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协议入门-笔记(day2)

互联网协议入门-笔记(day1)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的总体构思,自下而上。分析了每一层的设计思想,这是从设计者的角度想问题,这一篇将切换到用户的角度,看下用户是如何自上而下与这些协议互动的。

总结上一篇

我们已经知道,网络通信就是交换数据包。电脑A向电脑B发送一个数据包,后者收到了,回复一个数据包,从而实现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数据包的结构,基本上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这个数据包,需要知道两个地址:对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
有了这两个地址,数据包才能准确的送到接受者手中。但是,前面说过,MAC地址有局限性,如果两台电脑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就无法知道MAC 地址,必须通过网关(gateway)转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1号电脑要向4号电脑发送一个数据包。它要先判断4号电脑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子网络,结果发现不是(后文介绍判断方法),于是就把这个数据包发送到网关A。网关A通过路由协议,发现4号电脑在子网络B,又把数据包发送给网关B,网关B再转发给4号电脑;
1号电脑把数据包发送给网关A,就必须要知道网关A的MAC地址,所以,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实际上分成两种情况:

场景 数据包地址
同一个子网络 对方的MAC地址,对方的IP地址
非同一个子网络 网关的MAC地址,对方的IP地址

发送数据包之前,电脑必须判断对方是否在同一子网络,然后选择相应的MAC地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实际使用中,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用户的上网设置

1.静态IP地址

你买了一台新电脑,插上网线,开机,这时电脑就可以上网吗?
通常你需要做一些设置,有时,管理员(或者ISP)会告诉你四个参数,你把他们填入操作系统,计算机就能连上网了:

  • 本机的IP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的IP地址
  • DNS的IP地址
    下图是Windows系统的设置窗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四个参数缺一不可,后文会解释为什么需要知道他们才能上网。由于他们是给定的,计算机每次开机都会分到同样的IP地址,所以这种情况被称为“静态IP地址上网”。
    但是,这样的设置很专业,普通用户望而生畏,而且如果一台电脑的IP地址保持不变,其他电脑就不能使用这个地址,不够灵活。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用户使用“动态IP地址上网”。
动态IP地址上网

所谓“动态IP地址”,是指计算机开机之后,会自动分配到一个IP地址,不用人为设定。他使用的协议叫做DHCP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每一个子网络中,有一台计算机负责管理本网络的所有IP地址,它叫做”DHCP服务器”。新的计算机加入网络,必须向”DHCP服务器”发送一个”DHCP请求”数据包,申请IP地址和相关的网络参数。
前面说过,如果两台计算机在同一个子网络,必须知道对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才能发送数据包。但是,新加入的计算机不知道这两个地址,怎么发送数据包呢?
DHCP协议做了一些巧妙的规定

DHCP协议

首先,它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建立在UDP协议之上,所以整个数据包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最前面的”以太网标头”,设置发出方(本机)的MAC地址和接收方(DHCP服务器)的MAC地址。前者就是本机网卡的MAC地址,后者这时不知道,就填入一个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2)后面的”IP标头”,设置发出方的IP地址和接收方的IP地址。这时,对于这两者,本机都不知道。于是,发出方的IP地址就设为0.0.0.0,接收方的IP地址设为255.255.255.255。

(3)最后的”UDP标头”,设置发出方的端口和接收方的端口。这一部分是DHCP协议规定好的,发出方是68端口,接收方是67端口。

这个数据包构造完成后,就可以发出了。以太网是广播发送,同一个子网络的每台计算机都收到了这个包。因为接收方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看不出是发给谁的,所以每台收到这个包的计算机,还必须分析这个包的IP地址,才能确定是不是发给自己的。当看到发出方IP地址是0.0.0.0,接收方是255.255.255.255,于是DHCP服务器知道”这个包是发给我的”,而其他计算机就可以丢弃这个包。
接下来,DHCP服务器读出这个包的数据内容,分配好IP地址,发送回去一个”DHCP响应”数据包。这个响应包的结构也是类似的,以太网标头的MAC地址是双方的网卡地址,IP标头的IP地址是DHCP服务器的IP地址(发出方)和255.255.255.255(接收方),UDP标头的端口是67(发出方)和68(接收方),分配给请求端的IP地址和本网络的具体参数则包含在Data部分。
新加入的计算机收到这个响应包,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等等参数。

以上部分主要记住一点:不管是“静态IP地址”,还是“动态IP地址”,电脑上网的首要步骤,是确定四个参数:

  • 本机的IP地址
  • 子网掩码
  • 网关的IP地址
  • DNS的IP地址
    有了这几个数值,电脑就可以上网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实例:当用户访问页面的时候,互联网协议是怎么运作的:

一个“访问网页”的实例

1.本机参数

我们假定,经过以上步骤,用户设置好了自己的网络参数

  • 本机的IP地址:192.168.1.100
  • 子网掩码:255.255.255.0
  • 网关的IP地址:192.168.1.1
  • DNS的IP地址:8.8.8.8

然后他打开谷歌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了网址:www.google.co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就意味着,浏览器要向google发送一个网页请求的数据包

2.DNS协议

我们知道,发送数据包,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但是现在,我们只知道网址www.google.com,并不知道他的IP地址;
DNS协议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个网址转换成IP地址,已知DNS服务器为8.8.8.8,于是,我们向这个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53端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DNS服务器做出响应,告诉我们谷歌的IP地址是172.194.72.105.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对方的IP地址;

3.子网掩码

接下来,我们要判断这个IP地址是不是在同一个子网络下,这就用到了子网掩码。
已知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本机用它对自己的IP地址192.168.1.100,做一个二进制的ADN运算,计算结果为192.168.1.0;然后对谷歌的IP地址172.194.72.105也做一个ADN计算,计算结果为172.194.72.0,这两个结果不相等,所以结论是Google和本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
因此,我们向谷歌发数据包,就必须通过网关192.168.1.1转发,也就是说,接受方的MAC地址将是网关的MAC地址;

4.应用层协议

浏览网页用的是HTTP协议,它的整个数据包构造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TP部分的内容,类似于下面这样

GET / HTTP/1.1
Host: www.google.com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sdch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Accept-Charset: GBK,utf-8;q=0.7,*;q=0.3
Cookie: ... 

我们假定这个部分的长度是4960字节,它会被嵌套在TCP数据包之中;

5.TCP协议

TCP数据包需要设置端口,接收方(Google)的HTTP端口默认是80,发送方(本机)的端口是一个随机生成的1024-65535之间的整数,假定为51775;
TCP数据包的标头长度为20字节,加上嵌入的HTTP的数据包,总长度变为4980字节;

IP协议

然后,TCP数据包再嵌入IP数据包。IP数据包需要设置双方的IP地址,这是已知的,发送方是192.168.1.100(本机),接受方是172.194.72.105(Google);
IP数据包的标头长度为20字节,加上嵌入的TCP数据包,总长度变为5000字节;

以太网协议

最后,IP数据包要嵌入以太网数据包,以太网数据包需要设置双方的MAC地址,发送方为本机的网卡MAC地址,接受方位网关192.168.1.1的MAC地址(通过ARP协议得到);
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而现在的IP数据包长度为5000字节。因此,IP数据包必须分割成四个包。因为每个包都有自己的IP标头(20字节),所以四个包的IP数据包的长度分别为1500、1500、1500、560。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服务器端响应

经过多个网关的转发,Google的服务器172.194.72.105,收到了这四个以太网数据包。
根据IP标头的序号,Google将四个包拼起来,取出完整的TCP数据包,然后读出里面的”HTTP请求”,接着做出”HTTP响应”,再用TCP协议发回来。
本机收到HTTP响应以后,就可以将网页显示出来,完成一次网络通信。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个例子就到此为止,虽然经过了简化,但它大致上反映了互联网协议的整个通信过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