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轉來共享

2013年即將落幕的最後一天,暮然回首,我們才發現一個過去高大上的形象正在漸漸變得模糊,那就是外企。裁員、離職……曾幾何時,這些曾經伴隨着民營企業的困擾纏上了外企,也讓諸多過去感覺良好的外企人們不再那麼自信。

一天都沒在外企待過的老冀,以前對這個不是那麼敏感,直到被兩件事情深深地觸動了。

老冀做公關的時候,有一次陪着老闆孫振耀去一家門戶網站做視頻訪談。訪談結束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問振耀,你爲什麼不考慮去一家互聯網公司?振耀想了一會答道,互聯網公司的老闆都那麼年輕,恐怕不會把公司交給我經營吧?

後來,私下裏交流的時候振耀對我說,他很早就意識到,外企風光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其實媒體就是個非常明顯的風向標。20年前媒體開大會,上臺發言的都是振耀、杜家濱、唐駿這些外企的職業經理人;10年前開會,上臺的變成了柳傳志、張瑞敏等傳統行業大佬;如今開會,最受歡迎的發言人變成了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宏了。

另一件事是關於人才流向的。有一次,老冀跟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位朋友吃飯,結果發現他愁眉不展,一問才知道最近正在爲招人而犯愁。老冀不禁大吃一驚,這麼高端的研究機構竟然找不到人?他說確實如此,如今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開的薪水要比他們高得多,而且能夠馬上轉化成產品,成就感更強。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王堅同學都走了,去阿里雲當CEO了。

對於大部分外企職業經理人來說,外企的衰落恐怕並不是件好事,因爲他們已經適應了過去那種相對悠閒而且穩定的生活,無法適應中國民營企業那種瘋狂的節奏了。問題是,如今的外企就好比是那不斷崩潰的冰山,閃轉騰挪,空間總歸是有限。老冀就遇到過一位朋友,先是在AMD很不錯的芯片公司,結果被另一家外企英特爾給打殘了,只好跳到了微軟MSN。沒想到MSN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只好投奔諾基亞。殘酷的是,全球手機老大竟然也搞高臺跳水,開始在中國區大規模裁員,於是只能再換地方。

很多外企人已經習慣了出入五星級賓館和豪華會議室的生活,接地氣的能力確實有些不足了。實際上,這也是大部分外企在中國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認,過去20年外企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思想、先進的組織結構……不過,當他們的中國對手中學會了這些,並且開始師夷之長以治其短的時候,外企的優勢就已經不再了。持續到現在,也就變成了整體的雪崩。

更令人可悲的是,過於安逸或者說是穩定的環境,使得外企人的生存能力大打折扣。即使是振耀這樣的高級職業經理人也坦言,自己在惠普25年,從來沒有做過公司層面的戰略規劃,更沒有搞過資本運作和併購,因爲這些都是美國總部直接負責的。螺絲釘的定位使得部分外企人在日常的工作和摩擦中逐漸消磨掉了銳氣,不再有任何的衝勁。試想,當一位已經40多歲、勤勤懇懇工作了20年的外企人被公司毫不留情地裁掉的時候,又是何等的悲情?

看來,人不能夠過得太舒服,保持一顆進取心,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在2013年的最後一天,老冀以此與所有職場人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