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之底層數據結構

說明

說到Redis的數據結構,我們大概會很快想到Redis的5種常見數據結構:字符串(String)、列表(List)、散列(Hash)、集合(Set)、有序集合(Sorted Set),以及他們的特點和應用場景。不過它們是Redis對外暴露的數據類型,用於API的操作,而組成它們的底層基礎數據結構又是什麼呢?

  • 簡單動態字符串(SDS)
  • 鏈表
  • 字典
  • 跳躍表
  • 整數集合
  • 壓縮列表

簡單動態字符串(SDS)

Redis是用C語言寫的,但是Redis並沒有使用C的字符串表示(C是字符串是以\0空字符結尾的字符數組),而是自己構建了一種簡單動態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SDS)的抽象類型,並作爲Redis的默認字符串表示。在Redis中,包含字符串值的鍵值對底層都是用SDS實現的。

SDS的定義

SDS的結構定義在sds.h文件中,SDS的定義在Redis 3.2版本之後有一些改變,由一種數據結構變成了5種數據結構,會根據SDS存儲的內容長度來選擇不同的結構,以達到節省內存的效果,具體的結構定義,我們看以下代碼:

// 3.0
struct sdshdr {
    // 記錄buf數組中已使用字節的數量,即SDS所保存字符串的長度
    unsigned int len;
    // 記錄buf數據中未使用的字節數量
    unsigned int free;
    // 字節數組,用於保存字符串
    char buf[];
};

// 3.2
/* Note: sdshdr5 is never used, we just access the flags byte directly.
 * However is here to document the layout of type 5 SDS strings.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5 {
    unsigned char flags; /* 3 lsb of type, and 5 msb of string length */
    char buf[];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8 {
    uint8_t len; /* used */
    uint8_t alloc; /* excluding the header and null terminator */
    unsigned char flags; /* 3 lsb of type, 5 unused bits */
    char buf[];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16 {
    uint16_t len; /* used */
    uint16_t alloc; /* excluding the header and null terminator */
    unsigned char flags; /* 3 lsb of type, 5 unused bits */
    char buf[];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32 {
    uint32_t len; /* used */
    uint32_t alloc; /* excluding the header and null terminator */
    unsigned char flags; /* 3 lsb of type, 5 unused bits */
    char buf[];
};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64 {
    uint64_t len; /* used */
    uint64_t alloc; /* excluding the header and null terminator */
    unsigned char flags; /* 3 lsb of type, 5 unused bits */
    char buf[];
};

3.2版本之後,會根據字符串的長度來選擇對應的數據結構

static inline char sdsReqType(size_t string_size) {
    if (string_size < 1<<5)  // 32
        return SDS_TYPE_5;
    if (string_size < 1<<8)  // 256
        return SDS_TYPE_8;
    if (string_size < 1<<16)   // 65536 64k
        return SDS_TYPE_16;
    if (string_size < 1ll<<32)  // 4294967296 4G
        return SDS_TYPE_32;
    return SDS_TYPE_64;
}

下面以3.2版本的sdshdr8看一個示例

  • len:記錄當前已使用的字節數(不包括'\0'),獲取SDS長度的複雜度爲O(1)
  • alloc:記錄當前字節數組總共分配的字節數量(不包括'\0'
  • flags:標記當前字節數組的屬性,是sdshdr8還是sdshdr16等,flags值的定義可以看下面代碼
  • buf:字節數組,用於保存字符串,包括結尾空白字符'\0'
// flags值定義
#define SDS_TYPE_5  0
#define SDS_TYPE_8  1
#define SDS_TYPE_16 2
#define SDS_TYPE_32 3
#define SDS_TYPE_64 4

上面的字節數組的空白處表示未使用空間,是Redis優化的空間策略,給字符串的操作留有餘地,保證安全提高效率

SDS與C字符串的區別

C語言使用長度爲N+1的字符數組來表示長度爲N的字符串,字符數組的最後一個元素爲空字符'\0',但是這種簡單的字符串表示方法並不能滿足Redis對於字符串在安全性、效率以及功能方面的要求,那麼使用SDS,會有哪些好處呢?

參考於《Redis設計與實現》

常數複雜度獲取字符串長度

C字符串不記錄字符串長度,獲取長度必須遍歷整個字符串,複雜度爲O(N);而SDS結構中本身就有記錄字符串長度的len屬性,所有複雜度爲O(1)。Redis將獲取字符串長度所需的複雜度從O(N)降到了O(1),確保獲取字符串長度的工作不會成爲Redis的性能瓶頸。

杜絕緩衝區溢出,減少修改字符串時帶來的內存重分配次數

C字符串不記錄自身的長度,每次增長或縮短一個字符串,都要對底層的字符數組進行一次內存重分配操作。如果是拼接append操作之前沒有通過內存重分配來擴展底層數據的空間大小,就會產生緩存區溢出;如果是截斷trim操作之後沒有通過內存重分配來釋放不再使用的空間,就會產生內存泄漏。

而SDS通過未使用空間解除了字符串長度和底層數據長度的關聯,3.0版本是用free屬性記錄未使用空間,3.2版本則是alloc屬性記錄總的分配字節數量。通過未使用空間,SDS實現了空間預分配惰性空間釋放兩種優化的空間分配策略,解決了字符串拼接和截取的空間問題。

二進制安全

C字符串中的字符必須符合某種編碼,除了字符串的末尾,字符串裏面是不能包含空字符的,否則會被認爲是字符串結尾,這些限制了C字符串只能保存文本數據,而不能保存像圖片這樣的二進制數據。

而SDS的API都會以處理二進制的方式來處理存放在buf數組裏的數據,不會對裏面的數據做任何的限制。SDS使用len屬性的值來判斷字符串是否結束,而不是空字符。

兼容部分C字符串函數

雖然SDS的API是二進制安全的,但還是像C字符串一樣以空字符結尾,目的是爲了讓保存文本數據的SDS可以重用一部分C字符串的函數

C字符串與SDS對比

C字符串 SDS
獲取字符串長度複雜度爲O(N) 獲取字符串長度複雜度爲O(1)
API是不安全的,可能會造成緩衝區溢出 API是安全的,不會造成緩衝區溢出
修改字符串長度必然會需要執行內存重分配 修改字符串長度N次最多會需要執行N次內存重分配
只能保存文本數據 可以保存文本或二進制數據
可以使用所有<string.h>庫中的函數 可以使用一部分<string.h>庫中的函數

鏈表

鏈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數據結構了,特點是易於插入和刪除、內存利用率高、且可以靈活調整鏈表長度,但隨機訪問困難。許多高級編程語言都內置了鏈表的實現,但是C語言並沒有實現鏈表,所以Redis實現了自己的鏈表數據結構

鏈表在Redis中應用的非常廣,列表(List)的底層實現就是鏈表。此外,Redis的發佈與訂閱、慢查詢、監視器等功能也用到了鏈表

鏈表節點和鏈表的定義

鏈表上的節點定義如下,adlist.h/listNode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 前置節點
    struct listNode *prev;
    // 後置節點
    struct listNode *next;
    // 節點值
    void *value;
} listNode;

鏈表的定義如下,adlist.h/list

typedef struct list {
    // 鏈表頭節點
    listNode *head;
    // 鏈表尾節點
    listNode *tail;
    // 節點值複製函數
    void *(*dup)(void *ptr);
    // 節點值釋放函數
    void (*free)(void *ptr);
    // 節點值對比函數
    int (*match)(void *ptr, void *key);
    // 鏈表所包含的節點數量
    unsigned long len;
} list;

每個節點listNode可以通過prevnext指針分佈指向前一個節點和後一個節點組成雙端鏈表,同時每個鏈表還會有一個list結構爲鏈表提供表頭指針head、表尾指針tail、以及鏈表長度計數器len,還有三個用於實現多態鏈表的類型特定函數

  • dup:用於複製鏈表節點所保存的值
  • free:用於釋放鏈表節點所保存的值
  • match:用於對比鏈表節點所保存的值和另一個輸入值是否相等

鏈表結構圖

鏈表特性

  • 雙端鏈表:帶有指向前置節點和後置節點的指針,獲取這兩個節點的複雜度爲O(1)
  • 無環:表頭節點的prev和表尾節點的next都指向NULL,對鏈表的訪問以NULL結束
  • 鏈表長度計數器:帶有len屬性,獲取鏈表長度的複雜度爲O(1)
  • 多態:鏈表節點使用 void*指針保存節點值,可以保存不同類型的值

字典

字典,又稱爲符號表(symbol table)、關聯數組(associative array)或映射(map),是一種用於保存鍵值對(key-value pair)的抽象數據結構。字典中的每一個鍵都是唯一的,可以通過鍵查找與之關聯的值,並對其修改或刪除。Redis的鍵值對存儲就是用字典實現的,散列(Hash)的底層實現之一也是字典。我們直接來看一下字典是如何定義和實現的吧

字典的定義實現

Redis的字典底層是使用哈希表實現的,一個哈希表裏面可以有多個哈希表節點,每個哈希表節點中保存了字典中的一個鍵值對

哈希表結構定義,dict.h/dictht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哈希表數組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掩碼,用於計算索引值,等於size-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哈希表已有節點的數量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哈希表是由數組table組成,table中每個元素都是指向dict.h/dictEntry結構的指針,哈希表節點的定義如下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 鍵
    void *key;
    // 值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double d;
    } v;
    // 指向下一個哈希表節點,形成鏈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其中key是我們的鍵;v是鍵值,可以是一個指針,也可以是整數或浮點數;next屬性是指向下一個哈希表節點的指針,可以讓多個哈希值相同的鍵值對形成鏈表,解決鍵衝突問題。最後就是我們的字典結構,dict.h/dict

typedef struct dict {
    // 和類型相關的處理函數
    dictType *type;
    // 私有數據
    void *privdata;
    // 哈希表
    dictht ht[2];
    // rehash 索引,當rehash不再進行時,值爲-1
    long 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 迭代器數量
    unsigned long iterators; /* number of iterators currently running */
} dict;

type屬性和privdata屬性是針對不同類型的鍵值對,用於創建多類型的字典,type是指向dictType結構的指針,privdata則保存需要傳給類型特定函數的可選參數,關於dictType結構和類型特定函數可以看下面代碼:

typedef struct dictType {
    // 計算哈希值的行數
    uint64_t (*hashFunction)(const void *key);
    // 複製鍵的函數
    void *(*keyDup)(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key);
    // 複製值的函數
    void *(*valDup)(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obj);
    // 對比鍵的函數
    int (*keyCompare)(void *privdata, const void *key1, const void *key2);
    // 銷燬鍵的函數
    void (*keyDestructor)(void *privdata, void *key);
    // 銷燬值的函數
    void (*valDestructor)(void *privdata, void *obj);
} dictType;

dictht屬性是兩個元素的數組,包含兩個dictht哈希表,一般字典只使用ht[0]哈希表,ht[1]哈希表會在對ht[0]哈希表進行rehash(重哈希)的時候使用,即當哈希表的鍵值對數量超過負載數量過多的時候,會將鍵值對遷移到ht[1]

rehashidx也是跟rehash相關的,rehash的操作不是瞬間完成的,rehashidx記錄着rehash的進度,如果目前沒有在進行rehash,它的值爲-1

結合上面的幾個結構,我們來看一下字典的結構圖(沒有在進行rehash)

在這裏,哈希算法和rehash(重新散列)的操作不再詳細說明,有機會以後單獨介紹

當一個新的鍵值對要添加到字典中時,會根據鍵值對的鍵計算出哈希值和索引值,根據索引值放到對應的哈希表上,即如果索引值爲0,則放到ht[0]哈希表上。當有兩個或多個的鍵分配到了哈希表數組上的同一個索引時,就發生了鍵衝突的問題,哈希表使用鏈地址法來解決,即使用哈希表節點的next指針,將同一個索引上的多個節點連接起來。當哈希表的鍵值對太多或太少,就需要對哈希表進行擴展和收縮,通過rehash(重新散列)來執行

跳躍表

一個普通的單鏈表查詢一個元素的時間複雜度爲O(N),即便該單鏈表是有序的。使用跳躍表(SkipList)是來解決查找問題的,它是一種有序的數據結構,不屬於平衡樹結構,也不屬於Hash結構,它通過在每個節點維持多個指向其他節點的指針,而達到快速訪問節點的目的

跳躍表是有序集合(Sorted Set)的底層實現之一,如果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比較多,或者元素的成員是比較長的字符串時,Redis會使用跳躍表做有序集合的底層實現

跳躍表的定義

跳躍表其實可以把它理解爲多層的鏈表,它有如下的性質

  • 多層的結構組成,每層是一個有序的鏈表
  • 最底層(level 1)的鏈表包含所有的元素
  • 跳躍表的查找次數近似於層數,時間複雜度爲O(logn),插入、刪除也爲 O(logn)
  • 跳躍表是一種隨機化的數據結構(通過拋硬幣來決定層數)

那麼如何來理解跳躍表呢,我們從最底層的包含所有元素的鏈表開始,給定如下的鏈表

然後我們每隔一個元素,把它放到上一層的鏈表當中,這裏我把它叫做上浮(注意,科學的辦法是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元素是否上浮到上一層鏈表,我這裏先簡單每隔一個元素上浮到上一層鏈表,便於理解),操作完成之後的結構如下

查找元素的方法是這樣,從上層開始查找,大數向右找到頭,小數向左找到頭,例如我要查找17,查詢的順序是:13 -> 46 -> 22 -> 17;如果是查找35,則是 13 -> 46 -> 22 -> 46 -> 35;如果是54,則是 13 -> 46 -> 54

上面是查找元素,如果是添加元素,是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該元素會出現到多少層,也就是說它會有 1/2的概率出現第二層、1/4 的概率出現在第三層......

跳躍表節點的刪除和添加都是不可預測的,很難保證跳錶的索引是始終均勻的,拋硬幣的方式可以讓大體上是趨於均勻的

假設我們已經有了上述例子的一個跳躍表了,現在往裏面添加一個元素18,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它會出現的層數,是正面就繼續,反面就停止,假如我拋了2次硬幣,第一次爲正面,第二次爲反面

跳躍表的刪除很簡單,只要先找到要刪除的節點,然後順藤摸瓜刪除每一層相同的節點就好了

跳躍表維持結構平衡的成本是比較低的,完全是依靠隨機,相比二叉查找樹,在多次插入刪除後,需要Rebalance來重新調整結構平衡

跳躍表的實現

Redis的跳躍表實現是由redis.h/zskiplistNoderedis.h/zskiplist(3.2版本之後redis.h改爲了server.h)兩個結構定義,zskiplistNode定義跳躍表的節點,zskiplist保存跳躍表節點的相關信息

/* ZSETs use a specialized version of Skiplists */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成員對象 (robj *obj;)
    sds ele;
    // 分值
    double score;
    // 後退指針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層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進指針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 跨度實際上是用來計算元素排名(rank)的,在查找某個節點的過程中,將沿途訪過的所有層的跨度累積起來,得到的結果就是目標節點在跳躍表中的排位
        unsigned long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表頭節點和表尾節點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表中節點的數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表中層數最大的節點的層數
    int level;
} zskiplist;

zskiplistNode結構

  • level數組(層):每次創建一個新的跳錶節點都會根據冪次定律計算出level數組的大小,也就是次層的高度,每一層帶有兩個屬性-前進指針跨度,前進指針用於訪問表尾方向的其他指針;跨度用於記錄當前節點與前進指針所指節點的距離(指向的爲NULL,闊度爲0)
  • backward(後退指針):指向當前節點的前一個節點
  • score(分值):用來排序,如果分值相同看成員變量在字典序大小排序
  • objele:成員對象是一個指針,指向一個字符串對象,裏面保存着一個sds;在跳錶中各個節點的成員對象必須唯一,分值可以相同

zskiplist結構

  • headertail表頭節點和表尾節點
  • length表中節點的數量
  • level表中層數最大的節點的層數

假設我們現在展示一個跳躍表,有四個節點,節點的高度分別是2、1、4、3

zskiplist的頭結點不是一個有效的節點,它有ZSKIPLIST_MAXLEVEL層(32層),每層的forward指向該層跳躍表的第一個節點,若沒有則爲NULL,在Redis中,上面的跳躍表結構如下

  • 每個跳躍表節點的層數在1-32之間
  • 一個跳躍表中,節點按照分值大小排序,多個節點的分值是可以相同的,相同時,節點按成員對象大小排序
  • 每個節點的成員變量必須是唯一的

整數集合

整數集合(intset)是Redis用於保存整數值的集合抽象數據結構,可以保存類型爲int16_t、int32_t、int64_t的整數值,並且保證集合中不會出現重複元素

整數集合是集合(Set)的底層實現之一,如果一個集合只包含整數值元素,且元素數量不多時,會使用整數集合作爲底層實現

整數集合的定義實現

整數集合的定義爲inset.h/inset

typedef struct intset {
    // 編碼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 集合包含的元素數量
    uint32_t length;
    // 保存元素的數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 contents數組:整數集合的每個元素在數組中按值的大小從小到大排序,且不包含重複項
  • length記錄整數集合的元素數量,即contents數組長度
  • encoding決定contents數組的真正類型,如INTSET_ENC_INT16、INTSET_ENC_INT32、INTSET_ENC_INT64

整數集合的升級

當想要添加一個新元素到整數集合中時,並且新元素的類型比整數集合現有的所有元素的類型都要長,整數集合需要先進行升級(upgrade),才能將新元素添加到整數集合裏面。每次想整數集合中添加新元素都有可能會引起升級,每次升級都需要對底層數組已有的所有元素進行類型轉換

升級添加新元素:

  • 根據新元素類型,擴展整數集合底層數組的空間大小,併爲新元素分配空間
  • 把數組現有的元素都轉換成新元素的類型,並將轉換後的元素放到正確的位置,且要保持數組的有序性
  • 添加新元素到底層數組

整數集合的升級策略可以提升整數集合的靈活性,並儘可能的節約內存

另外,整數集合不支持降級,一旦升級,編碼就會一直保持升級後的狀態

壓縮列表

壓縮列表(ziplist)是爲了節約內存而設計的,是由一系列特殊編碼的連續內存塊組成的順序性(sequential)數據結構,一個壓縮列表可以包含多個節點,每個節點可以保存一個字節數組或者一個整數值

壓縮列表是列表(List)和散列(Hash)的底層實現之一,一個列表只包含少量列表項,並且每個列表項是小整數值或比較短的字符串,會使用壓縮列表作爲底層實現(在3.2版本之後是使用quicklist實現)

壓縮列表的構成

一個壓縮列表可以包含多個節點(entry),每個節點可以保存一個字節數組或者一個整數值

各部分組成說明如下

  • zlbytes:記錄整個壓縮列表佔用的內存字節數,在壓縮列表內存重分配,或者計算zlend的位置時使用
  • zltail:記錄壓縮列表表尾節點距離壓縮列表的起始地址有多少字節,通過該偏移量,可以不用遍歷整個壓縮列表就可以確定表尾節點的地址
  • zllen:記錄壓縮列表包含的節點數量,但該屬性值小於UINT16_MAX(65535)時,該值就是壓縮列表的節點數量,否則需要遍歷整個壓縮列表才能計算出真實的節點數量
  • entryX:壓縮列表的節點
  • zlend:特殊值0xFF(十進制255),用於標記壓縮列表的末端

壓縮列表節點的構成

每個壓縮列表節點可以保存一個字節數字或者一個整數值,結構如下

  • previous_entry_ength:記錄壓縮列表前一個字節的長度
  • encoding:節點的encoding保存的是節點的content的內容類型
  • content:content區域用於保存節點的內容,節點內容類型和長度由encoding決定

對象

上面介紹了Redis的主要底層數據結構,包括簡單動態字符串(SDS)、鏈表、字典、跳躍表、整數集合、壓縮列表。但是Redis並沒有直接使用這些數據結構來構建鍵值對數據庫,而是基於這些數據結構創建了一個對象系統,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可API操作的Redis那些數據類型,如字符串(String)、列表(List)、散列(Hash)、集合(Set)、有序集合(Sorted Set)

根據對象的類型可以判斷一個對象是否可以執行給定的命令,也可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對象設置有多種不同的數據結構實現,從而優化對象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效率

類型 編碼 BOJECT ENCODING 命令輸出 對象
REDIS_STRING REDIS_ENCODING_INT "int" 使用整數值實現的字符串對象
REDIS_STRING REDIS_ENCODING_EMBSTR "embstr" 使用embstr編碼的簡單動態字符串實現的字符串對象
REDIS_STRING REDIS_ENCODING_RAW "raw" 使用簡單動態字符串實現的字符串對象
REDIS_LIST REDIS_ENCODING_ZIPLIST "ziplist" 使用壓縮列表實現的列表對象
REDIS_LIST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linkedlist' 使用雙端鏈表實現的列表對象
REDIS_HASH REDIS_ENCODING_ZIPLIST "ziplist" 使用壓縮列表實現的哈希對象
REDIS_HASH REDIS_ENCODING_HT "hashtable" 使用字典實現的哈希對象
REDIS_SET REDIS_ENCODING_INTSET "intset" 使用整數集合實現的集合對象
REDIS_SET REDIS_ENCODING_HT "hashtable" 使用字典實現的集合對象
REDIS_ZSET REDIS_ENCODING_ZIPLIST "ziplist" 使用壓縮列表實現的有序集合對象
REDIS_ZSET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skiplist" 使用跳躍表表實現的有序集合對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