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面試中常問到的HashMap

前言

HashMap類可以說是集合類中最重要的一個,也是我們開發中經常用到的一個類。它底層實現涉及到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數據結構和算法。它本身也是在面試的時候被經常問到的。下面讓我們來詳細的學習一下吧!

HashMap介紹

其實在講集合之前,我們都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泛型?因爲在使用集合的時候,常常和泛型結合使用的。

泛型

泛型其實是在JDK1.5以後增加的, 本質就是“數據類型的參數化”。通俗理解就是數據類型的一個佔位符(形式參數),其目的就是爲了告訴編譯器,在調用泛型時必須傳入實際類型。當然JDK也提供了支持泛型的編譯器,就是將運行時的類型檢查提前到了編譯時執行,提高了代碼可讀性和安全性。其實使用泛型爲程序員解決了很多麻煩,因爲泛型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它可以校驗代碼、在使用了泛型的集合中,遍歷時就不必進行強制類型轉換、還有一點就是代碼的擴展性更強了。

泛型的使用其實非常簡單。比如,直接在類上加,其中的T,就像一個佔位符一樣表示“未知的某個數據類型”,我們在真正調用的時候傳入這個“數據類型”。我們常把T,K,E,V這三個當作泛型佔位符來使用。比如Map接口的定義源碼:

public interface Map<K,V> {

當然我們在使用泛型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地方,比如說它只能使用引用類型,當它存在在有繼承關係的類之間是不能直接隱式向上造型的。

瞭解完泛型後,再來學習集合吧!HashMap其實是Map接口的一個實現,所以我們先來介紹一下map接口!

Map接口

Map就是用來存儲“鍵(key)-值(value) 對”的。 Map類中存儲的“鍵值對”通過鍵來標識,所以“鍵對象”是不能重複的。那麼我們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通過 equals方法來判斷的,如果出現重複的,它也不會報錯,只是會覆蓋之前的對象。Map接口下定義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下:

Map 接口的實現類非常多,常用的有這些:HashMap、TreeMap、HashTable、Properties等。

下面就來詳細的學習一下HashMap。

HashMap

HashMap是採用哈希算法實現,是Map接口中最常用的實現類。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由於底層採用了哈希表(這裏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哈希表?就是數組+單向鏈表)存儲數據,我們要求鍵不能重複,如果發生重複,新的鍵值對會替換舊的鍵值對。 同時HashMap在查找、刪除、修改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效率。這裏先給出結論,當你看了它的底層是怎麼實現,你也就清楚了。

HashMap底層實現

在學習HashMap底層之前,在這裏先拋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在下面一一接答的。

  1. 默認初始容量16和加載因子0.75有什麼作用?
  2. 數組有什麼作用,什麼時候創建數組?
  3. 鏈表有什麼作用?什麼時候形成鏈表?
  4. 紅黑樹有什麼作用?什麼時候形成紅黑樹?
  5. put方法的返回值爲什麼是被覆蓋的值?
  6. 怎麼去確定每一個entry在數組中存放的位置?
  7. 爲什麼key可以爲null?

上面已經說HashMap底層是由哈希表實現的。並且哈希表在jdk1.7的時候是基於數組+鏈表 ,在jdk1.8的時候基於數組+鏈表+紅黑樹。其實在HashMap中,是用Node類來存放鍵值對的,它是HashMap中的一個靜態內部類。部分源碼如下: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其中key就是鍵對象,value就是值對象,next是指向下一個節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單向鏈表),hash就是鍵對象計算出來的hash值。給大家提供一個比較形象的圖,方便理解。

前面我們說了哈希表是數組+單向鏈表或者再加紅黑樹,這裏的數組其實有個比較專業的名稱,叫做位桶數組。源碼如下:

  transient Node<K,V>[] table;

可以看到它就是用來存放我們的Node對象的。那麼它是怎樣存放的呢?當然是通過put方法來實現的,所以我們就來重點看看put方法裏究竟做了些什麼?這裏帶領大家看看源碼,千萬不要被源碼嚇住,不一定是要每句都能看懂,但要知道它大概做了哪些事情。put方法源碼: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看到put方法源碼,是不是很簡單啊!並不是多麼難以看懂。這裏put方法其實沒有做很多事情,就是計算了一下key的hash值和調用了putVal方法。來看看key的hash是怎麼計算的。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這裏其實就是一個三目運算,當key爲null的時候,就直接返回0,不會null,就進行高位的與運算。看到這裏,上面提出的第7個問題是不是解決了。

下面讓我們繼續跟蹤putVal方法。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不要看到這麼多的代碼就嚇住,其實一行一行的看,它是很簡單的。

首先聲明瞭幾個變量;

然後判斷了當前數組是否存在,通過這句代碼: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如果不存在,調用resize方法創建數組;

接着根據int值和數組的最大索引值,計算當前entry在數組中存放的位置,並且判斷該位置是否已經存在entry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如果不存在,則直接創建一個新的node放在該位置,在這裏就解決了上面的第6個問題;

如果存在,就判斷key是否完全相同,通過equals方法,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如果相同,則將該位置的node賦值給一個臨時的變量e, 方便最後返回被覆蓋的值,看到這上面的第5個問題解決了;

如果key不相同,則判斷是紅黑樹還是鏈表(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如果是紅黑樹,則以紅黑樹的方式存儲值,如果是鏈表,則以鏈表的方式存儲值;

然後判斷鏈表長度是否超過8(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如果超過就轉換爲紅黑樹;

如果有被覆蓋的值(if (e != null)),最後返回被覆蓋的值;

最後判斷數組的使用長度是否已經超過加載因子所約定的長度(if (++size > threshold)),調用resize方法進行數組擴容 ,擴容爲原來的兩倍。

以上就是put方法所完成的事情,看過之後上面提出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裏再介紹哈幾個HashMap裏定義的常量吧。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其中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就表示數組的初始長度;DEFAULT_LOAD_FACTOR就是加載因子,用來判斷數組是否需要擴容;TREEIFY_THRESHOLD就表示鏈表的長度,如果大於8,就轉換爲紅黑樹;UNTREEIFY_THRESHOLD也是表示鏈表的長度,如果小於6,就轉換爲單向鏈表。爲什麼要轉換呢?因爲我們都知道鏈表查詢就是從頭遍歷到尾,如果你單向鏈表太長的話,查詢效率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再轉換爲紅黑樹,查詢效率就會好很多,同樣鏈表的長度如果小於6的話,鏈表查詢效率就會更好一些。

當你知道hashmap是怎麼存值後,再去看取值get方法,就會跟簡單了。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這裏同樣也是一個三目運算,重點就是根據key計算int值後,調用了getNode方法。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getNode方法還是先聲明瞭幾個變量;

然後判斷數組是存在,如果不存在,就直接返回null;

如果存在,就判斷該位置的第一個元素是否爲要找的元素 ,通過equals方法;

如果是,就直接返回;如果不是,就用紅黑樹或者鏈表的方式取值並返回。

區別

下面來總結一下map接口下常用實現類之間的區別:

  • HashMap: 線程不安全,但是效率較高。多數情況使用它,可以存在一個key爲null,多個value爲null 。

  • Hashtable: 線程安全,使用sychonized同步方法,效率低,key和value都不能爲null。

  • HashMap和Hashtable繼承類不同,實現接口相同。

    public class Hashtable<K,V>
        extends Dictionary<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ConcurrentHashMap:線程安全,同步的代碼塊,粒度比Hashtable更小 ,不能夠以null作爲key或者value 效率相對比Hashtable較高,它是通過把整個Map分爲N個Segment(類似HashTable),都是提供一樣的線程安全,但是這樣它的效率就會提升N倍,默認提升的是16倍。

  • Properties 是HashTable 的子類,主要用於讀取配置文件,只能存String,通過List 方法 Load方法進行讀取和寫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