉機賬戶問題就是某些操盤手利用信息不對稱原理對其他投資者的詐騙行爲。

作爲企業主體需要針對業務開展中的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和控制。

 第四方面:如何看待企業當前的互聯網化轉型策略。

當前互聯網化的背景下,如果我們針對企業的業務進行了解不對企業的互聯網化業務進行分析,是瘸腿。

企業+互聯網的模式很多。但是大致分爲兩種類型:

  • 模式一:基於原有的業務模式和互聯網結合,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優化或者原有的業務流程。
  • 模式二:傳統業務和互聯網業務兩條腿走路。重新做一塊互聯網業務。

第一種模式下企業更依賴原有的資源和體系,第二種模式下相對不依賴原有的資源和體系。第一種模式生產要素的組織和運營方法是局部優化的,而第二種模式下基本上是另外一套組織架構去支撐互聯網業務,和傳統業務並行。

 

從行業到企業業務,到企業的後臺管理能力和互聯網化思維基本可以讓我們的數據工作者學會企業的業務,從業務的角度看數據,體驗分析決策。但是我也不覺得這四個領域能夠完全覆蓋所有的業務學習,但是基本上可以給數據工作者一個企業的業務基本框架。有了這個基本框架,後續學習業務是一個持之以恆的事情,是一個多看,多學,多思考的過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