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整合、品牌升級,一大朵紫光雲正在到達戰場

回顧2020 NAVIGATE領航者峯會看點,呈現多個“新”,新目標劍指智能化、新戰略推出AI in ALL、新舉措升級數字大腦計劃、新整合的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正在打造一朵大紫光雲……一切都在指向2020是紫光集團雲和智能業務不平凡的一年,是尤爲關鍵的一年。如果其能平穩過渡到下一階段,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新臺階究竟從何說起?大紫光雲能否順利進階?這其中的難度又在哪?本文着力回答這些問題。

 

大紫光雲的戰略部署

 

大紫光雲做了什麼?先看整體戰略規劃。

 

紫光集團整體戰略是“從芯到雲”,在雲網板塊主要聚焦兩個領域,一是傳統的ICT基礎設施領域,旗下新華三集團在網絡、計算、存儲領域一直保持市場領先。二是雲與智能領域,即大紫光雲部分。

 

今年紫光集團成立了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整合雲網板塊的新華三集團、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重慶紫光華山智安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紫光軟件系統有限公司在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視頻雲、軟件服務等領域的整體能力,以全新的“紫光雲”品牌面向市場,傾力發展“雲+智能”業務。

事業羣下的這四家公司當中,新華三集團從2009年開始進入雲計算領域,並在國產虛擬化、中國政務雲、中國超融合等市場份額上均取得了領先的市場成績;2018年成立的紫光雲公司,主要針對公有云業務開展布局;同年5月成立的紫光華智,以“視頻+AI”產品和服務爲核心提供涵蓋雲、網、邊、端的智能視頻解決方案;成立於2001年的紫光軟件則專注於數字化戰略諮詢、軟件服務和應用集成。

 

從品牌的角度看,原來的四家公司往後退半步,新品牌“紫光雲”往前進半步;從能力的角度看,紫光集團的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視頻雲、軟件服務等能力,由原來更多是單個發力,現在融合成一個共同體一起面對市場。可以預見的是,大紫光雲未來會越來越靠近客戶,四家公司則會做好支撐。

 

細究每一個局部。

 

新華三將原來的雲數產品線和數字化業務部合併,成立“雲與智能產品線”,其將專注於統一的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底層通用技術體系,以及應用生態體系的建設,聯合相關產品線與業務部門,統籌私有云、公有云、多雲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發,夯實大紫光雲的技術平臺基礎,並指導大紫光雲智慧類業務的拓展;

 

紫光雲公司基於新華三雲與智能產品線的能力,聚焦於智慧城市運營,公有云研發、運營及銷售,私有云運營,產業互聯網等業務;

 

紫光華智將專注於視頻智能解析領域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研發,深耕大紫光雲在相關行業的縱向應用能力;

 

紫光軟件則以應用集成的優勢,主攻基於大紫光雲的大型智慧類項目的集成交付。

 

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高級副總裁、新華三集團雲與智能產品線常務副總裁孫德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通過整合調整,整個紫光雲網板塊的服務能力也實現了集中優化,會使得未來對客戶的交付更高效。

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高級副總裁、新華三集團雲與智能產品線常務副總裁孫德和

技術研發,生態建設、運營運維,行業深耕、產業拓展,部署和服務可以說面面俱到。那接下來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整合的速度和進度了。

 

大紫光雲能否順利進階?

 

雲計算邁入2.0階段已經兩三年了,從1.0到2.0最大的變化是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智能,一個是多雲或者說混合雲。

 

所有這些“勢”在專注於這塊市場的幾大巨頭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近兩年聽到最多的是雲升級成雲智能、智能雲、雲與智能……原來搞公有云的開始做私有云,原來聚焦私有云的在涉足公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割裂的在進行資源整合。

 

這一切源於大家對未來的判斷,即雲是剛需,混合雲是未來,智能化是不懈追求。事實上,這也是紫光集團一系列佈局背後的邏輯所在。

 

其一,全面上雲已經不是一句口號。此次新冠肺炎黑天鵝事件就是對雲價值的一次檢驗,結果已經顯而易見,云爲戰勝疫情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其二,混合雲不再是炒概念,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部署混合雲。451 Research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8%)的組織正在推行集成內部系統和外部雲/託管資源的混合策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混合雲發展調查報告(2018年)》也顯示,採用混合雲的企業達到6.6%,較上一年提高了1.3%,這一數據還在持續增加。

 

其三,智能的體現早已不是初期的下棋,而是在醫療、交通、製造、客服、農業……幾乎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每個人正或多或少體會智能化帶來的變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審視大紫光雲此次的一系列舉措,一個詞足以概括“順勢而爲”。就像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高級副總裁、紫光雲公司總裁兼CEO吳健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們必須及時做出調整,才能更好的服務客戶。

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羣高級副總裁、紫光雲公司總裁兼CEO吳健

雲計算發展到現在,拼什麼?綜合能力。今天,雲計算早已不是小玩家的遊戲,一家又一家的停服已經驗證了這一判斷。而巨頭之間的競爭其實比的就是誰的短板更少,誰能更快地補上短板。

 

打造大紫光雲,意欲何爲?三年前,紫光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做不做公有云”,那時候旗下新華三在私有云領域一騎絕塵,公有云就是紫光的短板,後來有了紫光雲。現在呢?公有云、私有云都有了,差的是什麼?簡單說,兩個字“合力”。

 

這不是紫光一家的問題,而是業界巨頭的通病,是歷史遺留問題。最早各家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就是做公有云、有的就是聚焦私有云,但到今天所有人都明白了,混合雲纔是未來,那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壁壘就成了最棘手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並不好解決,技術、市場、人員……整合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吳健就表示,整合是個非常複雜的工作。這也是爲什麼業界幾大巨頭遲遲不動手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大紫光雲此次調整是極具魄力的,而此次整合的成果也將決定其能否上升至下一個高度,一個目前所有廠商都未曾企及的高度。

 

整合成果已開始顯現

 

事實上,得益於紫光集團一直以來的統籌規劃,大紫光雲整合的進程還是很快的。據吳健介紹,目前,技術研發體系基本整合完畢,市場、生態、營銷等還在整合之中,也都比較順利。

 

而整合的成果在領航者峯會上已經有了很多體現,比如:

 

定位爲紫光雲網板塊共同戰略的數字大腦計劃迎來升級。以大紫光云爲基礎,“數字大腦計劃2020”將原“業務能力平臺”升級爲“雲與智能平臺”,繼續擴大雲服務的能力,涵蓋私有云、公有云、邊緣雲以及多雲服務,提供數字化產品、數字化服務以及智能分析和決策,打造數字大腦的核心引擎。

 

緊接着,新華三集團聯席總裁、首席技術官尤學軍宣佈推出紫光雲2.0,並重點強調了其全棧智能、全域覆蓋、全場景應用的能力。全域覆蓋,就是指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邊緣雲等全域部署能力。

 

紫光雲2.0實現了多項升級:

 

私有云方面,推出了全新的UniCloud Stack架構,以軟硬一體化的方式將大紫光雲能力在客戶數據中心交付。全面融合大紫光雲從虛擬化到IaaS、PaaS、數據服務的全部ABC能力,滿足客戶開箱即雲的需求。

 

公有云方面,推出了全新的UniCloud 2.0架構,實現了運營調度層面的分層解耦以及計算、存儲能力解耦、服務調用鏈路優化及服務架構優化,並在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數據庫5大基礎服務均重裝上陣,以及16大類、304種服務持續迭代,提供從IaaS到SaaS的全棧服務交付的能力集。

 

同構混合雲,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軟件、硬件同構,提供一致的管理、監控、體驗,支持混合雲服務按需租用,按需災備,經濟可靠,滿足資源擴容、業務災備等場景需求。

 

數據能力方面,全新升級發佈了數字化智能引擎2.0,是一款數據分析利器,包括綜合服務平臺、數據集成、數據標準、數據開發、數據質量、數據資產六大模塊,形成全鏈路數據資產管控體系,構建雲端數據湖與DataOps體系。

 

過去,談紫光集團優勢的時候,經常說到“從芯到雲”完整的產業鏈。現在,隨着整合的進一步深入,這一優勢正在成倍顯現。

 

毫無疑問,一個全新的紫光雲正在到來,它的到來對用戶是利好,用戶將真正體會線上和線下全面協同、一站式的雲服務。與此同時,它的到來對產業也是一種倒逼,相信很快業界還會有大動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