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七)——基於id=0的矢量控制的動態解耦策略

注:
1:此爲永磁同步控制系列文章之一,應大家的要求,關於永磁同步矢量控制的系列文章已經在主頁置頂,大家可以直接去主頁裏面查閱,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謝謝。
2:矢量控制的六篇文章後。弱磁、MTPA、位置控制系列講解已經補充,也放在主頁了,請大家查閱。

3: 恰飯一下,也做了一套較爲詳細教程放在置頂了,請大家查看^_^

 

1 永磁同步電機在dq座標系上的數學模型(爲什麼要解耦)(參考論文在文章最下面)

將三相靜止座標系下的PMSM的數學模型經過CLARK 和 PARK 變換之後,得到以下dq座標系上的數學模型。

如果將這個數學模型轉換爲一張圖來表示,就會很清楚的看到其中的耦合關係。

\omega

由永磁同步電機的電壓方程和數學模型可以看出,d軸電壓 Ud 不僅受 d軸電流 id 的影響,還受q軸電流 iq的影響,這說明永磁同步電機 d軸電壓 和 q軸電壓 存在一種耦合關係。我們可以將公式中的 \omega L_{q}i_{q} 和 \omega L_{d}i_{d}視作耦合項,由於耦合項的影響,我們的Ud 和 Uq 是無法實現獨立控制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是實際控制中,這種耦合會對控制器的性能產生比較大的危害,從公式裏面可以看出 轉速 \omega 的值越大這個耦合項就越大,這說明電機的速度越高,這個耦合項對電機的控制器性能的影響就越大,這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必須要消除它。

 

2 解耦的策略 (怎麼解耦)

此文章中我只介紹一種簡單的解耦策略,多種的解耦方法的論文我會附在文章的末尾

從公式上可以看出,永磁同步電機耦合的影響是可以通過id=0的控制策略和前饋補償的方式抵消掉的,總而言之,只要消除

ud 表達式後面 iq 的影響 和 uq 表達式後面 id 的影響,就可以達到解耦的目的。

2.1 id=0的控制策略對解耦的貢獻

首先我們討論 id=0 對解耦的作用,矢量控制 id =0 控制的本質是實現 dq軸的電流靜態解耦,

d軸的阻尼繞組是會產生磁通的,與永磁體的磁通共同構成電機的磁場。id變化的同時,總的磁通變化,這是一層耦合關係。

 

id=0 時,磁通完全由永磁體來提供。直軸的電流爲0,這就使得電機沒有直軸的電樞反應,即直軸是不貢獻轉矩的。電機的所有的電流全部用來產生電磁轉矩,這與一臺他勵直流電動機就等效,只用控制 iq 的值就可以控制電機的轉矩了,這就很自然的實現了電機的靜態解耦。

當 id =0 後,電機的電壓方程

u_{d}=-\omega L_{q}i_{q}

u_{q}=R_{s}i_{q}+L_{q}i_{q}*\tfrac{d\phi _{f}}{dt}+\omega \phi _{f}

2.2 電流前饋解耦對解耦的貢獻

永磁同步電機耦合的影響可以通過前饋補償的方式抵消掉,在d軸控制器和q軸控制器的輸出端,分別引入與永磁同步電機dq軸電壓方程中耦合項相等的信號作爲耦合補償,即可實現電流控制器的解耦控制。因此也成爲電壓前饋解耦。解耦的控制框圖如圖所示。

 

 

反應到公式來表示就是

u_{d0}=u_{d}-\omega L_{q}i_{q}

u_{q0}=u_{q}+\omega L_{d}i_{d}+\omega \varphi _{f}

在搭建仿真的時候,電流調節器的輸出端加上以上兩個後綴,即可實現反饋解耦。

我自己是通過編程來實現的。

3 實驗結果對比

3.1 id=0 控制仿真實驗結果(下左爲轉速波形和 iq 的波形,右爲 id 的波形)

 

3.2 電流反饋解耦控制仿真結果(下左爲轉速波形和 iq 的波形,右爲 id 的波形)

3 波形具體分析

3.1 iq波形解耦前後對比(左爲解耦前 iq波形,後解耦後 iq波形)

對比前後 iq 的波形,明顯解耦後的 iq 比解耦前的相應速度要快,且平穩度要更好,這將意味着電磁轉矩也更加穩定,所以電機的階躍響應的速度提升。此次仿真的電機是一臺隱極的電機,如果是凸極的電機效果將更明顯。

3.1 id波形解耦前後對比(左爲解耦前 id波形,後解耦後 id波形)

對比前後 id 的波形可以看出,在電機啓動階段,id 的幅值明顯得到了反饋的校正,幅值明顯比解耦前要小,解耦後最大值才0.5安,尤其在高速時,這種效果將更加明顯。(此處這個尖峯還未弄清楚原因,如有了解的可以在下面留言,感謝感謝)

 

小結

永磁同步電機在運行過程中,交直軸電壓之間存在耦合的現象,即d軸的參數變化會引起q軸的參數變化,這將不利於我們的控制。而電流前饋解耦就是從電機模型出發,使電壓在經過PI控制器整定之後的輸出,得到一個跟耦合量相同的前饋補償,補償可以將耦合項抵消,從而實現瞭解耦。

從實驗的效果來看,解耦後的電機階躍響應的速度更快,且電流的波形更加穩定,這將有益於整個系統的性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