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第一步:怎樣獲得好的idea?!

                               

 

“Idea”這一簡單的英文單詞,卻似乎很難用一個對應的中文詞來翻譯,它應該包括了“想法”、“思路”、“點子”等多種意思,所以這個看似簡單的單詞代表的是相對複雜的意思,更代表了對於科研人員而言非常重要的問題:怎樣獲得好的idea?

不少人,尤其是剛從事科研的研究生認爲,撰寫論文是在試驗做完之後的事情,事實上,在做試驗開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即:怎麼想到一個有創新性的idea是論文寫作(本文只限於SCI英文論文的討論)的第一步。年輕的父母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新的idea就是科研活動的起跑線,它是研究人員拿到經費資助、最後發好文章的基礎和重要基石,而idea的創新程度直接決定了以後文章的質量。所以我們即使只是爲了自己前途(實際上在當今中國也是途)計,也不能使自己輸在起跑線上。

磨刀不誤砍柴工,多花幾個星期想idea,看似浪費時間,由於生物醫學研究的長週期性及高成本,這方面的時間投資絕對是值得的、划算的。這也有點像寫議論文的論點,強調的是立意要新、要高,總是陳詞濫調,不會有人感興趣。怎麼纔算是好的idea呢?科學網知名博主魯白(現任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部副總裁)對此有高見,我就不再一一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他在科學網自己博客上的演講稿,題目爲:如何在頂級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再來看什麼是不好的idea,套用魯白先生對不好的研究工作的評述,分述如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第一類稱爲Horizontal growth,所謂橫向長。比如有人在某乳腺癌細胞系做出一個新的結果,我現在手頭有肝癌細胞系,用類似的方法和思路試試如何?這類的思路,顯然沒有什麼創新性,但是這類似的思路,個人認爲也並非完全不可取,比如最近有人在腫瘤學的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發 文報道過量服用魚油可使老鼠(記不得是小鼠還是大鼠了)增加得結腸癌的風險,但是類似的工作在人身上就從來沒有人做過(不一定要給給人大劑量服用魚油), 這樣的思路仍然很有意義,也很有希望發表很好的論文,所以做臨牀的醫生多和搞基礎的合作、交流,多看基礎類的相關論文,就比較容易產生此類的新的科研思 路。

第二類爲Filling gaps。這種思路在細胞信號傳導研究中尤爲常見,比如有人已經報道A蛋白是B蛋白的上游蛋白,另外有人報道B蛋白是C蛋白的上游,但是AC蛋白之間的關係就是個gap,無人報道,所以我就研究AC的關係,這種結果一般都是可以預測的,創新性不大,儘管如此,這類的發現也照樣可以發表文章,只是不大可能入CNSCell, Nature, Science)之類的牛刊的法眼。

第三:Working out details,比如著名期刊Cell2010年曾報道了標題爲“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的牛文。雖然歐米伽-3脂肪酸(魚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經研究了很久了,但是這篇文章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發現了歐米伽-3的受體GPR120。但是兩者作用的很多細節上不清楚,比如哪些是GPR120作爲歐米伽-3的受體關鍵位點?兩者在體外作用的動力學研究等等, 事實上,這類的思路在我們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研究中佔了很大的比例,我們美其名曰跟蹤世界前沿,這樣的思路/idea儘管一般不能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也能發二三流的文章,對於研究生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順便提一下,我最近恰好聽了該文的通訊作者的一個學術報告,從其得知,只有野生的魚裏才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而人工養殖的魚裏含量極少,並且對人體不好的一種脂肪酸(即:歐米伽-6脂肪酸)含量在養殖的魚裏反而很高,所以說:不但“家花沒有野花香”,連“家魚”也沒有“野魚”香啊!

第四,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比如鍾南山院士在Lancet上報道某種治療A病的的常見廉價藥可以治療B病(不敢確保他們的具體研究內容),所以我就用這個藥的類似物,或者有類似藥效的藥,看是否也有類似的結果。

第五,Follow up,有人在前面已經發表了,我在後面跟上。這個有點像第三點Working out details,不再贅述。

第六,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這種例子在低端期刊比較多,我在幫別人改稿時常看到這類的問題,就是說,一個故事還沒有講完呢就嘎然而止啦,讓人很上火,比如有人發現某種激酶在放射輻照的腫瘤細胞中表達水平升高(mRNA和蛋白水平),就完啦,至於機理等一概沒有,像這種文章,審稿人要麼直接拒稿,要麼就是要求補很多實驗。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獲得新的有創意的idea呢?新的idea絕不是閉門造車得到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剛從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更不要奢望某天會突然來靈感了,新的idea自己就會從腦海裏蹦出來,連牛頓這樣的千年不遇的牛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況你我等凡夫俗子?!更有必要往巨人身上靠,作爲一個新手,如何識別業內的巨人或者牛人呢?個人覺得可同時利用ISI Web of Science 採 用三種措施:1)結合本實驗室,或本科室的研究方向現查一下該領域的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幾篇綜述類文章,這類文章一般是必讀的經典論文;2)再查該方向的發 表的綜述類影響因子最高的幾篇論文;3)仔細閱讀前面查到的一些論文,應該能判斷出誰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也就是牛人,找到本領域的爲數極少的幾位牛人很 重要,因爲這直接決定了我們要站在誰的肩膀上,接下來,再查這些極個別的牛人的近幾年的論著(article, not review,當然自己實驗室的近幾年的文章也要仔細看),仔細閱讀,在此階段,沒有必要看的太細,比如材料和方法就可直接跳過,重點看人家提出什麼問題或者是什麼猜想(hypothesis),然後採用什麼技術手段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或檢驗這些猜想的,這部分是屬於借鑑牛人的研究思路,另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牛人們都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結合自己實驗室、科室的具體條件提出自己的新的切實可行的idea,想到後,趁熱打鐵,立刻寫下來,並立馬寫下如何證明自己的idea,需要做哪些實驗?先用Powerpoint 或者 Word列出一個大綱來,和老闆或同事、實驗室其他人員等討論創新性、可行性,需要補充那些實驗?哪些實驗是最先需要做的?這樣經過幾個來回,學生自己對課題就會了然於胸,也會有更大的熱情和興趣做好實驗。事實上,上述大綱某種程度上就是以後寫論文的藍本。

對於想出新的idea, 我個人的一個重要體會, 簡單的說就是:認牛人、看牛文!經過多年曆練,運氣好+個人努力,你也一樣可以成爲牛人,讓以後的新手們站在你的肩膀上。

後記:本文寫完後偶然看到sszx站友在丁香園上有一個題爲如何獲得好的idea”的帖子,感覺和本文的互補性挺強,帖子本身寫的也很好,特推薦,可點擊查看

再後記:在貼出本文的短短几個小時後就得知,科學網著名博主呂喆老師寫了篇相關博文,標題爲:也來說說idea,很有意思,值得一讀。


(王守業草於201010,修改於2011515日,原文曾貼於丁香園。感謝魯白先生的博文對寫本文的啓示。圖片來自網絡,感謝作者。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