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併發下優化Tomcat性能詳解

高併發環境下,我知道優化配置tomcat,對連接數和線程池作修改,最重要的是connector的協議Http Connector使用NIO,而不是默認的AJP Connector,當時也沒有仔細研究其原理。現在來爲以上這些設置做一下剖析。

要了解這些,不能避開tomcat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connector連接器。

它的作用可是tomcat的核心,在tomcat的配置文件server.xml中寫到過:Connector的主要功能是接收連接請求,創建request和response對象用於和請求端交換數據;然後分配線程給engine(servlet容器)來處理請求,並把request和response對象傳遞給engine引擎,當engine處理完請求後,也會通過Connector將響應返回給客戶端。

現在終於知道其原理了,而且也知道了request和response二大對象是由誰創建的。

可以說servlet容器處理請求,是需要Connector連接器進行調度和控制的,Connector連接器是tomcat處理請求的主幹,因此對Connector的配置和使用,對tomcat的性能有着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就聊一聊Connector連接器的配置選項,連接協議,連接數,線程池 。

先談談連接協議,tomcat的連接協議主要有二種:HTTP Connector 和 AJP Connector(默認),我們主要討論HTTP Connector

一、BIO、NIO、APR

1、Connector的protocol

Connector在處理HTTP請求時,會使用不同的protocol。不同的Tomcat版本支持的protocol不同,其中最典型的protocol包括BIO、NIO和APR(Tomcat7中支持這3種,Tomcat8增加了對NIO2的支持,而到了Tomcat8.5和Tomcat9.0,則去掉了對BIO的支持)。

BIO是Blocking IO,顧名思義是阻塞的IO;NIO是Non-blocking IO,則是非阻塞的IO。而APR是Apache Portable Runtime,是Apache可移植運行庫,利用本地庫可以實現高可擴展性、高性能;Apr是在Tomcat上運行高併發應用的首選模式,但是需要安裝apr、apr-utils、tomcat-native等包。(之前沒有用過APR,看來高併發下要使用此協議啊)

2、如何指定protocol

Connector使用哪種protocol,可以通過<connector>元素中的protocol屬性進行指定,也可以使用默認值。

指定的protocol取值及對應的協議如下:

HTTP/1.1:默認值,使用的協議與Tomcat版本有關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Protocol:BIO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NIO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NIO2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AprProtocol:APR

如果沒有指定protocol,則使用默認值HTTP/1.1,其含義如下:在Tomcat7中,自動選取使用BIO或APR(如果找到APR需要的本地庫,則使用APR,否則使用BIO);在Tomcat8中,自動選取使用NIO或APR(如果找到APR需要的本地庫,則使用APR,否則使用NIO)。

3、BIO/NIO有何不同

無論是BIO,還是NIO,Connector處理請求的大致流程是一樣的:

在accept隊列中接收連接(當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請求時,如果客戶端與OS完成三次握手建立了連接,則OS將該連接放入accept隊列);在連接中獲取請求的數據,生成request;調用servlet容器處理請求;返回response。爲了便於後面的說明,首先明確一下連接與請求的關係:連接是TCP層面的(傳輸層),對應socket;請求是HTTP層面的(應用層),必須依賴於TCP的連接實現;一個TCP連接中可能傳輸多個HTTP請求。

在BIO實現的Connector中,處理請求的主要實體是JIoEndpoint對象。JIoEndpoint維護了Acceptor和Worker:Acceptor接收socket,然後從Worker線程池中找出空閒的線程處理socket,如果worker線程池沒有空閒線程,則Acceptor將阻塞。其中Worker是Tomcat自帶的線程池,如果通過<Executor>配置了其他線程池,原理與Worker類似。

在NIO實現的Connector中,處理請求的主要實體是NIoEndpoint對象。NIoEndpoint中除了包含Acceptor和Worker外,還是用了Poller,處理流程如下圖所示。

高併發下優化Tomcat性能詳解高併發下優化Tomcat性能詳解

Acceptor接收socket後,不是直接使用Worker中的線程處理請求,而是先將請求發送給了Poller,而Poller是實現NIO的關鍵。Acceptor向Poller發送請求通過隊列實現,使用了典型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式。在Poller中,維護了一個Selector對象;當Poller從隊列中取出socket後,註冊到該Selector中;然後通過遍歷Selector,找出其中可讀的socket,並使用Worker中的線程處理相應請求。與BIO類似,Worker也可以被自定義的線程池代替。

通過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在NIoEndpoint處理請求的過程中,無論是Acceptor接收socket,還是線程處理請求,使用的仍然是阻塞方式;但在“讀取socket並交給Worker中的線程”的這個過程中,使用非阻塞的NIO實現,這是NIO模式與BIO模式的最主要區別(其他區別對性能影響較小,暫時略去不提)。而這個區別,在併發量較大的情形下可以帶來Tomcat效率的顯著提升:

目前大多數HTTP請求使用的是長連接(HTTP/1.1默認keep-alive爲true),而長連接意味着,一個TCP的socket在當前請求結束後,如果沒有新的請求到來,socket不會立馬釋放,而是等timeout後再釋放。如果使用BIO,“讀取socket並交給Worker中的線程”這個過程是阻塞的,也就意味着在socket等待下一個請求或等待釋放的過程中,處理這個socket的工作線程會一直被佔用,無法釋放;因此Tomcat可以同時處理的socket數目不能超過最大線程數,性能受到了極大限制。而使用NIO,“讀取socket並交給Worker中的線程”這個過程是非阻塞的,當socket在等待下一個請求或等待釋放時,並不會佔用工作線程,因此Tomcat可以同時處理的socket數目遠大於最大線程數,併發性能大大提高。

二、3個參數:acceptCount、maxConnections、maxThreads

再回顧一下Tomcat處理請求的過程:在accept隊列中接收連接(當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請求時,如果客戶端與OS完成三次握手建立了連接,則OS將該連接放入accept隊列);在連接中獲取請求的數據,生成request;調用servlet容器處理請求;返回response。

相對應的,Connector中的幾個參數功能如下:

1、acceptCount

accept隊列的長度;當accept隊列中連接的個數達到acceptCount時,隊列滿,進來的請求一律被拒絕。默認值是100。

2、maxConnections

Tomcat在任意時刻接收和處理的最大連接數。當Tomcat接收的連接數達到maxConnections時,Acceptor線程不會讀取accept隊列中的連接;這時accept隊列中的線程會一直阻塞着,直到Tomcat接收的連接數小於maxConnections。如果設置爲-1,則連接數不受限制。

默認值與連接器使用的協議有關:NIO的默認值是10000,APR/native的默認值是8192,而BIO的默認值爲maxThreads(如果配置了Executor,則默認值是Executor的maxThreads)。

在windows下,APR/native的maxConnections值會自動調整爲設置值以下最大的1024的整數倍;如設置爲2000,則最大值實際是1024。

3、maxThreads

請求處理線程的最大數量。默認值是200(Tomcat7和8都是的)。如果該Connector綁定了Executor,這個值會被忽略,因爲該Connector將使用綁定的Executor,而不是內置的線程池來執行任務。

maxThreads規定的是最大的線程數目,並不是實際running的CPU數量;實際上,maxThreads的大小比CPU核心數量要大得多。這是因爲,處理請求的線程真正用於計算的時間可能很少,大多數時間可能在阻塞,如等待數據庫返回數據、等待硬盤讀寫數據等。因此,在某一時刻,只有少數的線程真正的在使用物理CPU,大多數線程都在等待;因此線程數遠大於物理核心數纔是合理的。

換句話說,Tomcat通過使用比CPU核心數量多得多的線程數,可以使CPU忙碌起來,大大提高CPU的利用率。

4、參數設置

(1)maxThreads的設置既與應用的特點有關,也與服務器的CPU核心數量有關。通過前面介紹可以知道,maxThreads數量應該遠大於CPU核心數量;而且CPU核心數越大,maxThreads應該越大;應用中CPU越不密集(IO越密集),maxThreads應該越大,以便能夠充分利用CPU。當然,maxThreads的值並不是越大越好,如果maxThreads過大,那麼CPU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於線程的切換,整體效率會降低。

(2)maxConnections的設置與Tomcat的運行模式有關。如果tomcat使用的是BIO,那麼maxConnections的值應該與maxThreads一致;如果tomcat使用的是NIO,那麼類似於Tomcat的默認值,maxConnections值應該遠大於maxThreads。

(3)通過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雖然tomcat同時可以處理的連接數目是maxConnections,但服務器中可以同時接收的連接數爲maxConnections+acceptCount 。acceptCount的設置,與應用在連接過高情況下希望做出什麼反應有關係。如果設置過大,後面進入的請求等待時間會很長;如果設置過小,後面進入的請求立馬返回connection refused。

三、線程池Executor

Executor元素代表Tomcat中的線程池,可以由其他組件共享使用;要使用該線程池,組件需要通過executor屬性指定該線程池。

Executor是Service元素的內嵌元素。一般來說,使用線程池的是Connector組件;爲了使Connector能使用線程池,Executor元素應該放在Connector前面。Executor與Connector的配置舉例如下:

<Executor name="tomcatThreadPool" namePrefix ="catalina-exec-" maxThreads="150" minSpareThreads="4" />

<Connector executor="tomcatThreadPool" port="8080" protocol="HTTP/1.1"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acceptCount="1000" />

Executor的主要屬性包括:

name:該線程池的標記

maxThreads:線程池中最大活躍線程數,默認值200(Tomcat7和8都是)

minSpareThreads:線程池中保持的最小線程數,最小值是25

maxIdleTime:線程空閒的最大時間,當空閒超過該值時關閉線程(除非線程數小於minSpareThreads),單位是ms,默認值60000(1分鐘)

daemon:是否後臺線程,默認值true

threadPriority:線程優先級,默認值5

namePrefix:線程名字的前綴,線程池中線程名字爲:namePrefix+線程編號

本文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tomcat-ajp-server.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