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求分析

1.非功能需求

需求分析就是分析用戶的應用請求.像系統應長期穩定運行,系統應保證數據存儲安全不是用戶考慮的問題.

2.IDEFO需求建模(活動模型)

輸入置於框圖的左側,輸出在右側,控制在上側,機制在下方.

引申:常用的需求建模方法還包括:DFD,UML

3.DBAS性能指標:數據庫訪問響應時間,系統吞吐量,允許最大併發數,每TPS代價值.沒有所謂的數據庫佔用空間情況.

4.需求分析過程

過程包括:標識問題,建立需求模型(注意DFD和IDEFO可用於建立需求模型(屬於結構化分析方法),但一定要區分IDEF2適用於系統建模),描述需求,確認需求.

5.IDEF0由兩種元素組成:箭頭和活動.機制箭頭表示實施該活動的物理手段或者完成活動所需要的資源(計算機系統或人,組織等)

DFD由四種元素組成:外部項(圓角框或平行四邊形,沒有菱形),數據流(箭頭),數據存儲(圓角矩形框)和處理(矩形框).需要注意的是:DFD的箭頭只能表示數據流,不能標識控制流和約束(和IDEFO混淆).其核心是數據流.它精確的在邏輯上描述系統的功能,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等,從而擺脫了物理內容.

外部項:描述數據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數據流是指處理功能的輸入輸出.數據存儲表示數據保存的地方,它用來存儲數據.

6.需求分析包括:數據需求分析,數據處理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大),性能需求分析及其它.沒有所謂的安全,存儲需求分析.

像在需求分析階段規定好不同用戶所允許訪問的視圖就屬於功能需求分析.

7.在數據庫操作中,爲了有效保證併發讀取數據的正確性,提出的事務隔離級別.那麼它當然屬於物理設計.

8.數據庫設計階段包括六個階段,分別是:需求分析階段、概念結構設計階段、邏輯結構設計階段、物理設計階段、數據庫實施階段、數據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試分析以下內容:

A:分析與描述目標系統需要完成的功能.

B:分析與描述每項功能活動需要的輸入數據,業務規則及輸出數據.

C:分析與描述目標系統的總體結構,功能活動及各個功能活動之間的關係.

這三者均是系統功能建模內容.以下兩項是易混淆的,

D:分析與描述目標系統對響應時間,存儲容量的要求.這屬於物理設計階段.

E:分析與描述目標系統涉及的數據範圍,數據的屬性特徵及數據之間的關係.這屬於邏輯設計階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