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馬雲,馬化騰:真正頂級厲害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點擊“技術領導力”關注  每天早上8:30推送

“比爾·蓋茨說微軟離死亡只有180天,但是華爲明天就會死亡”。面對未來遙不可及同時看不見、摸不着的危機,任正非總是如屢薄冰。

 

華爲、騰訊、阿里這幾家堪稱偉大的中國企業,都是從一次次危機中淬鍊出來,把應對危機變成企業經營的本能。

 

企業該如何與危機安然共處?這個問題可以從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正和島首席管理學家陳春花新書《危機自救:企業逆境生存之道》中找到答案。

作 者: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正和島首席管理學家

編 輯:一 一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在每個危機時代,都會涌現出一批成功的企業。

 

當我從這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尋找根源時,發現其實是一些常識。

 

這點讓我非常興奮,因爲特殊時期、特殊手段造就的成功,其他企業很難複製學習。而常識是所有企業都可以借鑑的方式。

 

優秀的管理者沒有追隨者

 

在危機中,沒有地圖可依靠,沒有經驗可循,一切都在動盪與模糊之中,所以組織必須在危機中擁有自己的“指南針”。

 

這個指南針,正是領導者本人。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首先要成爲真正的領導者。其次要有擔當及高效的行動力,再次要具有經營意志力,最後要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1. 優秀企業把危機當作經營條件

 

最優秀的領導者並不要求別人爲他服務,而是爲共同目標服務。最優秀的領導者沒有追隨者,而是與大家一起奮鬥。

 

這次疫情發生後,84歲的鐘南山院士來到武漢,隨後做出專業理性的判斷,把責任扛了下來,正是這樣的表現。

 

在我所做的領先企業研究中,那些超過100年曆史的公司都有着一個共同特徵,他們總是把危機作爲經營的條件而非制約因素,他們的領導者總是能夠讓自己的企業在危機中找到解決方案。

 

2. 爲什麼同樣起點的兩家公司,結果全然不同?

 

在持續的研究中,我常常發現,何以兩家公司的外在環境相同,創業者的出身也類似,卻在幾年後有着全然不同的結果?

 

歸根結底是領導者的經營意志力不同使然。

 

華人李文正家族的企業力寶集團,總資產超過200億美元,是目前印尼最大的連鎖集團。

 

此前接受採訪時,李文正表示:“經歷了印尼政治動盪、經濟波動等各種時代大轉變,我養成了高度的危機意識,感覺前程似乎總是風雲莫測、禍福未卜。”

 

但是我也從中悟出:如果能夠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時刻保持危機感,針對每件事情都深入分析,那麼當你發現危機時,就是生機了。”

 

3. 誰都不應該認爲疫情是個機會

 

與許多人說“非典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不同,馬雲自己從來不這麼說。他有更高明的闡述:“非典時期,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麼麻煩,我們能夠怎麼幫助大家。”

 

在危機來臨時,一傢俱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僅可以幫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幫產業合作伙伴、顧客以及遇到危機的人和機構。

 

比如這次疫情期間,阿里免去所有天貓商家2020年上半年的平臺服務費;波司登捐贈15萬件總價值3億元的羽絨服。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員工獲得集體認同感的重要因素,而這正是企業社會責任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越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越需要強調責任、擔當,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管理能力。

 

企業生死成敗,

在於4個關鍵行動

 

事實上,危機一直都在,無論是資源、環境、技術、市場還是病毒,其實都處在不斷被調整、被更新迭代之中。

 

危機最激烈之時,往往也是企業自我激活的最佳時機。如果企業只有在順境下、在自己熟悉的世界裏,才能實現增長、獲得績效,這本身就是一種危機。

 

總結領先企業在危機中的實踐,我發現在危機之中,有4個行動特別關鍵:

 

1. “慢悠悠”的企業,未來都活不了

 

在危機巨大的時候,什麼樣的企業能夠活下去?答案是,那些以效率取勝的企業。同樣的事情,你比別人做得快、做得早就會變得主動;不同的事情,佈局早就獲得先機。

 

企業沒遇到危機時,每位管理者都會說,要強內控、降成本、增效益。但在順境之下,這3部分的工作並未真正落實到位,真正成爲企業運營的習慣,還順道掩蓋了許多做不到位的東西。

 

所以在形勢一片大好的環境裏,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不堪一擊。一旦危機來了,問題會一下子暴露出來。

 

2. 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會去賭

 

危機帶來許多不可預測性。這時企業面臨的最大考驗,不是能否預測正確,而是能否動態應變,做好一次次調整自己的準備。

 

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會去賭、去預測,而是訓練自己不斷進化去應對變化。所以第二個關鍵行動是模式創新。

 

危機帶來的變化,導致無論是業務模式、商業模式、運營模式還是工作模式都有可能需要創新。

 

比如倒逼企業重新設計商業模式和產業組合。在餐飲企業喜家德看來,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不一定要賺所有人的錢。所以研究賣什麼產品很關鍵。病毒在高溫下不容易生存,現在人們不太敢吃涼的了,就要多增加熱的品種。

 

喜家德專注賣餃子幾十年,從最開始推出外賣時就很謹慎。但在這個階段,喜家德不僅自己這樣做,還強烈建議同行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發適合做外賣的產品。因爲這是救命稻草,不能被動等待。

 

3. 從關注競爭對手,轉向關注自己

 

第三個關鍵行動是轉換經營思維。能夠幫助企業最快響應危機的,是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也就是要以“我”爲主,從平時的關注他人轉變爲關注自我。

 

在日常運營中,大部分企業習慣性地從“對手”的視角,來展開自己的經營活動。但在危機中,這點恰恰是需要徹底調整的。

 

我想轉述曹德旺的觀點來跟大家說,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一次採訪中,曹德旺在回答中小企業困難時說:“哪個企業賬面資金會超過3個月?我們整個企業預算就是,資金要控制在3個月以內,週轉天數一般爲100-120天,3個月是正常的。”

 

記者反問:“那挨不過3個月怎麼辦呢,倒閉嗎?”曹德旺回答說:“挨不過3個月是你自己的事情,企業必須自救。”

 

在曹德旺看來,此次危機每個人都困難,但最關鍵的並不是等政府來救,“真真正正的救助是自救,首先要想辦法自己救自己。建議大家現在冷靜一下,自立一點兒,想想企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如何盡最大努力去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好的管理者在環境好時,承認是行情助力;當環境不好時,只把環境當作經營條件,絕不是經營的藉口。

 

4. 企業是被顧客淘汰的

 

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指出,“關於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企業終極解決的都是顧客問題。

 

企業家必須設法滿足顧客需求。是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麼,因爲只有當顧客願意付錢購買商品或者服務時,才能把經濟資源轉化爲財富,把物品轉化爲商品,纔會有企業存在的價值。

 

我在《冬天的作爲》一書中強調,企業認爲自己的產品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顧客在哪裏。企業自身的產品並不會最終影響企業的前途或者成功,而是由顧客來最終決定。

 

所以能夠讓企業擺脫危機的外部力量是顧客,只要顧客和你站在一起,你就可以抵抗危機、獲得生機。

 

很多時候,企業以爲是被危機淘汰了,究其根本還是顧客淘汰了企業。

 

越來越多的成功屬於那些有行動、懂顧客、願變化的企業,而不是那些只關注規模、尋求穩定的企業。

 

危機中不靠裁員,靠什麼?

 

在危機中,保有現金流纔可以讓企業獲得應對危機的時間和空間,這就要求企業把有效價值做到極致。

 

如何才能做到?有3點:

 

1.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破產的三星這樣自救

 

面對危機時,降成本依然是一個最直接有效的企業自救方式。根本目的只有一個,保住現金流。

 

三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崛起的案例,總是給我極大幫助,我再次分享給大家。

 

1997年11月,亞洲金融危機風暴席捲韓國。在它發生1個月後,韓元迅速貶值,由850韓元兌1美元下跌到1500韓元兌1美元。

 

三星當時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了詳盡分析,得出結論:三星已經倒閉了,光匯率損失就達到了30億美元。但他告訴自己要活下來。有了活下來的強烈意願後,三星開始制定結構調整行動計劃,用1年的時間完成。

 

第一階段是克服這種危機,讓一家已經倒閉的公司活過來,包括確保現金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等,甚至規定了每一個行動的細節,比如減少公司司機數量,鼓勵管理層自己開車;免掉大型會議的聚餐;專務人員乘飛機只坐經濟艙;會議室不再放置飲料;工廠也不再發免費制服等等。

 

第二階段是確保公司的競爭力,想辦法轉變業務模式,朝着真正有價值的方向做一些“加法”。就這樣,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反而一舉成爲全球消費電子的行業領袖。

 

所以,企業在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顯然要儘可能壓縮投資支出,暫緩一切不必要的投資現金流出。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考慮出售一些非關鍵資產來自救。

 

而對於具有良好現金流的企業而言,我也依然建議重構自己的成本能力。

因爲應對不確定性是一種常態能力。

 

2. “冬天”也不宜過於謹慎

 

如何在做業務“減法”的同時關注“加法”,是開闢現金來源的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經歷過2000年網絡泡沫的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此後的一次採訪中曾說:“如果在‘冬天’裏過分謹慎反而會喪失機會,對長遠發展不利。”

 

在每一次危機中,都有企業能夠快速評估業務價值,及時做好“加減法”。

 

比如,三星在挑戰極限式降低成本的同時,卻加大了芯片廠的投資,理由很簡單:在行業低潮時期進入,可以在將來行業回暖時獲得更高回報。如今看來,這無疑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

 

順豐就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借航空運價大跌之機,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包機5架的協議,專門用於運送快遞,第一個將民營快遞業帶上天空,這讓順豐在服務時效性方面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幹線,即便頭一天下午6點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通過租飛機,順豐實現了全天候、全年365天無節假日派送,爲順豐的“快”奠定了行業引領者的地位。

3. “最長的腳趾最先知道疼”

 

通常,一家公司資產的50%-90%都是無形的,包括員工、觀念、顧客等。但現實中有多少公司認真地分析過這些資產,或者計劃過如何保護這些資產呢?

 

多年前,我在講課時曾問過:企業最重要的3項資產是什麼?許多企業家和經理人蔘與了這個課程,但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出來。其實這3項資產是:員工、顧客和文化。

 

員工在一線,離顧客最近,也最熟悉公司,所以釋放員工的能量,依靠員工的創造力,往往能夠獲得最直接的績效。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一位經理去視察一家醫院,他看到一位工人在拖地板,就問這位工人,地板乾淨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這位工人解釋說:“乾淨就是你不但可以看到地板的反光,而且可以在地板上看到電燈泡的影子。”

這次經歷提醒了這位經理,只有那些幹具體工作的人才最清楚怎樣去滿足顧客。

正如俗語所說,“最長的腳趾最先知道疼”,一線員工對市場、顧客的敏感度,有時會超過管理者。如果管理者願意給員工授權,員工會貢獻出很大的價值。

 

也許大家還記得,正是“非典”期間員工的建議,成就了京東。2003年以前,京東還和電商沒有任何關係,是家主要賣CD光盤和刻錄機的公司。

 

突如其來的“非典”,讓京東21天虧掉了800多萬。當時京東賬面上有2000多萬資金,只能撐3個月了。而傳言“非典”至少要6個月才能過去。

 

不得已之下,劉強東把12家店全部關閉,大部分人員暫時回家,只有他自己和6名員工留守辦公室。

 

其中某一天,一位留守員工突發奇想:“我們爲什麼不在網上賣東西呢?”劉強東覺得他的想法很好,於是大家開始每天泡在網上。因此許多年後,劉強東纔會說,是“非典”成就了我,成就了京東。

 

所以在危機之中,優秀的企業會想辦法留住員工、留住人才,甚至是藉助危機,吸納其他企業流動出來的優秀人才。

 

這些企業很清楚:企業戰略的實施需要更好的人才結構,企業持續發展完全取決於人才本身。

 

此外,還有3個企業在危機中自救的關鍵因素,比如極速調整認知,學會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優秀公司的4個底層邏輯;以及企業未來的5條變革之路等。篇幅關係,不一一展開。

 

危機會導致一些長久性的、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重構價值與格局。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我相信:那些活在未來的人,所能做的就是與現在的自己作鬥爭。

 -END- 

推下我們的視頻號,老K現身說中臺架構、技術管理、職場等等,熱播的有“阿里員工究竟一年掙多少錢?”、“CTO、技術總監到底要不要寫代碼?”等等,每個播放量都超過1萬了,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

“技術領導力”視頻號


這是公衆號作者老K的私人微信

席位珍貴,至於老K加不加你,隨緣吧!

想加入社區羣,跟100位互聯網大咖學習?

給老K發微信:“加羣”


大家在看:

1.報告老闆:中臺項目成功了,CTO也被搞走了!

2.馮唐:職場人35歲以後,方法論比經驗重要

3.再見,“阿里三代掌門人”蔣凡!

4.一個“後浪”的狂歡,一羣中年人的孤單!

5.馬化騰和張一鳴的灰度思維是什麼?

6.CTO丟給我《技術管理30條軍規》照着做!

7.AI公司,倒在20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