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VXLAN

1.背景

VXLAN是为了解决云计算时代虚拟化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一项技术。

云计算,凭借其在系统利用率高、人力/管理成本低、灵活性/可扩展性强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企业IT建设的新形态;而在云计算中,大量的采用和部署虚拟化是一个基本的技术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广泛部署,极大地增加了数据中心的计算密度;同时,为了实现业务的灵活变更,虚拟机VM(Virtual Machine)需要能够在网络中不受限迁移(如上图所示)。实际上,对于数据中心而言,虚拟机迁移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性业务。

 

2.VXLAN介绍

2.1 VXLAN是什么

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扩展局域网),是由IETF定义的NVO3(Network Virtualization over Layer 3)标准技术之一,采用L2 over L4(MAC-in-UDP)的报文封装模式,将二层报文用三层协议进行封装,可实现二层网络在三层范围内进行扩展,同时满足数据中心大二层虚拟迁移和多租户的需求。

 
注:NVO3是基于三层IP overlay网络构建虚拟网络的技术的统称,VXLAN只是NVO3技术之一。除此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NVGRE、STT。

 

 

2.2 VXLAN网络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次解释:

  • VTEP(VXLAN Tunnel Endpoints,VXLAN隧道端点)

VXLAN网络的边缘设备,是VXLAN隧道的起点和终点,VXLAN报文的相关处理均在这上面进行。总之,它是VXLAN网络中绝对的主角。VTEP既可以是一独立的网络设备(比如华为的CE系列交换机),也可以是虚拟机所在的服务器。

 

  • VNI(VXLAN Network Identifier,VXLAN 网络标识符)

以太网数据帧中VLAN只占了12比特的空间,这使得VLAN的隔离能力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力不从心。而VNI的出现,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VNI是一种类似于VLAN ID的用户标示,一个VNI代表了一个租户,属于不同VNI的虚拟机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二层通信。VXLAN报文封装时,给VNI分配了足够的空间使其可以支持海量租户的隔离。

 

  • VXLAN隧道

说白了就是将原始报文“变身”下,加以“包装”,好让它可以在承载网络(比如IP网络)上传输。从主机的角度看,就好像原始报文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有一条直通的链路一样。而这个看起来直通的链路,就是“隧道”。顾名思义,“VXLAN隧道”便是用来传输经过VXLAN封装的报文的,它是建立在两个VTEP之间的一条虚拟通道。

 
 

2.3 VXLAN报文

VXLAN报文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次解释:

  • VXLAN Header

增加VXLAN头(8字节),其中包含24比特的VNI字段,用来定义VXLAN网络中不同的租户。此外,还包含VXLAN Flags(8比特,取值为00001000)和两个保留字段(分别为24比特和8比特)。

 

  • UDP Header

VXLAN头和原始以太帧一起作为UDP的数据。UDP头中,目的端口号(VXLAN Port)固定为4789,源端口号(UDP Src. Port)是原始以太帧通过哈希算法计算后的值。

 

  • Outer IP Header

封装外层IP头。其中,源IP地址(Outer Src. IP)为源VM所属VTEP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Outer Dst. IP)为目的VM所属VTEP的IP地址。

 

  • Outer MAC Header

封装外层以太头。其中,源MAC地址(Src. MAC Addr.)为源VM所属VTEP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Dst. MAC Addr.)为到达目的VTEP的路径上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3.VXLAN报文转发机制

建立VXLAN隧道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 同子网VM互通组网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RP请求报文转发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序号1:VM_A发送源MAC为MAC_A、目的MAC为全F、源IP为IP_A、目的IP为IP_C的ARP广播报文,请求VM_C的MAC地址。

 
序号2:VTEP_1收到ARP请求后,根据二层子接口上的配置判断报文需要进入VXLAN隧道。确定了报文所属BD后,也就确定了报文所属的VNI。同时,VTEP_1学习MAC_A、VNI和报文入接口(Port_1,即二层子接口对应的物理接口)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在本地MAC表中。之后,VTEP_1会根据头端复制列表对报文进行复制,并分别进行封装。

可以看到,这里封装的外层源IP地址为本地VTEP(VTEP_1)的IP地址,外层目的IP地址为对端VTEP(VTEP_2和VTEP_3)的IP地址;外层源MAC地址为本地VTEP的MAC地址,而外层目的MAC地址为去往目的IP的网络中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封装后的报文,根据外层MAC和IP信息,在IP网络中进行传输,直至到达对端VTEP。

 
序号3:报文到达VTEP_2和VTEP_3后,VTEP对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VM_A发送的原始报文。同时,VTEP_2和VTEP_3学习VM_A的MAC地址、VNI和远端VTEP的IP地址(IP_1)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在本地MAC表中。之后,VTEP_2和VTEP_3根据二层子接口上的配置对报文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在对应的二层域内广播。

VM_B和VM_C接收到ARP请求后,比较报文中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为本机的IP地址。VM_B发现目的IP不是本机IP,故将报文丢弃;VM_C发现目的IP是本机IP,则对ARP请求做出应答。下面,让我们看下ARP应答报文是如何进行转发的。

 

  • ARP应答报文转发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序号4: 由于此时VM_C上已经学习到了VM_A的MAC地址,所以ARP应答报文为单播报文。报文源MAC为MAC_C,目的MAC为MAC_A,源IP为IP_C、目的IP为IP_A。

 
序号5: VTEP_3接收到VM_C发送的ARP应答报文后,识别报文所属的VNI(识别过程与步骤2类似)。同时,VTEP_3学习MAC_C、VNI和报文入接口(Port_3)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在本地MAC表中。之后,VTEP_3对报文进行封装。

可以看到,这里封装的外层源IP地址为本地VTEP(VTEP_3)的IP地址,外层目的IP地址为对端VTEP(VTEP_1)的IP地址;外层源MAC地址为本地VTEP的MAC地址,而外层目的MAC地址为去往目的IP的网络中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封装后的报文,根据外层MAC和IP信息,在IP网络中进行传输,直至到达对端VTEP。

 
序号6:报文到达VTEP_1后,VTEP_1对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VM_C发送的原始报文。同时,VTEP_1学习VM_C的MAC地址、VNI和远端VTEP的IP地址(IP_3)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在本地MAC表中。之后,VTEP_1将解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VM_A。

 
 

3.2 不同子网VM互通组网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M_A和VM_B分别属于10.1.10.0/24网段和10.1.20.0/24网段,且分别属于VNI 5000和VNI 6000。VM_A和VM_B对应的三层网关分别是VTEP_3上BDIF 10和BDIF 20的IP地址。VTEP_3上存在到10.1.10.0/24网段和10.1.20.0/24网段的路由。此时,VM_A想与VM_B进行通信。

  • 不同子网VM互通报文转发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序号1: VM_A先将数据报文发送给网关。报文的源MAC为MAC_A,目的MAC为网关BDIF 10的MAC_10,源IP地址为IP_A,目的IP为IP_B。

 
序号2:VTEP_1收到数据报文后,识别此报文所属的VNI(VNI 5000),并根据MAC表项对报文进行封装。可以看到,这里封装的外层源IP地址为本地VTEP的IP地址(IP_1),外层目的IP地址为对端VTEP的IP地址(IP_3);外层源MAC地址为本地VTEP的MAC地址(MAC_1),而外层目的MAC地址为去往目的IP的网络中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封装后的报文,根据外层MAC和IP信息,在IP网络中进行传输,直至到达对端VTEP。

 
序号3:报文进入VTEP_3,VTEP_3对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VM_A发送的原始报文。然后,VTEP_3会对报***如下处理:

l VTEP_3发现该报文的目的MAC为本机BDIF 10接口的MAC,而目的IP地址为IP_B(10.1.20.1),所以会根据路由表查找到IP_B的下一跳。

l 发现下一跳为10.1.20.10,出接口为BDIF 20。此时VTEP_3查询ARP表项,并将原始报文的源MAC修改为BDIF 20接口的MAC(MAC_20),将目的MAC修改为VM_B的MAC(MAC_B)。

l 报文到BDIF 20接口时,识别到需要进入VXLAN隧道(VNI 6000),所以根据MAC表对报文进行封装。这里封装的外层源IP地址为本地VTEP的IP地址(IP_3),外层目的IP地址为对端VTEP的IP地址(IP_2);外层源MAC地址为本地VTEP的MAC地址(MAC_3),而外层目的MAC地址为去往目的IP的网络中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封装后的报文,根据外层MAC和IP信息,在IP网络中进行传输,直至到达对端VTEP。

AC表对报文进行封装。这里封装的外层源IP地址为本地VTEP的IP地址(IP_3),外层目的IP地址为对端VTEP的IP地址(IP_2);外层源MAC地址为本地VTEP的MAC地址(MAC_3),而外层目的MAC地址为去往目的IP的网络中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

封装后的报文,根据外层MAC和IP信息,在IP网络中进行传输,直至到达对端VTEP。

 
序号4:报文到达VTEP_2后,VTEP_2对报文进行解封装,得到内层的数据报文,并将其发送给VM_B。

 
 

原文:https://forum.huawei.com/enterprise/zh/thread-334207.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