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GFOR SCSA——網絡基礎

OSI參考模型
七層,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絡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各層功能:
應用層:程序及接口,爲應用軟件提供接口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轉換(翻譯),加密和壓縮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
傳輸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報文傳輸和差錯控制,通過端口號區分數據
網絡層:從源端到目的端提供一條最佳的路徑並轉發數據包
數據鏈路層:將分組數據封裝成幀,提供節點到節點方式的傳輸
物理層:在媒體上傳輸比特,提供機械的和電氣的規約,定義接口物理特性,定義比特表示、數據傳輸速率、信號的傳輸模式(比如雙工模式)以及定義網絡拓撲結構
目的:規範不同系統的互聯標準,使兩個不同的系統能夠通信而不改變底層的硬件或軟件的邏輯,說白了就是提供標準化參考模型。
爲什麼需要OSI?
1、通過網絡組件的標準化,允許多個供應商進行開發;
2、通過定義在模型的每一層實現什麼功能,鼓勵產業的標準化;
3、允許各種類型的網絡硬件和軟件相互通信;
4、防止對某一層所做的改動影響其他的層,這樣做有利於開發。
特點:
1、每層都有自己的功能集;
2、層與層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依靠;
3、上層依賴於下層,下層爲上層提供服務。
TCP/IP四層
應用層(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
傳輸層(傳輸層)
網絡層(網絡層)
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爲什麼有了OSI,還需要TCP/IP四層?
解:七層定義了每層的功能,四層定義了協議去實現這個功能。
網絡三層架構: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
網絡=通信節點+傳輸介質+網絡設備。
常見的應用層協議:http80,ftp20/21,SMTP25,pop3110,telnet23,dns53等
數據的傳輸過程就是封裝與解封裝的過程。

重點
傳輸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常見的TCP(FTP21,20 HTTP 80 TELNET 23 SMTP 25)與IP一樣,最小20字節,最大60字節,報頭分析序列號sequence number32位,區分不同TCP數據段的序號,根據此序號,按順序重組數據;確認序列號acknowledge number32位,用於標識接收端確認收到數據段;URG緊急指令;ACK;PSH字段要求立刻把數據從TCP緩存中發出;RST字段,重新建立連接;SYN;FIN四次揮手;Windows16位,最大爲65535字節,用來做流量控制;校驗和16位,校驗整個TCP報文段。TCP建立過程(三次握手)滑動窗口機制(流量控制)關閉連接(四次揮手),TCP的頭部syn+ack參與了三次握手。
UDP(DHCP67 68,SNMP161,162),報頭只有源端口,目的端口,長度,校驗和。不提供重傳機制,處理效率高。
TCP連接中出現RST的情況:1、端口不存在/未打開 2、請求超時 3、提前關閉 4、異常中斷 5、處理半打開連接
IP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主要是identification標識,flags標誌,fragment offset分片偏移位。
常見的協議號TCP 6,UDP-17,ICMP-1
數據鏈路層
type類型,2字節,比如OX0800就是IP,0806就是ARP,FCS4字節,幀校驗序列,源目的MAC地址共12字節。
瞭解協議數據單元PDU的概念:segment,packet,frame等。
另外,在數據轉發過程中,跨網段的話,源IP,目的IP不變,只會更改MAC地址。
數據五元組: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協議(應用層協議),唯一標識數據流,傳輸過程中是不改變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