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座標系運算 判斷一個地理座標是否在電子圍欄 圓、矩形、多邊形區域內

測試沒問題,我用的是原始座標;要注意的是座標轉換問題,要看當前是屬於什麼座標系

  1. 經緯度與GCS(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地理座標系統)
  2. 平面座標與PCS(Projection Coordinate System, 投影座標系統)
  3. GCS和PCS的轉化問題(三參數與七參數問題)
  4. 火星座標問題

1. 經緯度與GCS

天氣預報也好,火箭發射也罷,地震、火山等事故發生時,電視臺總會說東經XX度,北緯YY度。這個經緯度中學地理就學過了,我就不細說了。

我從如何描述地球說起。

1.1 凹凸不平的地球

誰都知道地球表面不平坦,它甚至大概形狀都不是一個正球體,是一個南北兩極稍扁赤道略胖的胖子,胖度大概是20km,在外太空幾乎看不出來的,這也可能和星球長期受到潮汐引力、太陽引力以及自身旋轉的向心力有關。這裏不是地球科學,就不再深究了。

爲了能讓地球出現在數學家的公式裏,我們曾經走過了2個階段:用平靜的海面描述地球——用虛擬的旋轉橢球面描述地球表面。

這裏也不是地圖學,再深入下去其實還有似大地水準面等概念。就挑重點講。

“假設地球表面都是水,當海平面風平浪靜沒有波瀾起伏時,這個面就是大地水準面。”大家應該知道,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水相對靜止狀態是個正球體,那麼肯定很多人就認爲,大地水準面就是個正球面。不是的,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地球各處的引力不同。引力不同,就會那兒高一些,這兒低一些,儘管這些微小的差距肉眼難以觀測出來,可能隔了好幾千米纔會相差幾釐米。所以,在局部可能看起來是個球面,但是整體卻不是。顯然,用大地水準面來進行數學計算,顯然是不合適的,至少在數學家眼中,認爲這不可靠。

所以找到一個旋轉橢球面就成了地理學家和數學家的問題。(注意區分橢球面和旋轉橢球面這兩個數學概念,在GCS中都是旋轉橢球面)

給出旋轉橢球面的標準方程:

(x2+y2)/a2+z2/b2=1

其中x和y的參數相同,均爲a,這就代表一個繞z軸旋轉的橢圓形成的橢球體。不妨設z軸是地球自轉軸,那麼這個方程就如下圖是一個橢球體,其中赤道是個圓。

這樣,有了標準的數學表達式,把數據代入公式計算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由此我們可以下定義,GIS座標系中的橢球,如果加上高程系,在其內涵上就是GCS(地理座標系統)。其度量單位就是度分秒。

描述一個旋轉橢球面所需的參數是方程中的a和b,a即赤道半徑,b即極半徑,f=(a-b)/a稱爲扁率。

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座標中心的問題。(地球的中心在哪裏?)

【注】十九世紀發現赤道也是一個橢圓,故地球實際應以普通橢球面表示,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以及可以忽略的精度內,一直沿用旋轉橢球體作爲GCS。

1.2 參心座標系、地心座標系

上過中學物理的人知道,物體均有其質心,處處密度相等的物體的質心在其幾何中心。所以,地球只有一個質心,只是測不測的精確的問題而已。由地球的唯一性和客觀存在,以地球質心爲旋轉橢球面的中心的座標系,叫地心座標系,且唯一。當然,由於a、b兩個值的不同,就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CGCS2000系,WGS84系等,這些後面再談。

【注】地心座標系又名協議地球座標系,與GPS中的瞬時地球座標系要對應起來。

但是又有一個問題——政治問題,地圖是給一個國家服務的,那麼這地圖就要儘可能描述準確這個國家的地形地貌,儘量減小誤差,至於別國就無所謂。

所以,就可以人爲的把地球的質心“移走”,將局部的表面“貼到”該國的國土,使之高程誤差儘量減小到最小。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參心座標系”。即橢球中心不在地球質心的座標系。如下圖:

綠色的球就是爲了貼合赤道某個地方而產生了平移的參心繫(這裏只是個例子,而且畫的有點誇張)。

我國常用的參心繫及對應橢球:

  • 北京54座標系:克拉索夫斯基橢球體
  • 西安80座標系:IAG75橢球體

我國常用的地心繫及對應橢球:

  • WGS84座標系:WGS84橢球體(GPS星曆的座標系,全球統一使用,最新版於2002年修正)
  • CGCS2000座標系:CGCS2000橢球體(事實上,CGCS2000橢球和WGS84橢球極爲相似,偏差僅有0.11mm,完全可以兼容使用)

爲什麼CGCS2000和WGS84要略微有些偏差?這是因爲WGS84系是GPS的座標系,而我國北斗定位則是需要自己的座標系,就搞了一波CGCS2000。

這幾個座標系的介紹放在下一節,而這些橢球體的轉換將在第三部分介紹(主要就是數學中,空間直角座標系旋轉的問題)。

1.3 我國常見GCS

藉助以下4個常見座標系及橢球體,就可以推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GCS及橢球體,完成數據的轉化問題。

1.3.1 北京54座標系(參心)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大地測量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再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正規的,全面的大地測量和測圖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參心大地座標系。由於當時的“一邊倒”政治趨向,故我國採用了前蘇聯的克拉索夫斯基橢球參數,並與前蘇聯1942年座標系進行聯測,通過計算建立了我國大地座標系,定名爲1954年北京座標系。因此,1954年北京座標系可以認爲是前蘇聯1942年座標系的延伸。它的原點不在北京而是在前蘇聯的普爾科沃。

1.3.2 西安80座標系(參心)

改革開放啦,國家商量要搞一個更符合國用的座標系——西安80座標系,該座標系的大地原點設在我國中部的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位於西安市西北方向約60公里。

1.3.3 WGS84座標系(地心)

全稱World Geodetic System - 1984,是爲了解決GPS定位而產生的全球統一的一個座標系。

1.3.4 CGCS2000座標系(地心)

2000國家大地座標系是全球地心座標系在我國的具體體現,其全稱爲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其原點爲包括海洋和大氣的整個地球的質量中心。

【注】CGCS2000的定義與WGS84實質一樣。採用的參考橢球非常接近。扁率差異引起橢球面上的緯度和高度變化最大達0.1mm。當前測量精度範圍內,可以忽略這點差異。可以說兩者相容至cm級水平

最後一張表總結一下:

有趣的是,在ArcGIS的GCS文件夾下,找到了一個“新北京54座標系”,這是爲了使54和80之間方便轉化而產生的一個過渡座標系。

2. 平面座標與PCS

說完了以經緯度爲計量單位的GCS,那麼我再來說說以平面(空間)直角座標系爲度量衡的投影座標系(PCS,Projection Coordinate System)。

說一個具體的問題以解釋爲什麼要用PCS。

如何用經緯度表達一塊地的面積?

這沒辦法吧?經緯度本身不帶單位,度分秒僅僅是一個進制。

而且同樣是1度經度,在不同的緯度時代表的弧段長是不一樣的。

這就給一些地理問題帶來了困惑:如何建立一個新的座標系使得地圖分析、空間分析得以定量計算?

PCS——投影座標系就誕生了。

我要着重介紹一下我國的6種常用投影方式:

很多課本、博客都寫的很詳細了,我想從3D的圖形來描述一下他們是怎麼個投影的。

2.1 從投影說起

如上圖。光線打到物體上,使得物體產生的陰影形狀,就叫它的投影。這個不難理解。

這裏我想問一個問題:既然投影物體,是不變的,那麼我把投影的平面改爲曲面呢?

這就產生了不同的投影,比如投射到一個圓錐面上,一個圓柱面上,一個平面上...等等。

不同的投影方式有不同的用途,也有了不同的投影名稱。

但是,PCS是基於存在的GCS的,這個直接規定。沒有GCS,就無從談PCS,PCS是GCS上的地物投射到具體投影面的一種結果。

即:

PCS=GCS+投影方式

2.2 我國常見投影

2.2.1 高斯克呂格投影/橫軸墨卡託投影

英文名Gauss Kruger。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中,又名橫軸墨卡託投影,英文名Transverse Mercator。

它的投影面是橢圓柱面,假設橢圓柱躺着,和地軸垂直,而且投影面與之相切,就是橫軸墨卡託了。

中央那條黑線就是投影中心線,與橢圓柱面相切。這條線逢360°的因數就可以取,一般多用3度帶、6度帶。

就是說,這個投影橢圓柱面可以繼續繞着地軸繼續轉,圖中還有一條經線,兩條相差6度。

橢圓柱面旋轉6度,繼續投影,直到360/6=60個投影帶投影完畢。

注意3度帶和6度帶的起算經線不同,以及Y方向(赤道方向)前需要加投影帶號。

高斯克呂格已經廣爲熟知了,我就不作具體介紹,大家可以找比我解釋的更好的,我只是擺個圖希望大家看的更仔細。

這個投影的特點是,等角/橫/切橢圓柱/投影。

即適用比例尺:1:2.5萬~1:100萬等使用6度分帶法;1:5000~1:10000使用3度分帶法。

【注】在ArcGIS中,不同的GCS的PCS是不同的,以CGCS2000、西安80和北京54爲例:

CGCS2000_3_Degree_GK_CM_111E:CGCS2000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以中央經線爲東經111度的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CGCS2000_3_Degree_GK_Zone_30:CGCS2000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第30個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Beijing_1954_3_Degree_GK_CM_111E:北京54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以中央經線爲東經111度的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Beijing_1954_3_Degree_GK_Zone_35:北京54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第35個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Xian_1980_3_Degree_GK_CM_111E:西安80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以中央經線爲東經111度的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4:西安80的GCS下,使用高斯克呂格3度分帶法,第34個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

不難發現,都是以GCS起頭的命名法。

2.2.2 墨卡託投影

英文名Mercator投影。

數學上,投影面是一個橢圓柱面,並且與地軸(地球自轉軸)方向一致,故名:“正軸等角切/割圓柱投影”。

既可以切圓柱,也可以割圓柱。

其實就是高斯克呂格的圓柱面豎起來。

2.2.3 通用橫軸墨卡託投影(UTM投影)

英文全稱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是一種“橫軸等角割圓柱投影”

和高斯克呂格類似,高斯克呂格的投影面是與橢球面相切的,這貨與橢球面相割。

實質上其餘性質都和高斯克呂格投影一樣。

割於緯度80°S和84°N。中央經線投影后,是原長度的0.9996倍。

不過,起算投影帶是180°經線,174°W則是第二個投影帶的起算經線。

由於有以上優點,UTM投影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採用,作爲大地測量和地形測量的投影基礎。

【注】UTM投影是我國各種遙感影像的常用投影。

【注2】UTM投影在ArcGIS中的定義

例如:

WGS_1984_UTM_Zone_50N,就代表WGS1984的GCS下,進行UTM投影,投影帶是50N.

WGS_1984_Complex_UTM_Zone_25N,就代表WGS1984的GCS下,進行3度分帶UTM投影,投影帶是25N.

2.2.4 Lambert投影

中文名蘭伯特投影、蘭博特投影。

我國地形圖常用投影,比如1:400萬基礎數據:

(GCS是北京54)可以看到授權是自定義,說明這個投影是自定義的,沒有被官方收錄。等到第三部分再說怎麼自定義投影。

我國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圖(1:5千,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中,1:100萬地形圖、大部分省區圖以及大多數這一比例尺的地圖多采用Lambert投影。

蘭伯特投影是一種“等角圓錐投影”。

ArcGIS中的投影系一般帶有Lambert_Conformal_Conic等字樣,國際上用此投影編制1∶100萬地形圖和航空圖。

它就像是一個漏斗罩在乒乓球上:

更標準的畫法,見下圖,有切和割兩種。

它沒有角度變形。

這個漏斗的傾斜程度,就有三種:正軸、橫軸、斜軸。就是圓錐的方向和地軸的方向的問題。

2.2.5 Albers投影

中文名阿伯斯投影。又名“正軸等積割圓錐投影”,常用於我國各省市的投影。

和上一個蘭伯特圖形類似,就是一個圓錐與橢球面切割,進行等積投影。

給了官方WKID:102025.

與Lambert投影的區別大概就在一個等角,一個等積投影了。

2.2.6 Web墨卡託(WebMercator投影)

這是一個由Google提出的、爲了自家GoogleMap而專門定義的一種投影,是墨卡託投影的一種變種。

主要是將地球橢球面當作正球面來投影,這就會導致一定的誤差。

直接看看ArcGIS中的定義:

給了WKID:3857,名字是WGS_1984_Web_Mercator_Auxiliary_Sphere,意思就是在WGS84的GCS下進行web墨卡託投影。

現在,經常被百度地圖等網絡地圖採用,估計是Web程序員想省事吧。

3. GCS與PCS的轉換問題(ArcGIS實現)

3.1 GCS轉GCS

這就是屬於空間解析幾何裏的空間直角座標系的移動、轉換問題,還有個更高級的說法——仿射變換。

我們知道,空間直角座標系發生旋轉移動縮放,在線性代數裏再常見不過了。在攝影測量學中,旋轉矩陣就是連接像空間輔助座標系與像空間座標系的轉換參數(好像不是這倆座標系,忘了)

欲將一個空間直角座標系仿射到另一個座標系的轉換,需要進行平移、旋轉、縮放三步,可以無序進行。

而平移、旋轉又有三個方向上的量,即平移向量=(dx,dy,dz)和旋轉角度(A,B,C),加上縮放比例s,完成一個不同的座標系轉換,就需要7參數。

我們知道,地心座標系是唯一的,即原點唯一,就說明平移向量是0向量,如果縮放比例是1,那麼旋轉角度(A,B,C)就是唯一的仿射參數,即3參數。

上圖左圖爲座標系平移,右圖爲座標系旋轉。縮放可以在任意階段進行。

——————以上爲理論預備——————

說了這麼多理論,如何進行GCS轉換呢?假設一個數據源已經有了GCS,我們需要做的操作只有一個:

打開如下工具:數據管理工具/投影和變換/投影,設置界面如下(以WGS1984轉西安80爲例):

別選錯了,這裏輸入輸出都是GCS。然後出現以下警告:

這就告訴你,需要參數轉換。在這裏,WGS84轉西安80,是屬於7參數轉換(地心轉參心),但是缺少7參數,就需要自己去測繪局買或者自己粗略算。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地理座標變換呢?

使用投影的旁邊的工具:

即可。見下圖:

使用Position_Vector方法(即7參數法)即可輸入7參數。我就不輸入了,各位有數據的可以繼續做。

關於3參數和7參數,在ArcGIS幫助文檔裏都寫有的,目錄如下:

3.2 GCS進行投影

這個就更簡單了。

隨便挑個GCS,喜歡什麼用什麼,如西安80投影到UTM投影,都可以的。

仍然是上節提及的“投影工具”:

這樣就可以了,這裏是以WGS84的GCS投影到UTM的第50分度帶上。

如果是進行柵格數據的投影,就用“柵格”文件夾下的“投影柵格”工具。

如果所需投影系沒有自己需要的GCS,就自定義一個:

這個窗口在Catalog浮動窗或者Catalog軟件裏打開某個數據的屬性,找到XY座標系的選項卡,就可以新建。

【注】如果在數據的屬性頁的XY座標系選項卡,或者圖層數據框的XY座標系選項卡中修改GCS,這僅僅是改個名,座標值還是原來的座標系上的,這代表老座標值並沒有轉換到新座標系上。形象的說,就是換湯不換藥,這是不對的。我這裏說的用投影的方法,纔是真正的座標仿射變換到新的座標系,使之更改數值,形成在新的座標系下的新座標值。

3.3 PCS轉PCS(重投影)

最常見的就是下載了谷歌影像圖,是Web墨卡託的投影,但是實際又需要高斯投影,那麼基於WGS84這個GCS,就可以進行重投影。

在這裏,我就以UTM投影轉Web墨卡託投影爲例:

這次是用“柵格”文件夾下的“投影柵格”工具:

一般選好紅框的三個參數即可。

如果仍然提示需要地理座標變換的警告,說明不是一個GCS的數據,需要3參數或者7參數轉換。

柵格數據類似,使用“投影工具”。

工具定位。

3.4 定義投影

這不是定義一個投影座標系,而是給有座標值的矢量或者柵格數據添加一個投影座標系而已。

使用“定義投影”工具即可,既可以定義GCS,也可以定義PCS(這軟件的中文翻譯有點毛病)。

3.5 地理配準與空間校正

這個就不多說了,地理配準就是使屏幕座標系的掃描地圖仿射、二次三次變換到真正投影座標系的過程,自動加上目標數據的PCS。有了PCS後就會自動加上GCS。

地理配準主要是針對柵格數據。

空間校正則是針對矢量數據進行仿射、二次、三次變換。

3.6 可能出現的錯誤

3.6.1 顯示幾十萬位數字的“經緯度”

如上圖。

這是有了PCS後,在Catalog的數據屬性頁的XY座標系選項卡里,選中GCS,然後應用的結果。

原本是方里網的數字,變成了GCS纔有的度分秒。

解決方法:Catalog屬性頁將GCS改回原來的PCS即可。

3.6.2 顯示三位數、兩位數的“米”

這個暫時沒找到案例,曾經見過。

3.6.3 顯示一個幾乎是0,一個又很大很大位數的數字

如上圖。

這個屬於數據本身有GCS,但是在Catalog的XY座標系選項卡里給它添加PCS然後應用後,可能會出現的錯誤。

解決方法:在Catalog屬性頁的XY座標系選項卡里,選中原來的GCS然後應用即可。

如果數據本身沒有PCS,應該做的是投影操作。

3.6.4 大範圍的數據給了小範圍的投影

例如,整個中國地圖理應跨越好幾個投影帶,卻給了某一個投影帶的投影座標系,這就會出現負值。如下圖,紅框箭頭是鼠標的位置。

這個按理說應該用蘭伯特投影,但是卻給了一個UTM第49區的PCS,所以在中央經線靠左很多的位置會出現負值。

解決方法:這個直接做重投影即可。

 

以上四種錯誤比較常見,但是手頭沒有案例,以後遇到再發上來吧。

總結一下:

4. 火星座標

火星座標這個東西很常見,出現在互聯網地圖上。例如百度、騰訊、谷歌等地圖。

出於保密等政治因素,地圖的GCS座標值,會被一種特殊的數學函數加密一次,會偏離真實座標數百米的距離,但是反饋到用戶端的卻是正確的位置信息(也就是說你拿到GCS座標也沒用,拿GPS到實地跑跟拿着地圖定位,可能會偏出幾十米甚至一百米的距離)。

火星座標系原名國測局座標系(GCJ-02),有篇文章比我寫的透徹多了,甚至給出了還原代碼,我放到參考資料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已JAVA語言爲例,說明如何判斷一個座標點位是否在規定的電子圍欄裏面

/**
     * 地球半徑
     */
    private static double EARTH_RADIUS = 6378138.0;

    private static double rad(double d)
    {
        return d * Math.PI / 180.0;
    }
    /**
      * 計算是否在圓上(單位/千米)
      * 
      * @Title: GetDistance 
      * @Description: TODO() 
      * @param radius 半徑
      * @param lat1  緯度
      * @param lng1  經度
      * @return    
      * @return double   
      * @throws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InCircle(double radius,double lat1, double lng1, double lat2, double lng2)
     {    
         double radLat1 = rad(lat1);    
         double radLat2 = rad(lat2);    
         double a = radLat1 - radLat2;    
         double b = rad(lng1) - rad(lng2);    
         double s = 2 * Math.asin(Math.sqrt(Math.pow(Math.sin(a/2),2) + Math.cos(radLat1)*Math.cos(radLat2)*Math.pow(Math.sin(b/2),2)));    
         s = s * EARTH_RADIUS;    
         s = Math.round(s * 10000) / 10000;    
         if(s > radius) {//不在圓上
             return false;
         }else {
             return true;
         }
     }
/**
    * 是否在矩形區域內
    * @Title: isInArea
    * @Description: TODO()
    * @param lat 測試點經度
    * @param lng 測試點緯度
    * @param minLat 緯度範圍限制1
    * @param maxLat 緯度範圍限制2
    * @param minLng 經度限制範圍1
    * @param maxLng 經度範圍限制2
    * @return
    * @return boolean
    * @throws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InRectangleArea(double lat,double lng,double minLat,
            double maxLat,double minLng,double maxLng){
        if(isInRange(lat, minLat, maxLat)){//如果在緯度的範圍內
            if(minLng*maxLng>0){
                if(isInRange(lng, minLng, maxLng)){
                    return true;
                }else {
                    return false;
                }
            }else {
                if(Math.abs(minLng)+Math.abs(maxLng)<180){
                    if(isInRange(lng, minLng, maxLng)){
                        return true;
                    }else {
                        return false;
                    }
                }else{
                    double left = Math.max(minLng, maxLng);
                    double right = Math.min(minLng, maxLng);
                    if(isInRange(lng, left, 180)||isInRange(lng, right,-180)){
                        return true;
                    }else {
                        return false;
                    }
                }
            }
        }else{
            return false;
        }
    }
/**
    * 判斷是否在經緯度範圍內
    * @Title: isInRange
    * @Description: TODO()
    * @param point
    * @param left
    * @param right
    * @return
    * @return boolean
    * @throws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InRange(double point, double left,double right){
        if(point>=Math.min(left, right)&&point<=Math.max(left, right)){
            return true;
        }else {
            return false;
        }
    }
/**
    * 判斷點是否在多邊形內
    * @Title: IsPointInPoly
    * @Description: TODO()
    * @param point 測試點
    * @param pts 多邊形的點
    * @return
    * @return boolean
    * @throws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InPolygon(Point2D.Double point, List<Point2D.Double> pts){

        int N = pts.size();
        boolean boundOrVertex = true;
        int intersectCount = 0;//交叉點數量
        double precision = 2e-10; //浮點類型計算時候與0比較時候的容差
        Point2D.Double p1, p2;//臨近頂點
        Point2D.Double p = point; //當前點

        p1 = pts.get(0);
        for(int i = 1; i <= N; ++i){
            if(p.equals(p1)){
                return boundOrVertex;
            }

            p2 = pts.get(i % N);
            if(p.x < Math.min(p1.x, p2.x) || p.x > Math.max(p1.x, p2.x)){
                p1 = p2;
                continue;
            }

            //射線穿過算法
            if(p.x > Math.min(p1.x, p2.x) && p.x < Math.max(p1.x, p2.x)){
                if(p.y <= Math.max(p1.y, p2.y)){
                    if(p1.x == p2.x && p.y >= Math.min(p1.y, p2.y)){
                        return boundOrVertex;
                    }

                    if(p1.y == p2.y){
                        if(p1.y == p.y){
                            return boundOrVertex;
                        }else{
                            ++intersectCount;
                        }
                    }else{
                        double xinters = (p.x - p1.x) * (p2.y - p1.y) / (p2.x - p1.x) + p1.y;
                        if(Math.abs(p.y - xinters) < precision){
                            return boundOrVertex;
                        }

                        if(p.y < xinters){
                            ++intersectCount;
                        }
                    }
                }
            }else{
                if(p.x == p2.x && p.y <= p2.y){
                    Point2D.Double p3 = pts.get((i+1) % N);
                    if(p.x >= Math.min(p1.x, p3.x) && p.x <= Math.max(p1.x, p3.x)){
                        ++intersectCount;
                    }else{
                        intersectCount += 2;
                    }
                }
            }
            p1 = p2;
        }
        if(intersectCount % 2 == 0){//偶數在多邊形外
            return false;
        } else { //奇數在多邊形內
            return true;
        }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