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神經網絡模型訓練時GPU顯存不足怎麼辦?

前言

最近跑的模型都比較大,尤其是Bert, 這真的是難爲我 1080ti 了, 在Bert的Example中,官方提供了一些 Trick 來幫助我們加速訓練,很良心, 但感覺還不夠,於是花費一些時間整理出一個 Trick 集合,來幫助我們在顯存不足的時候來嘿嘿嘿。

本文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入一個主題:如何估計模型所需顯存, 第二個主題:GPU顯存不足時的各種 Trick 。

監控 GPU

監控GPU最常用的當然是 nvidia-smi ,但有一個工具能夠更好的展示信息:gpustat 。

nvidia-smi
watch --color -n1 gpustat -cpu   # 動態事實監控GPU

推薦在配置文件中配置別名,反正我每次 gpu 一下,信息就全出來了,很方便。

下面有同學推薦nvtop, 我簡單試了試,的確挺好的,展現出現的信息很豐富 , 推薦試一試。

如何估計模型顯存 [1]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 模型中的哪些東西佔據了我的顯存,咋就動不動就 out of memory?

其實一個模型所佔用的顯存主要包含兩部分: 模型自身的參數, 優化器參數, 模型每層的輸入輸出。

模型自身參數

模型自身的參數指的就是各個網絡層的 Weight 和Bias,這部分顯存在模型加載完成之後就會被佔用, 注意到的是,有些層是有參數的,如CNN, RNN; 而有些層是無參數的, 如激活層, 池化層等。

從Pytorch 的角度來說,當你執行 model.to(device) 是, 你的模型就加載完畢,此時你的模型就已經加載完成了。

對於Pytorch來說,模型參數存儲在 model.parameters() 中,因此,我們不需要自己計算,完全可以通過Pytorh來直接打印:

print('Model {} : params: {:4f}M'.format(model._get_name(), para * type_size / 1000 / 1000))

優化器參數

優化器參數指的是模型在優化過程即反向傳播中所產生的參數, 這部分參數主要指的就是 dw, 即梯度,在SGD中, 其大小與參數一樣, 因此在優化期間, 模型的參數所佔用的顯存會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優化器其所需保存的優化參數不同, 對於 Adam, 由於其還需要保存其餘參數, 模型的參數量會在優化區間翻 4 倍。

模型每層的輸入輸出

首先,第一點是輸入數據所佔用的顯存, 這部分所佔用的顯存其實並不大,這是因爲我們往往採用迭代器的方式讀取數據,這意味着我們其實並不是一次性的將所有數據讀入顯存,而這保證每次輸入所佔用的顯存與整個網絡參數來比是微不足道的。

然後,在模型進行前向傳播與反向傳播時, 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計算並保存每一層的輸出以及其對應的梯度, 這意味着,這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顯存。

最後, 模型輸出的顯存佔用可以總結爲:

  • 每一層的輸出(多維數組), 其對應的梯度, 值得注意的是,模型輸出不需要存儲相應的動量信息(即此處如果使用Adam, 模型輸出的參數量依舊是2倍而不是4倍, 我也不知道爲啥??求大佬指教)
  • 輸出的顯存佔用與 batch size 成正比

那麼有沒有辦法通過Pytorch來計算這部分參數量呢? 答案是有的,我們可以假設一個batch的樣本,然後通過 model.modules() 來對每一層進行遍歷,獲得每一層的輸出shape, 然後就能夠獲得一個batch的數據的輸出參數量。[2]

所有的顯存佔用計算

顯存佔用 = 模型自身參數 × n + batch size × 輸出參數量 × 2 + 一個batch的輸入數據(往往忽略)

其中,n是根據優化算法來定的,如果選用SGD, 則 n = 2, 如果選擇Adam, 則 n = 4.

一個很棒的實現如下, 我懶得再重新寫了,你可以根據這個改一改,問題不大。

# 模型顯存佔用監測函數
# model:輸入的模型
# input:實際中需要輸入的Tensor變量
# type_size 默認爲 4 默認類型爲 float32 
 
def modelsize(model, input, type_size=4):
    para = sum([np.prod(list(p.size())) for p in model.parameters()])
    print('Model {} : params: {:4f}M'.format(model._get_name(), para * type_size / 1000 / 1000))
 
    input_ = input.clone()
    input_.requires_grad_(requires_grad=False)
 
    mods = list(model.modules())
    out_sizes = []
 
    for i in range(1, len(mods)):
        m = mods[i]
        if isinstance(m, nn.ReLU):
            if m.inplace:
                continue
        out = m(input_)
        out_sizes.append(np.array(out.size()))
        input_ = out
 
    total_nums = 0
    for i in range(len(out_sizes)):
        s = out_sizes[i]
        nums = np.prod(np.array(s))
        total_nums += nums
 
 
    print('Model {} : intermedite variables: {:3f} M (without backward)'
          .format(model._get_name(), total_nums * type_size / 1000 / 1000))
    print('Model {} : intermedite variables: {:3f} M (with backward)'
          .format(model._get_name(), total_nums * type_size*2 / 1000 / 1000))

GPU 顯存不足時的Trick [2]

此處不討論多GPU, 分佈式計算等情況,只討論一些常規的 Trick, 會不定時進行更新。

降低batch size

這應該很好理解,適當降低batch size, 則模型每層的輸入輸出就會成線性減少, 效果相當明顯。這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 dev batch size 的調整也有助於降低顯存, 同時,不要將 dev 或 test 的batch size 設置爲樣本集長度, 我最近就幹了這個傻事,害的我調試了一天才調出來是這個問題。

選擇更小的數據類型

一般默認情況下, 整個網絡中採用的是32位的浮點數,如果切換到 16位的浮點數,其顯存佔用量將接近呈倍數遞減。

精簡模型

在設計模型時,適當的精簡模型,如原來兩層的LSTM轉爲一層; 原來使用LSTM, 現在使用GRU; 減少卷積核數量; 儘量少的使用 Linear 等。

數據角度

對於文本數據來說,長序列所帶來的參數量是呈線性增加的, 適當的縮小序列長度可以極大的降低參數量。

total_loss

考慮到 loss 本身是一個包含梯度信息的 tensor, 因此,正確的求損失和的方式爲:

total_loss += loss.item()

釋放不需要的張量和變量

採用del釋放你不再需要的張量和變量,這也要求我們在寫模型的時候注意變量的使用,不要隨心所欲,漫天飛舞。

Relu 的 inplace 參數

激活函數 Relu() 有一個默認參數 inplace ,默認爲Flase, 當設置爲True的時候,我們在通過relu() 計算得到的新值不會佔用新的空間而是直接覆蓋原來的值,這表示設爲True, 可以節省一部分顯存。

梯度累積

首先, 要了解一些Pytorch的基本知識:

  • 在Pytorch 中,當我們執行 loss.backward() 時, 會爲每個參數計算梯度,並將其存儲在 paramter.grad 中, 注意到, paramter.grad 是一個張量, 其會累加每次計算得到的梯度。
  • 在 Pytorch 中, 只有調用 optimizer.step()時纔會進行梯度下降更新網絡參數。

我們知道, batch size 與佔用顯存息息相關,但有時候我們的batch size 又不能設置的太小,這咋辦呢? 答案就是梯度累加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訓練:

for i,(feature,target)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utputs = model(feature)  # 前向傳播
    loss = criterion(outputs,target)  # 計算損失
 
    optimizer.zero_grad()   # 清空梯度
    loss.backward()  # 計算梯度
    optimizer.step()  # 反向傳播, 更新網絡參數

而加入梯度累加之後,代碼是這樣的:

for i,(features,target)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utputs = model(images)  # 前向傳播
    loss = criterion(outputs,target)  # 計算損失
    loss = loss/accumulation_steps   # 可選,如果損失要在訓練樣本上取平均
 
    loss.backward()  # 計算梯度
    if((i+1)%accumulation_steps)==0:
        optimizer.step()        # 反向傳播,更新網絡參數
        optimizer.zero_grad()   # 清空梯度

比較來看, 我們發現,梯度累加本質上就是累加 accumulation_steps 個batch 的梯度, 再根據累加的梯度來更新網絡參數,以達到類似batch_size 爲 accumulation_steps * batch_size 的效果。在使用時,需要注意適當的擴大學習率。

更詳細來說, 我們假設 batch size = 32, accumulation steps = 8 , 梯度積累首先在前向傳播的時候講 batch 分爲 accumulation steps 份, 然後得到 size=4 的小份batch , 每次就以小 batch 來計算梯度,但是不更新參數,將梯度積累下來,直到我們計算了 accumulation steps 個小 batch, 我們再更新參數。

梯度積累能很大程度上緩解GPU顯存不足的問題,推薦使用。

在Bert的倉庫中,就使用了這個Trick,十分實用,簡直是我們這種乞丐實驗室的良心Trick。

梯度檢查點

這個Trick我沒用過,畢竟模型還沒有那麼那麼大。

等我用過再更新吧,先把坑挖下。

最後

哎, 如果你看完了這篇文章,就說明了一件事情: **小夥子,你卡也不夠啊。**哎, 乞丐實驗室不配深度學習,哭了。

Reference

[1]科普帖:深度學習中GPU和顯存分析

[2]如何在Pytorch中精細化利用顯存

[3]GPU捉襟見肘還想訓練大批量模型?誰說不可以

[4]PyTorch中在反向傳播前爲什麼要手動將梯度清零?

[5]From zero to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to Meta-learning

[6]Training Neural Nets on Larger Batches: Practical Tips for 1-GPU, Multi-GPU & Distributed setup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