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责任链模式

定义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避免将一个请求的发送者与接受者耦合在一起,让对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将接受者的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结构

  1. Handler(抽象处理者):它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一般设计为抽象类,由于不同的具体处理者处理请求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其中定义了一个抽象请求处理方法。每一个处理这的下家还是一个处理者,故在抽象处理者中定义了一个抽象处理者类型对象作为其对下家的引用,通过该引用处理者可以连成提条链。
  2.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它是抽象处理者的子类,可以处理用户请求,在具体处理者类中实现了抽象处理者中定义的抽象请求处理方法,在处理请求之前需要进行判断,看是否有相应的处理权限,如果可以处理请求就处理它,否则将请求转发给后继者;在具体处理者中可以访问链中的下一个对象,以便请求转发。

代码

Handler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 维持对下家的引用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

ConcreteHandler1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ConcreteHandler1".equals(request)) {
            // 满足条件,处理请求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 else {
            // 将请求转发到下家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ConcreteHandler2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ConcreteHandler2".equals(request)) {
            // 满足条件,处理请求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 else {
            // 将请求转发到下家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ConcreteHandler3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ConcreteHandler3".equals(request)) {
            // 满足条件,处理请求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
        } else {
            // 将请求转发到下家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Test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1, handler2, handler3;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 创建责任链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3);
        // 发送请求
        handler1.handleRequest("ConcreteHandler2");
    }

}

纯与不纯的职责链模式

  1. 一个纯的职责链模式要求一个具体处理者对象只能在两个行为中选择一个,要么承担全部职责,要么将责任推给下家,不允许出现某个具体处理者对象在承担了一部分或全部责任后又将责任向下船体的情况。而且在纯的职责链模式中要求一个请求必须被某一个处理者对象所接受,不能出现某个请求未被任何一个处理者对象处理的情况。
  2. 在一个不纯的职责链模式中允许某个请求被一个具体处理者部分处理后再向下传递,或者一个具体处理者处理完某请求后其后继处理者可以继续处理请求,而且一个请求可以最终不被任何处理者对象所接收并处理。

优/缺点与适用环境

  1. 优点
  • 职责链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是其他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对象仅需知道该请求会被处理即可,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象的明确信息,并且链中的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由客户增负责链的创建,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 请求处理对象仅需维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维持它对所有的候选处理者的引用,可简化对象之间的相互连接。
  • 在给对象分派职责时.职责链可以带来更多的灵话性,可以通过在运行时对该链进行动态的增加或修改来增加或改变处理一个请求的职责。
  • 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具体请求处理者时无须修改原有系统的代码,只需要在客户端重新建链即可,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开闭原则的。
  1. 缺点
  • 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那么就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一个请求也可能因职责链没有被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
  • 对于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
  • 如果建链不当,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将导致系统陷入死循环。
  1. 适用环境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待运行时刻再确定,客户端只需将请求提交到链上,而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对象是谁以及它是如何处理的。
  •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客户端可以动态创建职责链来处理请求,还可以改变链中处理者之间的先后次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