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瞭解 Cookie Session Token

發展史

很久很久以前,Web基本上就是文檔的瀏覽而已,既然是瀏覽,作爲服務器、不需要記錄誰在某一段時間裏都瀏覽了什麼文檔。

每次請求都是一個新的HTTP協議,就是請求加響應,尤其不用記住是誰則剛發了HTTP請求,每個請求相對來說都是全新的。

但是隨着交互式Web應用的興起,像在線購物網站和需要登錄的網站等就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要管理會話,必須記住哪些人登錄系統,哪些人往自己的購物車中加入了商品。

也就是說必須把每個人區分開,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爲HTTP請求是無狀態的,所以想出的辦法就是給大家發一個會話標識(Session ID)。

說白了就是一個隨機的字串,每個人收到的都不一樣,每次大家發起HTTP請求的時候,把這個字符串給一併捎過來,這樣就能區分開誰是誰了。

這樣大家很高興了,可是服務器就不高興了,每個人只需要保存自己的Session ID,而服務器則要保存所有人的Session ID。如果訪問服務器多了,就得有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或上百萬個。這對服務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開銷,嚴重限制了服務器擴展能力。

比如用2個機器組成了一個集羣,小明通過機器A登錄了系統,那麼SessionID會保存在機器A上,假設小明的下一次請求被轉發到機器B怎麼辦?機器B沒有小明的Session ID。

這時候會採用一點小伎倆:Session sticky,就是讓小明的請求一直粘連在機器A上,但是這也不管用,要是機器A掛掉了,請求還得轉到機器B上去。

那隻好做Session 的複製了,把Session ID在2個機器之間來搬去,非常累。

後來有個叫Mencached的支了招:把Session ID集中存儲到一個地方,所有的機器都來訪問這個地方的Session數據。

這樣一來,就不用複製了,但是增加了單點失敗的可能性,要是那個負責Session的機器掛了,所有人都得重新登錄一遍,估計得被網絡噴子“照顧”一番。

後來嘗試把這個單點的機器也集羣,增加可靠性,但不管如何,這小小的Session還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於是有人提出,爲什麼要保存這個可惡的Session,只讓每個客戶端去保存該多好。可是如果不保存這些SessionID,怎麼驗證客戶端發出的Session ID的確是正確生成的呢?

如果不去驗證,都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合法登錄的用戶,哪些不懷好意的傢伙們就可以僞造Session ID爲所欲爲了。

關鍵點就是驗證。比如說,小明已經登錄了系統,給他發了一個令牌(Token),這裏邊包含了小明的user id,下一次小明再次通過HTTP請求訪問的時候,把這個token通過HTTP Header帶過來不就可以了。不過這和Session ID沒有本質區別,任何人都可以僞造,所以得想辦法,讓別人僞造不了。

那就對數據做一個簽名(加密)吧,比如說用HMAC-SHA256真法,加上一個只有我才知道的密鑰,對數據做一個簽名,把這個簽名和數據一起作爲token,由於密鑰別人不知道,就無法僞造token 了。

這個token不保存,當小明把這個token發過來的時候,再用同樣的HMAC-SHA256算法和同樣的密鑰,對數據再計算一次簽名,和token中的簽名做個比較,如果相同,就知道小明已經登錄過了,並且可以直接取到小明的user id,如果不相同,數據部分肯定被人篡改過,就告訴發送者:對不起,沒有您認證。

Token中的數據是明文保存的(雖然會用Base64做下編碼,但那不是加密),還是可以被別人看到的,所以不能在其中保存像密碼這樣的敏感信息。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token被別人偷走了,那也沒辦法,也會認爲小偷就是合法用戶,這其實和一個人的Session ID被人偷走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就不用保存Session ID了,只是生成token,然後驗證token,用CPU計算時間獲取了我的Session 儲空間。解除了Session D這個負擔,可以說是無事一身輕,機器集羣現在可以輕鬆地做水平擴展,用戶訪問量增大,直接加機器就行。這種無狀態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Cookie

cookie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東西,指的就是瀏覽器裏面能永久存儲的一種數據,僅僅是瀏覽器實現的一種數據存儲功能。cookie是由服務器生成,發送給瀏覽器,瀏覽器把cookie以Key-Value形式保存到某個目錄下的文本文件內,下一次請求同一網站時會把該cookie發送給服務器。

由於cookie是存在客戶端上的,所以瀏覽器加入一些限制,確保cookie 不會被惡療使用,同時不會佔據太多磁盤空間。所以每個域的cookie數量是有限的。

Session

Session從字面上講,就是會話。這個就類似於正在和一個人交談,怎麼知道當前和你交談的是張三而不是李四呢?對方肯定有某種特徵表明他就是張三。

Session也是類似的道理,服務器要知道當前發請求給自己的是誰。

爲了做這種區分,服務器就要給每個客戶端分配不同的身份標識,然後客戶端每次向服務器發請求的時候,都帶上這個身份標識,服務器就知道這個請求來自於誰了。

至於客戶端怎麼保存這個“身份標識",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對於瀏覽器客戶端,大家都默認採用cookie的方式。

服務器使用Session 把用戶的信息臨時保存在了服務器上,用戶離開網站後Session會被銷燬。

這種用戶信息存儲方式相對cookie來說更安全,可是Session有一個缺陷:如果Web服務器做了負載均衡,那麼下一個操作請求到了另一臺服務器的時候Session就會丟失。

Token

在Web領域基於Token的身份驗證隨處可見。在大多數使用Web API的互聯網公司中,token是多用戶下處理認證的最佳方式。

以下特性會在程序中使用基於Token的身份驗證:

1、無狀態、可擴展
2、支持移動設備
3、跨程序調用
4、安全

大部分的API和Web應用部使用token。例如Facebook,Twiter,Google+,GitHub等

Token的起源

在介紹基於Token的身份驗證的原理與優勢之前,不妨先看看之前的認證都是怎麼做的。

基於服務器的驗證

HTTP協議是無狀態的,這種無狀態意味着程序需要驗證每一次請求,從而辨別客戶端的身份。

在這之前,程序都是通過在服務端存儲的登錄信息來辨別i求的。這種方式一般都是通過存儲Session來完成。隨着We應用程序移動端的興起,這種驗證的方式逐漸暴露出了問題,尤其是在可擴展性方面。

基於服務器驗證方式暴露的一些問題:

1、Seesion;每次認證用戶發起請求時,服務器需要去創建一個記錄來存儲信息。當越來越多的用戶發請求時,內存的開銷也會不斷增加。
2、可擴展性:在服務端的內存中使用Seesion 存儲登錄信息,伴隨而來的是可擴展性問題。
3、跨域資源共享(CORS):當需要讓數據跨多合移動設備使用時,跨域驚源的共享會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在使用Ajax抓取另一個域的資源,就可能會出現禁止請求的情況。
4、跨站請求僞造(SRF):用戶在訪問銀行網站時,很容易受到跨站請求僞造的攻擊,並且容易被利用訪回其他的網站。

在這些問題中,可擴展性是最突出的,因此有必要去尋求種更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於Token的驗證原理

基於Token的身份驗證是無狀態的,不將用戶信息存在服務器或Session中,這種概念解決了在服務端存儲信息時的許多問題。

NosSession意味着程序可以根據需要去增減機器,而不用擔心用戶是否登錄。

基於Token的身份驗證的過程如下:

1、用戶通過用戶名和密碼發送請求
2、程序驗證
3、程序返回一個簽名的token給客戶端
4、客戶端儲存token,並且每次用於每次發送請求
5、服務端驗itoken並返回數據

每一次請求都需要token。token應該在HTTP的頭部發送從而保證了HTTP請求無狀態。

通過設置服務器屬性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讓服務器能接受到來自所有城的請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ACAO頭部標明(designating)*時,不得帶有像HTTP認證,客戶端SSL證書和cookie的證書。

實現思路:

1、用戶登錄校驗,校驗成功後就返回token給客戶端
2、客戶端收到數據後保存在客戶端
3、客戶端每次訪問API是攜帶token到服務器端
4、服務器端採用filter過濾器校驗。校驗成功則返回請求數據,校驗失敗則返回錯誤碼。

當在程序中認證了信息並取得token之後,便能通過這個token做許多的事情。

甚至能創建一個基於權限的token傳給第三方應用程序,這些第三方程序能夠獲取到我們的數據(當然只有在我們允許的特定的token下)。

Tokens的優勢

無狀態、可擴展

在客戶端存儲的Tokens是無狀態的,並且能夠被擴展。基於這種無狀態和不存儲Session信息,負載均衡器能夠將用戶信息從一個服務器傳到其他服務器上。

如果將已驗證的用戶信息保存在Session,則每次請求都需要用戶向已驗證的服務器發送驗證信息。

但是不要着急。使用token之後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爲tokens 自己hold住了用戶的驗證信息。

安全性

請求中發送token而不再是發送cookie能夠防止跨站請求僞造(CSRF).

即使在客戶端使用cookie存儲token。cookie也僅是一個存儲機制而不是用於認證。不怒急昂信息存儲在Session中,讓我們少了對Session的操作。

token 是有時效的,一段時間後用戶需要重新驗證。我們也不一定需要等到token自動失效,token有撤回操作,通過ken revocation 可以使一個特定的token或是一組形同的認證的token無效。

可拓展性

Token 能夠創建與其他程序共享權限的程序。例如,能將一個隨便的社交帳號和自己的Fackbook或Twitter 系起來。

當通過服務登錄Twitter (我們將這個過程稱作Buffer)時,可以將這些Buffer附到Twitter 數據流上。

使用token時,可以提供可選的權限給第三方應用程序。當用戶想讓另一個應用程序訪問它們的數據,可以通過建自己的API,產生特殊權限的tokens.。

多平臺跨域

再來談論一下跨域資源共享(CORS),對應用程序和服進行擴展的時候,需要介入各種各種的設備和應用程序。

只要用戶有一個通過了驗證的token,數據和資源就能在任何域上被請求到。

本文出自 《計算機與網絡》 2019. 22期 “詳細瞭解 Cookie Session Toke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