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行癲:今年再招5000名工程師;中臺是一個新型操作系統

2020 阿里雲線上峯會於今日正式召開,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行癲)全面解讀了阿里雲的年度戰略:從全面上雲升級爲全速重構,今年再招 5000 名工程師助力新基建與數字經濟的落地,實現“雲釘一體”和“做深基礎”。

阿里雲年度戰略解讀

2020 開年,疫情黑天鵝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倒逼各行各業全面重啓,加速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張建鋒表示,中國目前已從初始階段的數字化抗疫,進入到了數字化重啓的階段。後疫情時代,數字化僅用不到一年走過了三到五年的進程。

峯會上,阿里雲正式宣佈年度戰略升級爲全速重構。從去年的全面上雲,到今年的全速重構,張建鋒解釋道:

“全面上雲更多是聚焦於技術層面,強調的是中小企業、傳統企業全面遷移到雲的基礎設施上。全速重構是對全面上雲的深化,它涉及的面更廣,包括理念、組織、經營運營模式等的全面升級。”

在中臺熱開始走向理性以後,張建鋒也首次對外解讀了阿里的中臺新認知:中臺是一種新型的操作系統,全面承接當下這個雲、大數據、智能化與移動化相交融的數字化新時代。而這背後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釘釘,張建鋒認爲釘釘是這個新型操作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移動化的重要平臺與工具。

據數據披露,釘釘目前有超過 2000 萬組織,超過 3 億用戶,中小企業能利用釘釘降低信息化、數字化的門檻。

張建鋒進一步將阿里雲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戰略闡釋爲:

做深基礎

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在軟件層面以外,阿里雲在操作系統方面有國內唯一的自研雲操作系統飛天,今年還將持續加大在芯片、服務器、交換機、網絡等領域的自研力度。

做厚中臺

雲釘一體,打造新型操作系統。張建鋒表示,就像傳統信息時代 PC 和 Windows 的組合一樣,企業既需要雲這樣的新型計算架構,也需要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這是一個整體,前者提供水電煤一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後者如同新時代的 Windows,讓企業可以快速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所有應用。

做強生態

2019 年阿里雲峯會上,張建鋒明確了阿里雲的生態邊界:不做 SaaS,希望被集成。今年,張建鋒的口徑仍舊如初,阿里雲將堅持開放的體系,幫助合作伙伴基於新型的雲和操作系統做應用開發。

對於備受外界關注的 3 年 2000 億加碼新基建戰略,張建鋒也做了解釋:

很多人看到 2000 億覺得投入很大,但對新基建來說這個投入並不大。阿里集團目前有百萬量級的服務器,未來服務器將擴充到三百萬量級規模,光是服務器的投入就不是一筆小數字。除了在基礎設施領域繼續加大投入,在新產品研發等方面也將持續加碼。今年阿里雲將再招聘 5000 名工程師,重點吸引雲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新基建與數字經濟下的雲計算

這次疫情黑天鵝,對中小企業帶來的打擊堪稱致命,對餐飲等受創嚴重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造成了巨大影響,裁員、降薪、倒閉的關鍵詞,讓人心生惴惴。當大多數企業和員工在想着活下去的時候,阿里雲砸出了一個 3 年 2000 億的計劃,不管是從戰術還是戰略層面上,這都是精準的一刀。

疫情來臨後,國家政策提得最多的一個詞是什麼?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兒?

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機場等領域,這些投資規模大、週期長,短期刺激作用明顯,但是投資回報相對慢一些。而新基建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創造與滿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有專家建言獻策表示:

在擴大“新基建”中,需要充分調動民營龍頭企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這些企業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政策層面,建議高度重視數據中心作爲支撐新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作用,並在電力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充分考慮東西部資源需求和供給量差異進行科學佈局;制定適應“新基建”的能耗審批和監控等政策。

劃重點,新基建的關鍵在高新技術,高新技術背後掛靠的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對應的恰恰就是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三位一體。而服務器、數據中心,則成了背後的底座與基石。

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雲計算的馬太效應將愈發明顯,3A 格局的雲巨頭時代將繼續維持。

從中小企業的上雲訴求來看,雲廠商綁定的擔憂將持續存在,混合雲的模式將成爲主流。

從人才需求來看,研發人員仍將長期處於技術最好的時代。

從世界格局與數字經濟發展脈絡看,自研與開源將成爲時代精神,軟件國產化將是下一個政策紅利方向。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數字化轉型大潮,願你能成爲那洶湧的時代後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