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AI公開課論戰“數字孿生城市” :不可將物理城市完全複製到數字空間

新基建到來,智能城市能否更好對抗“黑天鵝”?25 萬億大市場,500 多個城市在建,我國智能城市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數字孿生是智能城市的終極目標嗎?爲解答這些問題, 4月23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指導、京東數科產業AI中心主辦的“產業AI公開課”,邀請到“政產研”三界大咖——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京東數科首席數據科學家、京東城市總裁鄭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未來城市實驗室執行副主任楊滔共同討論智能城市的現在與未來。

 

城市免疫需要一個“操作系統”

疫情全球爆發的當下,對於城市免疫力和生命力的考驗前所未有,針對中國智能城市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單志廣評價說,由於各種各樣“碼”技術用來識別人羣關聯屬性,加上電商服務、在線學習等新一代技術的支撐,此次疫情中城市整體的反應能力、應對能力、支撐能力要好於2003年非典時期。爲了抵禦“黑天鵝”,城市免疫力還需要從防禦能力、生存能力、恢復能力、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進一步提升。

鄭宇聚焦在數字政府層面,他認爲,早年間的城市免疫系統更多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功能搭建,真正疫情來的時候發現面對這樣複雜的局勢,很難依靠某一個單一系統,或者某一個單一部門的能力應對,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打通各個部門的數據,連通分佈在各個部門的系統,形成一套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動協調指揮的城市操作系統,來共同應對疫情。

 

老百姓給智能城市發展打79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包括76%以上的地級城市和32%的縣級市,總計大約500座城市已經明確提出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那麼,老百姓的感知如何?在“產業AI公開課”上,單志廣用2019年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評價的數據進行了說明,他指出從2019年的評價數據來看,按照100分作爲滿分,我國參加評價的275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分是68.18分,最高分是92.11分,最低分是19.16分。2017年,參與評價的地級以上城市只有220個,當時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分是58.03分,所以經過兩三年的發展,我國新型智慧城市按照這個評價指標體系,整體上提高了10.15分。

與此同時,單志廣表示,我們還對335個城市都進行了智慧城市市民體驗的調查,這個大數據分析結果有幾十萬份的數據來支撐,市民滿意度平均值爲79.23,這個數據在2017年是63.71分出頭,所以可以看到老百姓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滿意度也是超過15分的提升,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說明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老百姓對智慧城市的滿意度雖然沒有達到80分,還有提升空間,但是和兩年之前的同比來講提升量還是非常明顯的。單志廣認爲,未來中國在十四五期間一定會有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老百姓認可的標杆性智慧城市出來,有的是可能是地級市,有的可能是縣級市。

 

數字孿生城市是不是智能城市的終極

數字孿生技術最早起源於工業領域,尤其飛機、火車發動機等高端製造領域,對產品、生產線和工藝等進行數字仿真、實時跟蹤,研發週期大幅縮減,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形成多設備互聯、協同和優化的建設模式。“數字孿生城市”則是數字孿生技術在城市層面的廣泛應用,也被認爲是智能城市的終極目標。對於這一前沿科技在智能城市中的作用,單志廣和鄭宇分別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在單志廣看來,智慧城市應該包括三個空間,一是人構成的空間,二是現實物理世界、物理城市、現實城市構成的物質世界空間,第三個就是網上虛擬化的數字空間。實際上智慧城市是這三個空間綜合集成,而不是把物理城市對應到數字空間就變成數字孿生,就變成智慧城市了。實際上,智慧城市是我們把物理世界和信息網絡空間相優化、疊加形成一種更好的城市複合體,沒有必要把物理世界的任何東西都映射到數字空間中去,兩者之間是有一種優化的關係,不是完全拷貝和複製的關係。

鄭宇則表示,數字孿生城市應該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把物理世界的信息在虛擬世界重構;第二個層面物理世界有很多動態的信息,比如車流、信息流、溫度、溼度,這些動態的信息也要在數字城市裏面疊加和呈現,第一層更多理解靜態的基礎設施,像土地、橋樑、大廈,第二層就是把動態的人流、信息流、車流、城市的韻律動態放上去。第三要根據這些動態的信息分析研判產生決策,決策要反向指揮物理世界人的行爲和物理世界各種事情的決策,這樣三層才能構成數字孿生城市,而且是閉環的。

 

新基建下,城市將長成什麼樣?

談到未來智能城市的發展,單志廣強調,雲計算、5G、人工智能能把我們城市的規劃、建設、產業、經濟更好的融合,來打造一種整體性的系統,打造一個長效、可持續的發展系統。未來城市發展一定要和管理能力、技術相匹配,同時要避免有所謂的技術烏托邦的幻想,所以不要以爲有了所有的技術,我們的城市就會自然智能,我認爲這是不現實的,因爲城市的發展本質上來講智不智慧核心是生活在城市裏面的人,我們的生活、思想方式,進行生產、生活方式本身是不是智慧,是不是適應這個時代,這是最核心的。

鄭宇對於未來城市的模樣,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未來的城市一定是萬物互聯、數據互通的城市,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跟傳統行業結合的智能城市,是一個生態的城市。所謂生態城市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像我們的綠水青山環保的生態,另一方面是大家一起來共建的產業生態。

單志廣認爲,未來城市無論如何發展,都要在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用技術和我們人的管理能力兩者相協調來統籌城市的空間、規模產業的結構,使得城市更加整體,來統籌我們的規劃建設管理,來提高我們整個城市的系統性,來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動力,然後通過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的佈局,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來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來提高整個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