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 网络体系结构

1.参考模型
(1)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各层主要功能和主要设备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各层传输内容:

  • 物理层:bit
  • 数据链路层:帧
  • 网络层:包
  • 传输层:报文

2.网络互连硬件

(1)物理层的互联设备:

  • 中继器: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连,扩展局域网网段长度。

  • 集线器:可看作一种特殊的多路中继器,也具有信号放大功能。

(2)数据链路层的互联设备

  • 网桥:连接两个局域网网段。

  • 交换机

(3)网络层互联设备

  • 路由器: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

(4)应用层互联设备

  • 网关:连接不同类型且协议差别较大时,选用网关设备。

3.网络协议与部分协议的端口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IP地址各类网络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 A类,最高位是0,范围是(00000000-01111111)即0-127,8位表示网络号,24位表示主机号,产生的IP地址为2的24次方减2(减去的两个为,主机号全0的网络地址(不能作为源地址,目标地址),主机号全1的广播地址(不能作为源地址))
  • B类,限定前两位为10,16位表示网络号(10000000-10111111)范围是128-191,16位表示主机号,产生的IP地址就是2的16次方减2
  • C类,前三位为110,24位为网络号(11000000-11011111)范围是192-223,8位为主机号,产生的IP地址为2的八次方减2,也就是254个主机号。

(2)子网划分

  • 为什么要划分子网
    A类网络有126个,每个A类网络可能有16777214台主机,它们处于同一广播域。而在同一广播域中有这么多节点是不可能的,网络会因为广播通信而饱和,结果造成16777214个地址大部分没有分配出去。可以把基于每类的IP网络进一步分成更小的网络,每个子网由路由器界定并分配一个新的子网网络地址,子网地址是借用基于每类的网络地址的主机部分创建的。划分子网后,通过使用掩码,把子网隐藏起来,使得从外部看网络没有变化,这就是子网掩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