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入門 | 會議、期刊、出版社、數據庫等常識

導讀:
會議與期刊的區別
國際學術出版社如 IEEE
什麼是 SCI,EI
影響因子及分區

一、會議與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一定是針對某個學術會議投稿,並且由學術會議的會務組決定是否錄用;期刊論文肯定是針對某學術期刊投稿,而且是期刊編輯部決定是否錄用,而不是審稿專家,審稿專家只是審稿並返回意見,真正決定錄用權在期刊編輯上。

會議論文錄用後,可以選擇參加會議或者不參加會議,但是學術會議必須召開;而期刊論文錄用後只需等着出版即可。

會議論文出版後一般會寄送你論文集(部分會議會將論文提交到國際期刊上發表,並寄送你期刊);但是期刊論文出版後一定是寄送你期刊。

二、國際知名的權威學術出版社/會議組織者

我們經常看到 IEEE,它其實是出版社和會議組織者,它既組織學術會議,也出版學術期刊。

TPAMI 是 IEEE 出版的學術期刊: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CVPR 是 IEEE 組織的會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IEEE 是國際權威出版社,一般頂級會議、頂級期刊就是這種權威出版社召開或出版的。

在它們的官網上可以搜索下載這些出版社出版的會議論文和期刊論文,不過一般要收費。

IEEE 出版社有自己出版的文獻數據庫,而網站 IEEE Xplore 就是查詢該出版社文獻數據庫的入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大學的圖書館會買一些出版社的文獻數據庫,供本校學生下載學術論文,因此一定要用好學校的圖書館!

下面列舉幾個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出版社/會議組織者,並附上它們的文獻數據庫(查文獻網址)

以上只是舉了幾個的例子,當然還有其他出版社。

三、文摘/索引數據庫

接下來介紹的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EI、CPCI-S,它們也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 SCI 最爲重要。

剛剛說了出版社有它們的文獻數據庫,現在說的 SCI、EI、CPCI-S 也是數據庫,它們是引文數據庫。

SCI 既是檢索工具,也是引文數據庫。

文獻數據庫有該出版社的論文的全文,而引文數據庫只有收錄的文獻的一些公開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等)。

你在引文數據庫只能找到論文的一些公開信息,想下載全文還得到出版社的文獻數據庫(以後會說怎麼免費下載)。

引文數據庫有點兒像豆瓣,我們能在豆瓣上看到某電影的相關信息,但要看電影還得跳到具體的視頻網站。

各出版社有了自己的文獻數據庫,爲什麼還要有引文數據庫呢?

簡單理解,這些出版社的文獻都很有價值,但它們的數據庫是相互獨立的,這時候用一種方法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在一個數據庫就能搜到某一方向有哪些文獻(各個出版社的)。

但不是所有的出版社的都收錄,不是每篇文獻都有一樣的權重,怎麼整合需要採用一定的規則。

比如 SCI 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個人的科研產出績效,來反映其在國際上的學術水平。

被 SCI 收錄的論文就稱爲 SCI 論文,被 EI 收錄的論文稱爲 EI 論文。

SCI 一般會去收錄高質量的期刊的文章,高質量的會議的文章,EI 會收錄的更多一些,因爲水平低一點的文章他也收錄了。

下面介紹這三個數據庫的網絡入口:

  • 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網址爲 http://webofknowledge.com,這個網站也就是平常說的 web of science,簡稱 WOS
  •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由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報道工程技術各學科的期刊、會議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獻,網址爲 https://www.engineeringvillage.com
  •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現在叫 CPCI,彙集了世界上最新出版的會議錄資料,包括專著、叢書、預印本以及來源於期刊的會議論文,提供了綜合全面、多學科的會議論文資料,網址爲 http://webofknowledge.com,也是 WOS。

SCIE 是 SCI 擴展版,二者在選刊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收錄的期刊數不同。隨着網絡版的普及,SCIE 就是 SCI,慢慢趨於通用,它們都是指 Web of Science 平臺上的 SCI-Expanded數據庫,大學圖書館買的 SCI 數據庫名稱一般就爲 SCI-E。

大學圖書館也會買這種類型的數據庫,記得好好利用(數據庫或網址名稱爲 SCI-E、EI、CPCI-S 、Web of Science等)。

當你需要檢索你的領域有哪些文獻時,就到上述網站輸入關鍵字檢索。

當然要注意,這些網站(數據庫)的文獻更新不一定及時,肯定不全(只收錄那種質量很高的),並且檢索不代表下載,以後會講如何配合其他網站檢索和下載。

我們投的文章,無論是投的某個出版社的某個期刊,還是哪個會議,只要最後都能被 SCI 收錄了,就說明我們這個論文質量很高,所以認可度也很高。

因爲 SCI EI 會去收錄大部分 IEEE 出版社的期刊的文章和一些行業會議的頂會的文章,所以我們投文章就要往這些期刊和會議去投。

四、SCI 分區

首先了解一下影響因子 IF 和 JCR 。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每年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並非所有期刊都有影響因子,必須是被 Web of Science 檢索平臺的 SCIE 和 SSCI 數據庫所收錄的期刊纔會有相應的影響因子等數據。

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

因此,JCR 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爲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影響因子現已成爲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

SCI 爲什麼要分區?

期刊的 IF 每年不斷浮動,把 IF 定值作爲學術評價指標不適合,而且不同學科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差異很大,僅憑 IF 不能直觀地比較不同領域的期刊。

於是,把同一學科領域的期刊,按 IF 大到小做排序後,劃分入不同區域。

那麼,只要是某領域 1 區的期刊,就是該領域的頂級刊物,直觀反映該刊在領域內的水準和大致排位。

關於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證報告) 期刊分區影響較爲廣泛的有兩種:

  • 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區(原來是湯森路透,後來易主科睿唯安);
  •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這兩種分區方式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

目前,根據 JCR 分區表對 SCI 論文進行評價的模式已被國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採納,因爲它有利於鼓勵科研工作者向本學科的高級區域投稿。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爲科研評價的指標。

兩個分區的差別請參考這個鏈接 最新JCR期刊IF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這裏不再贅述。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這篇文章介紹的一些關於文獻的基本知識,現在你應該可以區分出版社,期刊,會議,以及文獻數據庫和索引數據庫,並且能理解到 SCI 與各個期刊會議的收錄關係。

之後我會介紹文獻檢索、下載的內容,敬請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