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个小姑娘

“我们精心策划,按部就班,等待某一时刻的发生,也许它真的发生了,却和你想的有点不一样。”

 ——路桥川

这是我半年前写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我真实的朋友。那时我们面临相同的处境,刚刚迈入大学,艰难的熟悉着周围的一切。

我想写下这个故事,想写下相恋在别处的故事,想写下每一个牵挂着另一个城市的人,想知道他们的每一次离别和每一次欢喜。

第一次写下它是在2019年的圣诞,我坐在自习室里不想再做高数题,故事的起源是那时收到的一条消息:

“所以你为了避免结束而放弃了所有的开始,对吧?”

这个故事最终没有写成,创作的激情总是会被琐碎忙碌的现实埋没。

在高考结束后的将近一年里,A和D都经历了不同的挣扎,最终也归于平静。

这一年,我看到的是成长把每个人变得理性,给每个人戴上层层铁甲拒人千里之外。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付出,冷静地权衡利弊。

现在我把这段戛然而止的文字找了出来,想要继续写下去。

2019年11月10日,跨越1100多公里的相见,小A的18周岁生日,D从北京赶向江苏。

那时我刚刚换了一款粉粉萌萌的保温杯,我给A拍照发过去打趣道:“想不到有一天我也会用这么小女生的东西吧?”

难得没有揶揄我的意思:“鱼儿,这个杯杯好可爱喔,我的杯子刚刚被打碎了。”

那天晚上我偷偷去向D要A的收货地址,想要给小A也买一个。夜里10点,D说在回程,开始检票了,一会发过来。

12月14日,小A给我发消息说,想要从北京直接回家一趟。

晚上9点,青岛北,动车缓缓进站。北京到青岛,隔着662.31公里5个小时的行程,我还是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A——疲倦的脸上挂着笑意,手里拿着一个大学纪念品店买来的小玩偶。

我扑哧扑哧笑了,果然,小A一点都没变。

行李不多,只背了一个包的她很快头靠在我肩膀上睡着了,她的手机闪了几下,很快又灭了。塞着的耳机里我不用看也知道是那首歌。

|你会不会突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平时荒腔走板的歌声竟变得如此动人。

我想:还好。他俩,算是喜剧。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当晚刷着牙满嘴泡沫的A这样告诉我。

我和D是高中三年的同学,但跟他并不熟悉,唯一的印象也只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温柔又沉默。

与A高三才相识。

第一次见她是在高二,阳光炙热的盛夏,家长进校送饭,人群中双马尾粉口罩格外惹眼,她拎着重重的超市购物袋往宿舍赶。

等到我跟她彻底混熟以后,她已经剪掉了长长的双马尾,没变的是每周六那个被塞得满满的超市购物袋。

我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可爱又善良,能够开怀大笑,肆无忌惮。会撒娇会嘟嘟嘴,会让我帮忙拧开扣的并不紧的瓶盖…拥有我不拥有的一切超能力。

难挨的高三,曾经我很佩服他俩的“玩火”,在严抓早恋的高三,依然“我行我素”——被塞进校长信箱的举报信、全校的通报批评、被叫家长、当众挨训样样都有。

我曾羡慕俩人高中生活的丰富多彩,因为我从不曾拥有这样大的勇气。

一场高考,将两个人相隔1162公里。

今天又有一个朋友决定开始异地。我没有祝福也没有悲观,只是希望分隔两地他们能够真诚对望。

前不久A说:“小鱼,我现在好累。”

“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只会一个劲儿地发“摸摸头”表情包。

“我一直都觉得你俩挺好的。”我憋了好一会儿打出这一行字。

“可是你见到的都是我们故意表现出来的啊,我总不能公然示众‘你看我过得有多糟’吧?”

这次,是除了面临紧张压抑的高考外她向我抱怨的第一句。

我不知道未来的A和D会不会成为A&D,他们是两个相恋在别处的人。

一个跨越近1200公里去见自己喜欢的女孩,一个开始习惯在异乡照料自己的一切。

一个一意孤行,一个后知后觉。距离的隔阂把两个人越拉越远,也可能距离只是借口。

罢。

抛开不切实际的期盼,我依然相信真诚的力量。

我不再那么看重失望。

希望每个A和D都可以真诚的对待彼此和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