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程序的耦合和解耦,IoC 的概念以及原理

1. 程序的耦合和解耦

1.1 什麼是程序的耦合

  • 耦合性(Coupling),也叫耦合度,是對模塊間關聯程度的度量。耦合的強弱取決於模塊間接口的複雜性、調用模塊的方式以及通過界面傳送數據的多少。模塊間的耦合度是指模塊之間的依賴關係,包括控制關係、調用關係、數據傳遞關係。模塊間聯繫越多,其耦合性越強,同時表明其獨立性越差( 降低耦合性,可以提高其獨立性)。 耦合性存在於各個領域,而非軟件設計中獨有的,但是我們只討論軟件工程中的耦合。

在軟件工程中, 耦合指的就是就是對象之間的依賴性。對象之間的耦合越高,維護成本越高。因此對象的設計應使類和構件之間的耦合最小。 軟件設計中通常用耦合度和內聚度作爲衡量模塊獨立程度的標準。 劃分模塊的一個準則就是高內聚低耦合。

  • 它有如下分類:
  1. 內容耦合。當一個模塊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個模塊的數據時,或一個模塊不通過正常入口而轉入另一個模塊時,這樣的耦合被稱爲內容耦合。內容耦合是最高程度的耦合,應該避免使用之。
  2. 公共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模塊共同引用一個全局數據項,這種耦合被稱爲公共耦合。在具有大量公共耦合的結構中,確定究竟是哪個模塊給全局變量賦了一個特定的值是十分困難的。
  3. 外部耦合 。一組模塊都訪問同一全局簡單變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數據結構,而且不是通過參數表傳
    遞該全局變量的信息,則稱之爲外部耦合。
  4. 控制耦合 。一個模塊通過接口向另一個模塊傳遞一個控制信號,接受信號的模塊根據信號值而進
    行適當的動作,這種耦合被稱爲控制耦合。
  5. 標記耦合 。若一個模塊 A 通過接口向兩個模塊 B 和 C 傳遞一個公共參數,那麼稱模塊 B 和 C 之間存在一個標記耦合。
  6. 數據耦合。模塊之間通過參數來傳遞數據,那麼被稱爲數據耦合。數據耦合是最低的一種耦合形式,系統中一般都存在這種類型的耦合,因爲爲了完成一些有意義的功能,往往需要將某些模塊的輸出數據作爲另一些模塊的輸入數據。
  7. 非直接耦合 。兩個模塊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繫完全是通過主模塊的控制和調用來實現的。
  • 總結:
    耦合是影響軟件複雜程度和設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設計上我們應採用以下原則:如果模塊間必須存在耦合,就儘量使用數據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範圍,儘量避免使用內容耦合。

  • 內聚與耦合
    內聚標誌一個模塊內各個元素彼此結合的緊密程度,它是信息隱蔽和局部化概念的自然擴展。 內聚是從功能角度來度量模塊內的聯繫,一個好的內聚模塊應當恰好做一件事。它描述的是模塊內的功能聯繫。耦合是軟件結構中各模塊之間相互連接的一種度量,耦合強弱取決於模塊間接口的複雜程度、進入或訪問一個模塊的點以及通過接口的數據。 程序講究的是低耦合,高內聚。就是同一個模塊內的各個元素之間要高度緊密,但是各個模塊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卻要不那麼緊密。

內聚和耦合是密切相關的,同其他模塊存在高耦合的模塊意味着低內聚,而高內聚的模塊意味着該模塊同其他模塊之間是低耦合。在進行軟件設計時,應力爭做到高內聚,低耦合。

1.2 解決程序耦合的思路

我們在開發中,有些依賴關係是必須的,有些依賴關係可以通過優化代碼來解除的。
請看下面的示例代碼:

public class AccountServiceImpl implements IAccountService {
	private IAccountDao accountDao = new AccountDaoImpl();
}

上面的代碼表示:
業務層調用持久層,並且此時業務層在依賴持久層的接口和實現類。如果此時沒有持久層實現類,編譯將不能通過。 這種編譯期依賴關係,應該在我們開發中杜絕。 我們需要優化代碼解決。

再比如:
早期我們的 JDBC 操作,註冊驅動時,我們爲什麼不使用 DriverManager 的 register 方法,而是採用 Class.forName 的方式?

package com.siyi.jdbc;

import java.sql.*;

public class JdbcDemo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SQL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註冊驅動
//        DriverManager.registerDriver(new com.mysql.jdbc.Driver());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獲取連接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spring_demo","root","root");
        //獲取操作數據庫的預處理對象
        PreparedStatement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elect * from account");
        //執行sql,得到結果集
        ResultSet resultSet = ps.executeQuery();
        //遍歷結果集
        while(resultSet.next()){
            System.out.println(resultSet.getString("name"));
        }
        //釋放資源
        resultSet.close();
        ps.close();
        conn.close();
    }
}

原因就是:
我們的類依賴了數據庫的具體驅動類(MySQL) ,如果這時候更換了數據庫品牌(比如 Oracle) ,需要修改源碼來重新數據庫驅動。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

當是我們講解 jdbc 時,是通過反射來註冊驅動的,代碼如下: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此處只是一個字符串

此時的好處是,我們的類中不再依賴具體的驅動類,此時就算刪除 mysql 的驅動 jar 包,依然可以編譯(運行就不要想了,沒有驅動不可能運行成功的) 。
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 mysql 驅動的全限定類名字符串是在 java 類中寫死的,一旦要改還是要修改源碼。

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使用配置文件配置。

1.3 工廠模式解耦

在實際開發中我們可以把三層的對象都使用配置文件配置起來,當啓動服務器應用加載的時候, 讓一個類中的方法通過讀取配置文件,把這些對象創建出來並存起來。在接下來的使用的時候,直接拿過來用就好了。

那麼,這個讀取配置文件, 創建和獲取三層對象的類就是工廠。

2. 什麼是IoC

IOC是Inversion of Control的縮寫,多數書籍翻譯成“控制反轉”,還有些書籍翻譯成爲“控制反向”或者“控制倒置”。

以前我們寫的程序固然功能實現了,但是並不靈活,很多地方都是寫死了的。
程序之間的耦合性太高,開發效率低下。

1996年,Michael Mattson在一篇有關探討面向對象框架的文章中,首先提出了IOC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複雜系統分解成相互作用合作的對象,這些對象類通過封裝以後,內部實現對外部是透明的,從而降低了解決問題的複雜度,而且可以靈活地被重用和擴展.IOC理論提出的觀點大體是這樣的:藉助於“第三方”實現具有依賴關係的對象之間的,如下圖:

由上圖我們很容易看出對象A,B,C,D的齒輪轉動(運行)都是依靠第三方,也就是IoC容器。全部對象的控制權全部上繳給“第三方” IOC容器,所以,IOC容器成了整個系統的關鍵核心,它起到了一種類似“粘合劑”的作用,把系統中的所有對象粘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如果沒有這個“粘合劑”,對象與對象之間會彼此失去聯繫,這就是有人把IOC容器比喻成“粘合劑”的由來。

如果我們把IoC容器拿掉呢?

這時候我們發現A,B,C,D這4個對象之間已經沒有了耦合關係,彼此毫無聯繫,這樣的話,當你在實現A的時候,根本無須再去考慮B,C和D了,對象之間的依賴關係已經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所以,如果使用IOC容器,對於開發而言,這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參與開發的每一成員只要實現自己的類就可以了。不需要怕被別人實現的影響。

  • IoC名字的由來

軟件系統在沒有引入IOC容器之前,如圖1所示,對象A依賴於對象B,那麼對象A在初始化或者運行到某一點的時候,自己必須主動去創建對象B或者使用已經創建的對象B.無論是創建還是使用對象B,控制權都在自己手上。

軟件系統在引入IOC容器之後,這種情形就完全改變了,如圖2所示,由於IOC容器的加入,對象A與對象B之間失去了直接聯繫,所以,當對象A運行到需要對象B的時候,IOC容器會主動創建一個對象B注入到對象A需要的地方。

通過前後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來:對象A獲得依賴對象B的過程,由主動行爲變爲了被動行爲,控制權顛倒過來了,這就是“控制反轉”這個名稱的由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