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性能案例一登錄百度

一、測試需求:測試20個用戶訪問網站在負載達到30QPS時的平均響應時間
二、QPS:Query Per Second 每秒查詢率。(一臺查詢服務器每秒能夠處理的查詢次數,作爲域名服務器的性能經常用每秒查詢率來衡量)
三、測試步驟
1、添加線程組(線程數+準備時長+循環次數)
1)線程數:虛擬用戶數,一個虛擬用戶佔用一個進程或線程(設置多少個虛擬用戶=設置多少個線程)
2)準備時長(s):設置的虛擬用戶數需要多長時間全部啓動。eg:線程數爲20,準備時長爲10,則說明需要10秒鐘啓動20個進程。
3)循環次數:每個線程發送請求的次數。eg:線程數爲20,循環次數爲5,那麼每個線程發送5次請求,總請求數爲20*5=100
————————————————
版權聲明:本文爲CSDN博主「學習那點事兒」的原創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u010013191/article/details/80957278

這裏寫圖片描述

2、添加HTTP請求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3、設置QPS限制:控制給定的取樣器發送請求的吞吐量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4、添加監視器-聚合報告、察看結果樹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5、運行腳本

這裏寫圖片描述

6、聚合報告解析(響應時間單位:毫秒)
1)Label:每個Jmeter的element都有一個Name屬性,這裏顯示的就是Name屬性的值
2)#Sample:表示你這次測試中一共發出了多少個請求,如果模擬10個用戶,每個用戶迭代10次,那麼這裏顯示100
3)Average:平均響應時間-默認情況下是單個Request的平均響應時間當使用了Transaction Controller 時,也可以以Transaction爲單位顯示平均響應時間
4)Median:中位數,50%用戶的響應時間
5)90%Line:90%用戶響應時間
6)Min:最小響應時間
7)Max:最大響應時間
8)Error%:本次測試中出現錯誤的請求的數量/請求的總數
9)Throughput:吞吐量-默認情況下白石每秒的請求數
10)KB/sec:每秒從服務器端接收到的數據量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當然,報告中的吞吐量是10QPS,並沒有達到30QPS,小白我猜測:Constant Throughput Timer只有在線程組中的線程產生足夠多的request 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因此,即使設置了Constant Throughput Timer的值,也可能由於線程組中的線程數量不夠,或是定時器設置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總體的QPS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