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層效應:理解Z世代的消費邏輯,打造新的消費熱點

近兩年,做推廣和運營的朋友,可能已經明顯的感受到了互聯網流量的枯竭,做增長不再像以前那麼高效了,無論是傳統的品牌營銷方法,還是新型的效果廣告,所帶來的流量都是日益減少,投資回報率也越來越低。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到天花板的今天,用戶的注意力被各種場景分散,用戶的流量入口也越來越泛,傳統的傳播媒介很難再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新生代的創意者們開始注意到社交媒體和社交電商的作用。

 

在傳統的營銷圈、廣告圈當中,很多文案是可以通殺的,比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一二三四,胃必治"、"農夫山泉,有點甜"、"哪裏不會點哪裏"等等,這些廣告詞在生活場景當中也被大量的引用,可以說是老少皆知。還有例如前幾天比較火的一個梗,一個假裝北方人的間諜被發現,對的口號是"宮廷玉液酒,下一句是什麼?"這些無論是廣告還是其他的文化節目,在曾經的年代當中都是有着非常廣的流傳度,以至於可以當做切口去使用的。

但是在現在環境當中,廣告媒體很難再產生能夠全民刷屏的網絡熱詞了,這個是因爲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圈層化。什麼叫做圈層化呢?做知識付費或者廣告文案的朋友,偶爾能夠在朋友圈看到自己朋友圈被一張海報刷屏了,往下翻連續幾十個朋友都在發這個海報,就好像一個全民熱點一樣。這個就被稱之爲是一個病毒營銷、裂變營銷等等。

但是其實如果我們切換一個賬號,不用工作號去登錄,用個人的生活號去看,自己的朋友圈依舊是風平浪靜的,甚至於你生活號的朋友們可能都沒有看到過這個海報。這個就是因爲你的工作號的好友和你都是同一個行業的或者近似的行業的,又或者我們就可以進入圈層這個概念了,他們和你們是同一個圈層的,所以能夠在你的朋友圈刷屏。而你的生活號裏面可能是你的親戚、同學等等跟你職業相關度比較低的朋友,所以沒有觸及到這個圈層。

我們該對圈層怎麼定義呢?簡單的說就是圈子和層次,比如我們運營的朋友圈大部分是做運營的,做教師的朋友圈大部分都是做教師的,而老闆的圈子也大部分都是創業者、老闆等等,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就形成了一個個的不同層次的圈子。

 

 

 

 

而圈層的形成,從我們從小生活的家庭圈子,到長大後讀書的同學、朋友;再到工作後的同事、同行,還有就是互聯網時代更容易被凝聚起來的興趣圈子,這個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圈層,人雖然不僅僅是處於一個圈層當中,但是不同的圈層更多的可能是各自獨立的。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圈層效應對於現代商業的影響。人們圈層的變化從氏族社會的血緣爲中心,到文明社會的地域和階級爲中心,再到現代的以興趣爲中心的圈層。而近十年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加劇了社羣的發展,同時也催化了圈層的分化。當然,關於這點,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歇爾-範阿爾泰多年前在一則論文中提出的"網絡巴爾幹化"也早已預言:網絡已分裂爲有各懷利益心機的繁多羣類,且一個子羣的成員幾乎總是利用互聯網傳播或閱讀僅可吸引本子羣其他成員的信息或材料。

圈子裏的人更偏愛與有共同話題的人交流,更熱衷於獲取自己同類的認同,在自己興趣的垂直領域當中獲得成就。他們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衆交流圈,同時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語言風格,讓圈外的人摸不着頭腦。

我們可以看一下以下幾個領域的語言風格,看看我們圈外人士能夠看懂多少呢?

 

 

 

 

bilibili是國內知名的視頻彈幕網站,也是國內最大的二次元社區,其中誕生過非常多的宅文化詞彙。這個圈層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依舊有很多圈外人士無法理解這些語言,如果再細分鬼畜圈子等等的話,就更難理解了。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因爲一些原因而沒落,一些漢服復興者和愛好者嘗試着復興漢服,但是從現在來看,漢服也還是一個很小的市場,而外界人士對於漢服愛好者的一些語言也難以理解。

 

 

 

 

美妝圈子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圈子了,但是排除性別、年齡、消費層級等等因素後,美妝的語言體系也就是在特定的圈子裏流傳,我們或許有所耳聞神仙水、楊樹林、前男友面膜,但是說起五花肉,許三多的時候,也依舊是一臉茫然。

而這種圈層效應在Z世代以來更加的顯著,Z世代作爲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在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個個不同種類的圈層。圈層內的關係鏈非常的密集,呈網狀分佈,圈層內容爲主導,漣漪式擴大,逐漸的影響着主流文化。

越來越精細化的運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商家想要通過通用的廣告文案去通殺各個圈層的用戶在現在來說已經是很難了(當然也不是必然的,例如騰訊新聞極速版前幾天的朋友圈換國旗的刷屏活動,一下子就將這款APP帶到了下載量榜首的位置),想要有效的獲取用戶,商家勢必要深入瞭解並在廣告當中融入圈層文化,才能夠有效的刺激用戶的興趣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