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干涉會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揮大作用嗎

雙縫干涉實驗大多數人都很熟悉,上高中的時候就會接觸這個實驗。當時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做該實驗目的是爲了證明光的波動性,並且也成功的得到了有力證據-自我干涉條紋。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的重點關注到“光子到底是通過了哪條縫隙”的問題。哥本哈根學派給出的解釋是:光子既不是通過左縫,也不是通過右縫,而是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這種說法在當時看來是很天馬行空的,愛因斯坦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戲稱爲“上帝擲篩子”。

而雙縫干涉延遲實驗就是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1979年爲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週年而在普林斯頓召開了一場討論會,會上約翰·惠勒提出了“延遲實驗”的構想。

雙縫干涉延遲試驗的恐怖在於不是很好理解,用有趣的話說就是假如你家小狗要生了,你不去看的話會生出幾隻小狗,而一旦你去看就會生出幾隻小雞。或者一場籃球比賽,你不去看的時候能打個平手,一旦你去看可能會出現120比0的結果。你說恐怖嗎?再比如說,你自以爲了解你身後的世界,可是你知道嗎? 在你轉身的那一瞬間,你身後的世界變成了你看到的世界,在你看的前一秒,並不是那樣的。

單光子雙縫干涉實驗圖像實驗結果是這樣描述的,就算實驗者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在發射若干次光子後,投射面依然會形成明暗交替的影像。這就告訴我們,每個光子似乎同時通過了兩個縫隙,自己與自己產生了干涉! 更加驚奇的是,如果有人用另一個儀器對雙縫進行精確測量,以確定光子到底從哪個縫經過,則干涉條紋就會就會消失。

就是說,光子似乎有生命似的,一旦感覺到被測量則它只會從一個縫中通過,沒有干涉現象發生,也就沒有了明暗交替的光斑。事情可能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們,我們作爲觀察者參與了事件,改變了整個事件。

不過這種神器的現象對於人工智能安全機器人的研發提供了一些思路,目前相關的試驗正在進行中,相信會帶來不一樣的震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