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指標,爲公司增長選擇正確的方向

北極星指標又叫唯一重要的指標,因爲這個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一樣,高高閃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個方向邁進,從而得名。現如今,北極星指標已經逐漸成爲許多公司指導產品發展的重要指標。

北極星指標爲什麼這麼重要呢?我們都學過一些簡單的矛盾論,知道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而北極星指標同樣是在指明這個主要矛盾,增長和運營涉及方方面面,選擇哪個方向,這個就是主要矛盾。設定一個方向,公司團隊就可以根據這個方向,這個指標而努力,更容易凝聚力量。

 

 

 

 

關於北極星指標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這邊可以說一下:

早前Facebook剛成立的時候,美國的社交老大是MySpace,這家企業用戶衆多,基本雄厚。而這個時候的Facebook不過是幾個剛輟學的大學生建立的小公司罷了。相信誰看到這兩家公司的勢力,都不會看好Facebook,但是最後結果卻是MySpace一敗塗地。

MySpace失敗的原因當然是有很多,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但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北極星指標。MySpace運營的主要指標是總註冊的用戶數,這個在我們看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反觀Facebook的運營指標,是月活躍用戶數,這個一對比就看得出差距來了。

 

 

 

 

所謂總註冊的用戶數,其中很多都是好幾年前註冊,使用過一次就已經流失的用戶,還有很多的產品,用戶一個人有好幾個賬號,總的用戶數是一個很虛的數字,除了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有這麼個數值的優越感以外,對企業發展並沒有太大的作用,甚至於會誤導企業的運營戰略。

之前我們提到過所謂的"虛榮增長之輪"(也就是無意義增長之輪),企業創業對外宣傳增長目標。對內慶祝這樣的虛榮指標,通過市場運作,讓投資人進行下一輪投資,然後再做這樣的虛榮指標的數值增長。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到了一個時間節點,全面崩盤,而應用的註冊用戶數,微信公衆號的粉絲量等等,在我看來都是屬於虛榮指標。

 

 

 

 

其實這些事情在企業裏也經常發生,例如APP的運營,通過各種活動拉來了千萬的用戶。結果後面查看的時候,發現壓根兒沒有轉化,一調查,用戶第二天就流失了90%了。這個就是北極星指標的問題了,用戶的註冊數不能說沒有意義,但是這個註冊數很難指導你的運營工作。同樣的,現在大部分的公司都有運營自己的公衆號,一些公司還會通過裂變等運營手段去做粉絲增長。但是粉絲多真的就有價值嗎?據我所知,現在公衆號的平均打開率,已經低於2%了,也就是說有1萬的粉絲量,打開的粉絲數也就200來個,很多用戶已經不怎麼看公衆號了,這個粉絲數有價值嗎?

那麼應該如何去選擇一個合適的北極星指標呢?我們需要滿足一下幾點的要求:

1. 產品核心價值是什麼,這個指標能反饋出用戶體驗了相關價值嗎?

2. 這個指標能否反饋出用戶的活躍程度呢?

3. 這個指標是否結合了當初公司產品的策略側重點?

 

 

 

 

我們舉一些例子來幫助大家去理解:

例如去年招商銀行將手機銀行的日活當作北極星指標,可以看出,招商銀行的策略側重點放到了手機銀行,這個指標也能夠反饋用戶的活躍度,而招行通過手機銀行能夠深度的觸達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

例如某家零售商將"移動端訂單成功交付的數量"作爲他們的北極星指標。這個指標可以看出,他們團隊側重移動端推廣,下單數可以判斷用戶的活躍度,成功交付可以判定用戶沒有購物問題沒有支付問題。

 

 

 

 

例如Facebook最早期的北極星指標是"用戶在註冊10天內添加7位好友",從這個指標可以看出用戶的活躍數,還有用戶從接觸Facebook感覺Facebook的內在價值餅形成粘性用戶留存的時刻。

此外呢,並非一家公司或者一個產品只能設定一個北極星指標,單個北極星指標只能瞭解業務的一部分,需要多個指標才能全面瞭解情況。特別本身一些大公司的生態很複雜,理論上應當在1-3個指標之間最合適,根據實際需求去選擇指標的個數。

最後,北極星指標的選擇也不要苛求一步到位,在實踐當中去尋找最適合你們團隊的指標,畢竟,任何方法論都是爲了幫助你更好地達成目標,應當要學會靈活變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