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基本特性

一、存储器类型

  •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可直接对字节地址进行随机读写,访问速度快,掉电丢失。用于存储运行数据或代码。
  • 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读取时比较方便,不能或不方便进行写入操作,但掉电不丢失。一般存储不常变动的文件或数据。可以在芯片制造时直接固化只读数据,后期是完全不能修改的,现在很少有这样的存储器了。
  • PROM(Programmable ROM)单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一般使用熔丝或击穿方式实现,编程有时也叫烧录,就是源于烧断熔丝这个编码过程。
  • 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利用高电压将资料编程写入,抹除时将线路曝光于紫外线下,则资料可被清空,并且可重复使用。通常在封装外壳上会预留一个石英透明窗以方便曝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子式可抹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有时也写作E2PROM,原理类似EPROM,但是抹除的方式是使用高电场来完成,因此不需要透明窗。EPROM 和 E2PROM一般都可按字节进行读写,但写入速度很慢,制造成本高,容量一般很小。
  • FLASH(Flash memory)快闪存储器,也是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实现的非易失性存储器。flash每个位通过“控制闸”与“浮动闸”状态来记录0或1,再利用高电场改变浮动闸的临限电压来进行编程动作。flash在读写熟读和容量上要远远高于E2PROM,价格也便宜的多,是嵌入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存储设备。

二、FLASH 基本存储单元

FLASH存储数据基本的元件为浮栅场效应管。存储时,信息存放在浮置栅极中,浮置栅极有无电荷或电荷量来表明当前存储的数据,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写入数据

  • NorFlash:热电子注入效应(高压沟道雪崩击穿注入电子流)
  • NandFlash:F-N隧道效应(P/N结半导体导电特性)

读取时控制栅极的控制电压不会过大影响浮置栅极的电荷,因此可以依据有无电荷读取存储的数据,当浮置栅极有电荷时,源极和漏极可以导通,读取到的bit是0;擦除后浮置栅极无电荷,源极和漏极不能导通,读取的bit是1(控制栅极的电平);

读取数据
NorFlash一次最小可以读取1bit数据,NandFlash一次最小可以读取1byte数据;

擦除数据
NorFlash和NandFlash都是通过F-N隧道效应擦除数据(消耗浮置栅极的电荷)

三、FLASH 类型

NORNAND是市场上两种主要的非易失闪存技术。

在1984年,东芝公司的发明人舛冈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闪存存储器(此处简称闪存)的概念。与传统电脑内存不同,闪存的特点是NVM,其记录速度也非常快。

Intel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闪存并将其投放市场的公司。1988年,公司推出了一款256K bit闪存芯片。它如同鞋盒一样大小,并被内嵌于一个录音机里。后来,Intel发明的这类闪存被统称为NOR闪存。它结合EPROM和EEPROM两项技术,并拥有一个SRAM接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种闪存称为NAND闪存。它由日立公司于1989年研制,并被认为是NOR闪存的理想替代者。NAND闪存的写周期比NOR闪存短90%,它的保存与删除处理的速度也相对较快。NAND的存储单元只有NOR的一半,在更小的存储空间中NAND获得了更好的性能。鉴于NAND出色的表现,它常常被应用于诸如CompactFlash、SmartMedia、 SD、 MMC、 xD、 and PC cards、USB sticks等存储卡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AND 闪存的存储单元采用串行结构,存储单元的读写是以页和块为单位来进行(一页包含若干字节,若干页则组成储存块, NAND 的存储块大小为 8 到 32KB ),这种结构最大的优点在于容量可以做得很大,超过 512MB 容量的 NAND 产品相当普遍, NAND 闪存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规模普及。

NAND 闪存的缺点在于读速度较慢,它的 I/O 端口只有 8 个,比 NOR 要少多了。这区区 8 个 I/O 端口只能以信号轮流传送的方式完成数据的传送,速度要比 NOR 闪存的并行传输模式慢得多。再加上NAND 闪存的逻辑为电子盘模块结构,内部不存在专门的存储控制器,一旦出现数据坏块将无法修,可靠性较 NOR 闪存要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