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8中初始化和清理

初始化和清理

"不安全"的編程是造成編程代價昂貴的罪魁禍首之一。有兩個安全性問題:初始化和清理。C 語言中很多的 bug 都是因爲程序員忘記初始化導致的。尤其是很多類庫的使用者不知道如何初始化類庫組件,甚至他們必須得去初始化。清理則是另一個特殊的問題,因爲當你使用一個元素做完事後就不會去關心這個元素,所以你很容易忘記清理它。這樣就造成了元素使用的資源滯留不會被回收,直到程序消耗完所有的資源(特別是內存)。

C++ 引入了構造器的概念,這是一個特殊的方法,每創建一個對象,這個方法就會被自動調用。Java 採用了構造器的概念,另外還使用了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 GC)去自動回收不再被使用的對象所佔的資源。這一章將討論初始化和清理的問題,以及在 Java 中對它們的支持。

利用構造器保證初始化

你可能想爲每個類創建一個 initialize() 方法,該方法名暗示着在使用類之前需要先調用它。不幸的是,用戶必須得記得去調用它。在 Java 中,類的設計者通過構造器保證每個對象的初始化。如果一個類有構造器,那麼 Java 會在用戶使用對象之前(即對象剛創建完成)自動調用對象的構造器方法,從而保證初始化。下個挑戰是如何命名構造器方法。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任何命名都可能與類中其他已有元素的命名衝突;第二個是編譯器必須始終知道構造器方法名稱,從而調用它。C++ 的解決方法看起來是最簡單且最符合邏輯的,所以 Java 中使用了同樣的方式:構造器名稱與類名相同。在初始化過程中自動調用構造器方法是有意義的。

以下示例是包含了一個構造器的類:

// housekeeping/SimpleConstructor.java
// Demonstration of a simple constructor

class Rock {
    Rock() { // 這是一個構造器
        System.out.print("Rock ");
    }
}

public class Simple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10; i++) {
            new Rock();
        }
    }
}

輸出: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Rock 

現在,當創建一個對象時:new Rock() ,內存被分配,構造器被調用。構造器保證了對象在你使用它之前進行了正確的初始化。

有一點需要注意,構造器方法名與類名相同,不需要符合首字母小寫的編程風格。在 C++ 中,無參構造器被稱爲默認構造器,這個術語在 Java 出現之前使用了很多年。但是,出於一些原因,Java 設計者們決定使用無參構造器這個名稱,我(作者)認爲這種叫法笨拙而且沒有必要,所以我打算繼續使用默認構造器。Java 8 引入了 default 關鍵字修飾方法,所以算了,我還是用無參構造器的叫法吧。

跟其他方法一樣,構造器方法也可以傳入參數來定義如何創建一個對象。之前的例子稍作修改,使得構造器接收一個參數:

// housekeeping/SimpleConstructor2.java
// Constructors can have arguments

class Rock2 {
    Rock2(int i) {
        System.out.print("Rock " + i + " ");
    }
}

public class SimpleConstructor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8; i++) {
            new Rock2(i);
        }
    }
}

輸出:

Rock 0 Rock 1 Rock 2 Rock 3 Rock 4 Rock 5 Rock 6 Rock 7

如果類 Tree 有一個構造方法,只接收一個參數用來表示樹的高度,那麼你可以像下面這樣創建一棵樹:

Tree t = new Tree(12); // 12-foot 樹

如果 Tree(int) 是唯一的構造器,那麼編譯器就不允許你以其他任何方式創建 Tree 類型的對象。

構造器消除了一類重要的問題,使得代碼更易讀。例如,在上面的代碼塊中,你看不到對 initialize() 方法的顯式調用,而從概念上來看,initialize() 方法應該與對象的創建分離。在 Java 中,對象的創建與初始化是統一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構造器沒有返回值,它是一種特殊的方法。但它和返回類型爲 void 的普通方法不同,普通方法可以返回空值,你還能選擇讓它返回別的類型;而構造器沒有返回值,卻同時也沒有給你選擇的餘地(new 表達式雖然返回了剛創建的對象的引用,但構造器本身卻沒有返回任何值)。如果它有返回值,並且你也可以自己選擇讓它返回什麼,那麼編譯器就還得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處理那個返回值(這個返回值沒有接收者)。

方法重載

任何編程語言中都具備的一項重要特性就是命名。當你創建一個對象時,就會給此對象分配的內存空間命名。方法是行爲的命名。你通過名字指代所有的對象,屬性和方法。良好命名的系統易於理解和修改。就好比寫散文——目的是與讀者溝通。

將人類語言細微的差別映射到編程語言中會產生一個問題。通常,相同的詞可以表達多種不同的含義——它們被"重載"了。特別是當含義的差別很小時,這會更加有用。你會說"清洗襯衫"、“清洗車"和"清洗狗”。而如果硬要這麼說就會顯得很愚蠢:“以洗襯衫的方式洗襯衫”、“以洗車的方式洗車"和"以洗狗的方式洗狗”,因爲聽衆根本不需要區分行爲的動作。大多數人類語言都具有"冗餘"性,所以即使漏掉幾個詞,你也能明白含義。你不需要對每個概念都使用不同的詞彙——可以從上下文推斷出含義。

大多數編程語言(尤其是 C 語言)要求爲每個方法(在這些語言中經常稱爲函數)提供一個獨一無二的標識符。所以,你不能有一個 print() 函數既能打印整型,也能打印浮點型——每個函數名都必須不同。

在 Java (C++) 中,還有一個因素也促使了必須使用方法重載:構造器。因爲構造器方法名肯定是與類名相同,所以一個類中只會有一個構造器名。那麼你怎麼通過不同的方式創建一個對象呢?例如,你想創建一個類,這個類的初始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標準化方式,另一種是從文件中讀取信息的方式。你需要兩個構造器:無參構造器和有一個 String 類型參數的構造器,該參數傳入文件名。兩個構造器具有相同的名字——與類名相同。因此,方法重載是必要的,它允許方法具有相同的方法名但接收的參數不同。儘管方法重載對於構造器是重要的,但是也可以對任何方法很方便地進行重載。

下例展示瞭如何重載構造器和方法:

// housekeeping/Overloading.java
// Both constructor and ordinary method overloading

class Tree {
    int height;
    Tree() {
        System.out.println("Planting a seedling");
        height = 0;
    }
    Tree(int initialHeight) {
        height = initialHeight;
        System.out.println("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 + height + " feet tall");
    }
    void info() {
        System.out.println("Tree is " + height + " feet tall");
    }
    void info(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s + ": Tree is " + height + " feet tall");
    }
}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5; i++) {
            Tree t = new Tree(i);
            t.info();
            t.info("overloaded method");
        }
        new Tree(); 
    }
}

輸出:

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0 feet tall
Tree is 0 feet tall
overloaded method: Tree is 0 feet tall
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1 feet tall
Tree is 1 feet tall
overloaded method: Tree is 1 feet tall
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2 feet tall
Tree is 2 feet tall
overloaded method: Tree is 2 feet tall
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3 feet tall
Tree is 3 feet tall
overloaded method: Tree is 3 feet tall
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4 feet tall
Tree is 4 feet tall
overloaded method: Tree is 4 feet tall
Planting a seedling

一個 Tree 對象既可以是一顆樹苗,使用無參構造器創建,也可以是一顆在溫室中已長大的樹,已經有一定高度,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有參構造器創建。

你也許想以多種方式調用 info() 方法。比如,如果你想打印額外的消息,就可以使用 info(String) 方法。如果你無話可說,就可以使用 info() 方法。用兩個命名定義完全相同的概念看起來很奇怪,而使用方法重載,你就可以使用一個命名來定義一個概念。

區分重載方法

如果兩個方法命名相同,Java是怎麼知道你調用的是哪個呢?有一條簡單的規則:每個被重載的方法必須有獨一無二的參數列表。你稍微思考下,就會很明瞭了,除了通過參數列表的不同來區分兩個相同命名的方法,其他也沒什麼方式了。你甚至可以根據參數列表中的參數順序來區分不同的方法,儘管這會造成代碼難以維護。例如:

// housekeeping/OverloadingOrder.java
// Overloading based on the order of the arguments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Order {
    static void f(String s, int i) {
        System.out.println("String: " + s + ", int: " + i);
    }

    static void f(int i, 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int: " + i + ", String: " + 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String first", 1);
        f(99, "Int first");
    }
}

輸出:

String: String first, int: 1
int: 99, String: Int first

兩個 f() 方法具有相同的參數,但是參數順序不同,根據這個就可以區分它們。

重載與基本類型

基本類型可以自動從較小的類型轉型爲較大的類型。當這與重載結合時,這會令人有點困惑,下面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 housekeeping/PrimitiveOverloading.java
// Promotion of primitives and overloading

public class PrimitiveOverloading {
    void f1(char x) {
        System.out.print("f1(char)");
    }
    void f1(byte x) {
        System.out.print("f1(byte)");
    }
    void f1(short x) {
        System.out.print("f1(short)");
    }
    void f1(int x) {
        System.out.print("f1(int)");
    }
    void f1(long x) {
        System.out.print("f1(long)");
    }
    void f1(float x) {
        System.out.print("f1(float)");
    }
    void f1(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1(double)");
    }
    void f2(byte x) {
        System.out.print("f2(byte)");
    }
    void f2(short x) {
        System.out.print("f2(short)");
    }
    void f2(int x) {
        System.out.print("f2(int)");
    }
    void f2(long x) {
        System.out.print("f2(long)");
    }
    void f2(float x) {
        System.out.print("f2(float)");
    }
    void f2(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2(double)");
    }
    void f3(short x) {
        System.out.print("f3(short)");
    }
    void f3(int x) {
        System.out.print("f3(int)");
    }
    void f3(long x) {
        System.out.print("f3(long)");
    }
    void f3(float x) {
        System.out.print("f3(float)");
    }
    void f3(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3(double)");
    }
    void f4(int x) {
        System.out.print("f4(int)");
    }
    void f4(long x) {
        System.out.print("f4(long)");
    }
    void f4(float x) {
        System.out.print("f4(float)");
    }
    void f4(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4(double)");
    }
    void f5(long x) {
        System.out.print("f5(long)");
    }
    void f5(float x) {
        System.out.print("f5(float)");
    }
    void f5(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5(double)");
    }
    void f6(float x) {
        System.out.print("f6(float)");
    }
    void f6(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6(double)");
    }
    void f7(double x) {
        System.out.print("f7(double)");
    }
    void testConstVal() {
        System.out.print("5: ");
        f1(5);f2(5);f3(5);f4(5);f5(5);f6(5);f7(5);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Char() {
        char x = 'x';
        System.out.print("char: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Byte() {
        byte x = 0;
        System.out.print("byte: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Short() {
        short x = 0;
        System.out.print("short: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Int() {
        int x = 0;
        System.out.print("int: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Long() {
        long x = 0;
        System.out.print("long: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Float() {
        float x = 0;
        System.out.print("float: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void testDouble() {
        double x = 0;
        System.out.print("double: ");
        f1(x);f2(x);f3(x);f4(x);f5(x);f6(x);f7(x);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mitiveOverloading p = new PrimitiveOverloading();
        p.testConstVal();
        p.testChar();
        p.testByte();
        p.testShort();
        p.testInt();
        p.testLong();
        p.testFloat();
        p.testDouble();
    }
}

輸出:

5: f1(int)f2(int)f3(int)f4(int)f5(long)f6(float)f7(double)
char: f1(char)f2(int)f3(int)f4(int)f5(long)f6(float)f7(double)
byte: f1(byte)f2(byte)f3(short)f4(int)f5(long)f6(float)f7(double)
short: f1(short)f2(short)f3(short)f4(int)f5(long)f6(float)f7(double)
int: f1(int)f2(int)f3(int)f4(int)f5(long)f6(float)f7(double)
long: f1(long)f2(long)f3(long)f4(long)f5(long)f6(float)f7(double)
float: f1(float)f2(float)f3(float)f4(float)f5(float)f6(float)f7(double)
double: f1(double)f2(double)f3(double)f4(double)f5(double)f6(double)f7(double)

如果傳入的參數類型大於方法期望接收的參數類型,你必須首先做下轉換,如果你不做的話,編譯器就會報錯。

返回值的重載

經常會有人困惑,“爲什麼只能通過方法名和參數列表,不能通過方法名和返回值區分方法呢?”。例如以下兩個方法,它們有相同的命名和參數,但是很容易區分:

void f(){}
int f() {return 1;}

有些情況下,編譯器很容易就可以從上下文準確推斷出該調用哪個方法,如 int x = f()

但是,你可以調用一個方法且忽略返回值。這叫做調用一個函數的副作用,因爲你不在乎返回值,只是想利用方法做些事。所以如果你直接調用 f(),Java 編譯器就不知道你想調用哪個方法,閱讀者也不明所以。因爲這個原因,所以你不能根據返回值類型區分重載的方法。爲了支持新特性,Java 8 在一些具體情形下提高了猜測的準確度,但是通常來說並不起作用。

無參構造器

如前文所說,一個無參構造器就是不接收參數的構造器,用來創建一個"默認的對象"。如果你創建一個類,類中沒有構造器,那麼編譯器就會自動爲你創建一個無參構造器。例如:

// housekeeping/DefaultConstructor.java
class Bird {}
public class Default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ird bird = new Bird(); // 默認的
    }
}

表達式 new Bird() 創建了一個新對象,調用了無參構造器,儘管在 Bird 類中並沒有顯式的定義無參構造器。試想如果沒有構造器,我們如何創建一個對象呢。但是,一旦你顯式地定義了構造器(無論有參還是無參),編譯器就不會自動爲你創建無參構造器。如下:

// housekeeping/NoSynthesis.java
class Bird2 {
    Bird2(int i) {}
    Bird2(double d) {}
}
public class NoSynthes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Bird2 b = new Bird2(); // No default
        Bird2 b2 = new Bird2(1);
        Bird2 b3 = new Bird2(1.0);
    }
}

如果你調用了 new Bird2() ,編譯器會提示找不到匹配的構造器。當類中沒有構造器時,編譯器會說"你一定需要構造器,那麼讓我爲你創建一個吧"。但是如果類中有構造器,編譯器會說"你已經寫了構造器了,所以肯定知道你在做什麼,如果你沒有創建默認構造器,說明你本來就不需要"。

this關鍵字

對於兩個相同類型的對象 ab,你可能在想如何調用這兩個對象的 peel() 方法:

// housekeeping/BananaPeel.java

class Banana {
    void peel(int i) {
        /*...*/
    }
}
public class BananaPee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anana a = new Banana(), b = new Banana();
        a.peel(1);
        b.peel(2);
    }
}

如果只有一個方法 peel() ,那麼怎麼知道調用的是對象 apeel()方法還是對象 bpeel() 方法呢?編譯器做了一些底層工作,所以你可以像這樣編寫代碼。peel() 方法中第一個參數隱密地傳入了一個指向操作對象的

引用。因此,上述例子中的方法調用像下面這樣:

Banana.peel(a, 1)
Banana.peel(b, 1)

這是在內部實現的,你不可以直接這麼編寫代碼,編譯器不會接受,但能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假設現在在方法內部,你想獲得對當前對象的引用。但是,對象引用是被祕密地傳達給編譯器——並不在參數列表中。方便的是,有一個關鍵字: thisthis 關鍵字只能在非靜態方法內部使用。當你調用一個對象的方法時,this 生成了一個對象引用。你可以像對待其他引用一樣對待這個引用。如果你在一個類的方法裏調用其他該類中的方法,不要使用 this,直接調用即可,this 自動地應用於其他方法上了。因此你可以像這樣:

// housekeeping/Apricot.java

public class Apricot {
    void pick() {
        /* ... */
    }

    void pit() {
        pick();
        /* ... */
    }
}

pit() 方法中,你可以使用 this.pick(),但是沒有必要。編譯器自動爲你做了這些。this 關鍵字只用在一些必須顯式使用當前對象引用的特殊場合。例如,用在 return 語句中返回對當前對象的引用。

// housekeeping/Leaf.java
// Simple use of the "this" keyword

public class Leaf {

    int i = 0;

    Leaf increment() {
        i++;
        return this;
    }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i = " + 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eaf x = new Leaf();
        x.increment().increment().increment().print();
    }
}

輸出:

i = 3

因爲 increment() 通過 this 關鍵字返回當前對象的引用,因此在相同的對象上可以輕易地執行多次操作。

this 關鍵字在向其他方法傳遞當前對象時也很有用:

// housekeeping/PassingThis.java

class Person {
    public void eat(Apple apple) {
        Apple peeled = apple.getPeeled();
        System.out.println("Yummy");
    }
}

public class Peeler {
    static Apple peel(Apple apple) {
        // ... remove peel
        return apple; // Peeled
    }
}

public class Apple {
    Apple getPeeled() {
        return Peeler.peel(this);
    }
}

public class Passing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Person().eat(new Apple());
    }
}

輸出:

Yummy

Apple 因爲某些原因(比如說工具類中的方法在多個類中重複出現,你不想代碼重複),必須調用一個外部工具方法 Peeler.peel() 做一些行爲。必須使用 this 才能將自身傳遞給外部方法。

在構造器中調用構造器

當你在一個類中寫了多個構造器,有時你想在一個構造器中調用另一個構造器來避免代碼重複。你通過 this 關鍵字實現這樣的調用。

通常當你說 this,意味着"這個對象"或"當前對象",它本身生成對當前對象的引用。在一個構造器中,當你給 this 一個參數列表時,它是另一層意思。它通過最直接的方式顯式地調用匹配參數列表的構造器:

// housekeeping/Flower.java
// Calling constructors with "this"

public class Flower {
    int petalCount = 0;
    String s = "initial value";

    Flower(int petals) {
        petalCount = petals;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w/ int arg only, petalCount = " + petalCount);
    }

    Flower(String ss) {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w/ string arg only, s = " + ss);
        s = ss;
    }

    Flower(String s, int petals) {
        this(petals);
        //- this(s); // Can't call two!
        this.s = s; // Another use of "this"
        System.out.println("String & int args");
    }

    Flower() {
        this("hi", 47);
        System.out.println("no-arg constructor");
    }

    void printPetalCount() {
        //- this(11); // Not inside 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ln("petalCount = " + petalCount + " s = " + 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lower x = new Flower();
        x.printPetalCount();
    }
}

輸出:

Constructor w/ int arg only, petalCount = 47
String & int args
no-arg constructor
petalCount = 47 s = hi

從構造器 Flower(String s, int petals) 可以看出,其中只能通過 this 調用一次構造器。另外,必須首先調用構造器,否則編譯器會報錯。這個例子同樣展示了 this 的另一個用法。參數列表中的變量名 s 和成員變量名 s 相同,會引起混淆。你可以通過 this.s 表明你指的是成員變量 s,從而避免重複。你經常會在 Java 代碼中看到這種用法,同時本書中也會多次出現這種寫法。在 printPetalCount() 方法中,編譯器不允許你在一個構造器之外的方法裏調用構造器。

static 的含義

記住了 this 關鍵字的內容,你會對 static 修飾的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static 方法中不會存在 this。你不能在靜態方法中調用非靜態方法(反之可以)。靜態方法是爲類而創建的,不需要任何對象。事實上,這就是靜態方法的主要目的,靜態方法看起來就像全局方法一樣,但是 Java 中不允許全局方法,一個類中的靜態方法可以被其他的靜態方法和靜態屬性訪問。一些人認爲靜態方法不是面向對象的,因爲它們的確具有全局方法的語義。使用靜態方法,因爲不存在 this,所以你沒有向一個對象發送消息。的確,如果你發現代碼中出現了大量的 static 方法,就該重新考慮自己的設計了。然而,static 的概念很實用,許多時候都要用到它。至於它是否真的"面向對象",就留給理論家去討論吧。

垃圾回收器

程序員都瞭解初始化的重要性,但通常會忽略清理的重要性。畢竟,誰會去清理一個 int 呢?但是使用完一個對象就不管它並非總是安全的。Java 中有垃圾回收器回收無用對象佔用的內存。但現在考慮一種特殊情況:你創建的對象不是通過 new 來分配內存的,而垃圾回收器只知道如何釋放用 new 創建的對象的內存,所以它不知道如何回收不是 new 分配的內存。爲了處理這種情況,Java 允許在類中定義一個名爲 finalize() 的方法。

它的工作原理"假定"是這樣的:當垃圾回收器準備回收對象的內存時,首先會調用其 finalize() 方法,並在下一輪的垃圾回收動作發生時,纔會真正回收對象佔用的內存。所以如果你打算使用 finalize() ,就能在垃圾回收時做一些重要的清理工作。finalize() 是一個潛在的編程陷阱,因爲一些程序員(尤其是 C++ 程序員)會一開始把它誤認爲是 C++ 中的析構函數(C++ 在銷燬對象時會調用這個函數)。所以有必要明確區分一下:在 C++ 中,對象總是被銷燬的(在一個 bug-free 的程序中),而在 Java 中,對象並非總是被垃圾回收,或者換句話說:

  1. 對象可能不被垃圾回收。
  2. 垃圾回收不等同於析構。

這意味着在你不再需要某個對象之前,如果必須執行某些動作,你得自己去做。Java 沒有析構器或類似的概念,所以你必須得自己創建一個普通的方法完成這項清理工作。例如,對象在創建的過程中會將自己繪製到屏幕上。如果不是明確地從屏幕上將其擦除,它可能永遠得不到清理。如果在 finalize() 方法中加入某種擦除功能,那麼當垃圾回收發生時,finalize() 方法被調用(不保證一定會發生),圖像就會被擦除,要是"垃圾回收"沒有發生,圖像則仍會保留下來。

也許你會發現,只要程序沒有瀕臨內存用完的那一刻,對象佔用的空間就總也得不到釋放。如果程序執行結束,而垃圾回收器一直沒有釋放你創建的任何對象的內存,則當程序退出時,那些資源會全部交還給操作系統。這個策略是恰當的,因爲垃圾回收本身也有開銷,要是不使用它,那就不用支付這部分開銷了。

finalize() 的用途

如果你不能將 finalize() 作爲通用的清理方法,那麼這個方法有什麼用呢?

這引入了要記住的第3點:

  1. 垃圾回收只與內存有關。

也就是說,使用垃圾回收的唯一原因就是爲了回收程序不再使用的內存。所以對於與垃圾回收有關的任何行爲來說(尤其是 finalize() 方法),它們也必須同內存及其回收有關。

但這是否意味着如果對象中包括其他對象,finalize() 方法就應該明確釋放那些對象呢?不是,無論對象是如何創建的,垃圾回收器都會負責釋放對象所佔用的所有內存。這就將對 finalize() 的需求限制到一種特殊情況,即通過某種創建對象方式之外的方式爲對象分配了存儲空間。不過,你可能會想,Java 中萬物皆對象,這種情況怎麼可能發生?

看起來之所以有 finalize() 方法,是因爲在分配內存時可能採用了類似 C 語言中的做法,而非 Java 中的通常做法。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使用"本地方法"的情況下,本地方法是一種用 Java 語言調用非 Java 語言代碼的形式(關於本地方法的討論,見本書電子版第2版的附錄B)。本地方法目前只支持 C 和 C++,但是它們可以調用其他語言寫的代碼,所以實際上可以調用任何代碼。在非 Java 代碼中,也許會調用 C 的 malloc() 函數系列來分配存儲空間,而且除非調用 free() 函數,不然存儲空間永遠得不到釋放,造成內存泄露。但是,free() 是 C 和 C++ 中的函數,所以你需要在 finalize() 方法裏用本地方法調用它。

讀到這裏,你可能明白了不會過多使用 finalize() 方法。對,它確實不是進行普通的清理工作的合適場所。那麼,普通的清理工作在哪裏執行呢?

你必須實施清理

要清理一個對象,用戶必須在需要清理的時候調用執行清理動作的方法。這聽上去相當直接,但卻與 C++ 中的"析構函數"的概念稍有牴觸。在 C++ 中,所有對象都會被銷燬,或者說應該被銷燬。如果在 C++ 中創建了一個局部對象(在棧上創建,在 Java 中不行),此時的銷燬動作發生在以"右花括號"爲邊界的、此對象作用域的末尾處。如果對象是用 new 創建的(類似於 Java 中),那麼當程序員調用 C++ 的 delete 操作符時(Java 中不存在),就會調用相應的析構函數。如果程序員忘記調用 delete,那麼永遠不會調用析構函數,這樣就會導致內存泄露,對象的其他部分也不會得到清理。這種 bug 很難跟蹤,也是讓 C++ 程序員轉向 Java 的一個主要因素。相反,在 Java 中,沒有用於釋放對象的 delete,因爲垃圾回收器會幫助你釋放存儲空間。甚至可以膚淺地認爲,正是由於垃圾回收的存在,使得 Java 沒有析構函數。然而,隨着學習的深入,你會明白垃圾回收器的存在並不能完全替代析構函數(而且絕對不能直接調用 finalize(),所以這也不是一種解決方案)。如果希望進行除釋放存儲空間之外的清理工作,還是得明確調用某個恰當的 Java 方法:這就等同於使用析構函數了,只是沒有它方便。

記住,無論是"垃圾回收"還是"終結",都不保證一定會發生。如果 Java 虛擬機(JVM)並未面臨內存耗盡的情形,它可能不會浪費時間執行垃圾回收以恢復內存。

終結條件

通常,不能指望 finalize() ,你必須創建其他的"清理"方法,並明確地調用它們。所以看起來,finalize() 只對大部分程序員很難用到的一些晦澀內存清理裏有用了。但是,finalize() 還有一個有趣的用法,它不依賴於每次都要對 finalize() 進行調用,這就是對象終結條件的驗證。

當對某個對象不感興趣時——也就是它將被清理了,這個對象應該處於某種狀態,這種狀態下它佔用的內存可以被安全地釋放掉。例如,如果對象代表了一個打開的文件,在對象被垃圾回收之前程序員應該關閉這個文件。只要對象中存在沒有被適當清理的部分,程序就存在很隱晦的 bug。finalize() 可以用來最終發現這個情況,儘管它並不總是被調用。如果某次 finalize() 的動作使得 bug 被發現,那麼就可以據此找出問題所在——這纔是人們真正關心的。以下是個簡單的例子,示範了 finalize() 的可能使用方式:

// housekeeping/TerminationCondition.java
// Using finalize() to detect a object that
// hasn't been properly cleaned up

import onjava.*;

class Book {
    boolean checkedOut = false;

    Book(boolean checkOut) {
        checkedOut = checkOut;
    }

    void checkIn() {
        checkedOut = fals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if (checkedOut) {
            System.out.println("Error: checked out");
        }
        // Normally, you'll also do this:
        // super.finalize(); // Call the base-class version
    }
}

public class TerminationCondi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k novel = new Book(true);
        // Proper cleanup:
        novel.checkIn();
        // Drop the reference, forget to clean up:
        new Book(true);
        // Force garbage collection & finalization:
        System.gc();
        new Nap(1); // One second delay
    }

}

輸出:

Error: checked out

本例的終結條件是:所有的 Book 對象在被垃圾回收之前必須被登記。但在 main() 方法中,有一本書沒有登記。要是沒有 finalize() 方法來驗證終結條件,將會很難發現這個 bug。

你可能注意到使用了 @Override@ 意味着這是一個註解,註解是關於代碼的額外信息。在這裏,該註解告訴編譯器這不是偶然地重定義在每個對象中都存在的 finalize() 方法——程序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編譯器確保你沒有拼錯方法名,而且確保那個方法存在於基類中。註解也是對讀者的提醒,@Override 在 Java 5 引入,在 Java 7 中改善,本書通篇會出現。

注意,System.gc() 用於強制進行終結動作。但是即使不這麼做,只要重複地執行程序(假設程序將分配大量的存儲空間而導致垃圾回收動作的執行),最終也能找出錯誤的 Book 對象。

你應該總是假設基類版本的 finalize() 也要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使用 super 調用它,就像在 Book.finalize() 中看到的那樣。本例中,它被註釋掉了,因爲它需要進行異常處理,而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涉及到。

垃圾回收器如何工作

如果你以前用過的語言,在堆上分配對象的代價十分高昂,你可能自然會覺得 Java 中所有對象(基本類型除外)在堆上分配的方式也十分高昂。然而,垃圾回收器能很明顯地提高對象的創建速度。這聽起來很奇怪——存儲空間的釋放影響了存儲空間的分配,但這確實是某些 Java 虛擬機的工作方式。這也意味着,Java 從堆空間分配的速度可以和其他語言在棧上分配空間的速度相媲美。

例如,你可以把 C++ 裏的堆想象成一個院子,裏面每個對象都負責管理自己的地盤。一段時間後,對象可能被銷燬,但地盤必須複用。在某些 Java 虛擬機中,堆的實現截然不同:它更像一個傳送帶,每分配一個新對象,它就向前移動一格。這意味着對象存儲空間的分配速度特別快。Java 的"堆指針"只是簡單地移動到尚未分配的區域,所以它的效率與 C++ 在棧上分配空間的效率相當。當然實際過程中,在簿記工作方面還有少量額外開銷,但是這部分開銷比不上查找可用空間開銷大。

你可能意識到了,Java 中的堆並非完全像傳送帶那樣工作。要是那樣的話,勢必會導致頻繁的內存頁面調度——將其移進移出硬盤,因此會顯得需要擁有比實際需要更多的內存。頁面調度會顯著影響性能。最終,在創建了足夠多的對象後,內存資源被耗盡。其中的祕密在於垃圾回收器的介入。當它工作時,一邊回收內存,一邊使堆中的對象緊湊排列,這樣"堆指針"就可以很容易地移動到更靠近傳送帶的開始處,也就儘量避免了頁面錯誤。垃圾回收器通過重新排列對象,實現了一種高速的、有無限空間可分配的堆模型。

要想理解 Java 中的垃圾回收,先了解其他系統中的垃圾回收機制將會很有幫助。一種簡單但速度很慢的垃圾回收機制叫做引用計數。每個對象中含有一個引用計數器,每當有引用指向該對象時,引用計數加 1。當引用離開作用域或被置爲 null 時,引用計數減 1。因此,管理引用計數是一個開銷不大但是在程序的整個生命週期頻繁發生的負擔。垃圾回收器會遍歷含有全部對象的列表,當發現某個對象的引用計數爲 0 時,就釋放其佔用的空間(但是,引用計數模式經常會在計數爲 0 時立即釋放對象)。這個機制存在一個缺點:如果對象之間存在循環引用,那麼它們的引用計數都不爲 0,就會出現應該被回收但無法被回收的情況。對垃圾回收器而言,定位這樣的循環引用所需的工作量極大。引用計數常用來說明垃圾回收的工作方式,但似乎從未被應用於任何一種 Java 虛擬機實現中。

在更快的策略中,垃圾回收器並非基於引用計數。它們依據的是:對於任意"活"的對象,一定能最終追溯到其存活在棧或靜態存儲區中的引用。這個引用鏈條可能會穿過數個對象層次,由此,如果從棧或靜態存儲區出發,遍歷所有的引用,你將會發現所有"活"的對象。對於發現的每個引用,必須追蹤它所引用的對象,然後是該對象包含的所有引用,如此反覆進行,直到訪問完"根源於棧或靜態存儲區的引用"所形成的整個網絡。你所訪問過的對象一定是"活"的。注意,這解決了對象間循環引用的問題,這些對象不會被發現,因此也就被自動回收了。

在這種方式下,Java 虛擬機採用了一種自適應的垃圾回收技術。至於如何處理找到的存活對象,取決於不同的 Java 虛擬機實現。其中有一種做法叫做停止-複製(stop-and-copy)。顧名思義,這需要先暫停程序的運行(不屬於後臺回收模式),然後將所有存活的對象從當前堆複製到另一個堆,沒有複製的就是需要被垃圾回收的。另外,當對象被複制到新堆時,它們是一個挨着一個緊湊排列,然後就可以按照前面描述的那樣簡單、直接地分配新空間了。

當對象從一處複製到另一處,所有指向它的引用都必須修正。位於棧或靜態存儲區的引用可以直接被修正,但可能還有其他指向這些對象的引用,它們在遍歷的過程中才能被找到(可以想象成一個表格,將舊地址映射到新地址)。

這種所謂的"複製回收器"效率低下主要因爲兩個原因。其一:得有兩個堆,然後在這兩個分離的堆之間來回折騰,得維護比實際需要多一倍的空間。某些 Java 虛擬機對此問題的處理方式是,按需從堆中分配幾塊較大的內存,複製動作發生在這些大塊內存之間。

其二在於複製本身。一旦程序進入穩定狀態之後,可能只會產生少量垃圾,甚至沒有垃圾。儘管如此,複製回收器仍然會將所有內存從一處複製到另一處,這很浪費。爲了避免這種狀況,一些 Java 虛擬機會進行檢查:要是沒有新垃圾產生,就會轉換到另一種模式(即"自適應")。這種模式稱爲標記-清掃(mark-and-sweep),Sun 公司早期版本的 Java 虛擬機一直使用這種技術。對一般用途而言,"標記-清掃"方式速度相當慢,但是當你知道程序只會產生少量垃圾甚至不產生垃圾時,它的速度就很快了。

"標記-清掃"所依據的思路仍然是從棧和靜態存儲區出發,遍歷所有的引用,找出所有存活的對象。但是,每當找到一個存活對象,就給對象設一個標記,並不回收它。只有當標記過程完成後,清理動作纔開始。在清理過程中,沒有標記的對象將被釋放,不會發生任何複製動作。"標記-清掃"後剩下的堆空間是不連續的,垃圾回收器要是希望得到連續空間的話,就需要重新整理剩下的對象。

"停止-複製"指的是這種垃圾回收動作不是在後臺進行的;相反,垃圾回收動作發生的同時,程序將會暫停。在 Oracle 公司的文檔中會發現,許多參考文獻將垃圾回收視爲低優先級的後臺進程,但是早期版本的 Java 虛擬機並不是這麼實現垃圾回收器的。當可用內存較低時,垃圾回收器會暫停程序。同樣,"標記-清掃"工作也必須在程序暫停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如前文所述,這裏討論的 Java 虛擬機中,內存分配以較大的"塊"爲單位。如果對象較大,它會佔用單獨的塊。嚴格來說,"停止-複製"要求在釋放舊對象之前,必須先將所有存活對象從舊堆複製到新堆,這導致了大量的內存複製行爲。有了塊,垃圾回收器就可以把對象複製到廢棄的塊。每個塊都有年代數來記錄自己是否存活。通常,如果塊在某處被引用,其年代數加 1,垃圾回收器會對上次回收動作之後新分配的塊進行整理。這對處理大量短命的臨時對象很有幫助。垃圾回收器會定期進行完整的清理動作——大型對象仍然不會複製(只是年代數會增加),含有小型對象的那些塊則被複制並整理。Java 虛擬機會監視,如果所有對象都很穩定,垃圾回收的效率降低的話,就切換到"標記-清掃"方式。同樣,Java 虛擬機會跟蹤"標記-清掃"的效果,如果堆空間出現很多碎片,就會切換回"停止-複製"方式。這就是"自適應"的由來,你可以給它個囉嗦的稱呼:"自適應的、分代的、停止-複製、標記-清掃"式的垃圾回收器。

Java 虛擬機中有許多附加技術用來提升速度。尤其是與加載器操作有關的,被稱爲"即時"(Just-In-Time, JIT)編譯器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把程序全部或部分翻譯成本地機器碼,所以不需要 JVM 來進行翻譯,因此運行得更快。當需要裝載某個類(通常是創建該類的第一個對象)時,編譯器會先找到其 .class 文件,然後將該類的字節碼裝入內存。你可以讓即時編譯器編譯所有代碼,但這種做法有兩個缺點:一是這種加載動作貫穿整個程序生命週期內,累加起來需要花更多時間;二是會增加可執行代碼的長度(字節碼要比即時編譯器展開後的本地機器碼小很多),這會導致頁面調度,從而一定降低程序速度。另一種做法稱爲惰性評估,意味着即時編譯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編譯代碼。這樣,從未被執行的代碼也許就壓根不會被 JIT 編譯。新版 JDK 中的 Java HotSpot 技術就採用了類似的做法,代碼每被執行一次就優化一些,所以執行的次數越多,它的速度就越快。

成員初始化

Java 儘量保證所有變量在使用前都能得到恰當的初始化。對於方法的局部變量,這種保證會以編譯時錯誤的方式呈現,所以如果寫成:

void f() {
    int i;
    i++;
}

你會得到一條錯誤信息,告訴你 i 可能尚未初始化。編譯器可以爲 i 賦一個默認值,但是未初始化的局部變量更有可能是程序員的疏忽,所以採用默認值反而會掩蓋這種失誤。強制程序員提供一個初始值,往往能幫助找出程序裏的 bug。

要是類的成員變量是基本類型,情況就會變得有些不同。正如在"萬物皆對象"一章中所看到的,類的每個基本類型數據成員保證都會有一個初始值。下面的程序可以驗證這類情況,並顯示它們的值:

// housekeeping/InitialValues.java
// Shows default initial values

public class InitialValues {
    boolean t;
    char c;
    byte b;
    short s;
    int i;
    long l;
    float f;
    double d;
    InitialValues reference;

    void printInitialValues() {
        System.out.println("Data type Initial value");
        System.out.println("boolean " + t);
        System.out.println("char[" + c + "]");
        System.out.println("byte " + b);
        System.out.println("short " + s);
        System.out.println("int " + i);
        System.out.println("long " + l);
        System.out.println("float " + f);
        System.out.println("double " + d);
        System.out.println("reference " + referen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InitialValues().printInitialValues();
    }
}

輸出:

Data type Initial value
boolean false
char[NUL]
byte 0
short 0
int 0
long 0
float 0.0
double 0.0
reference null

可見儘管數據成員的初值沒有給出,但它們確實有初值(char 值爲 0,所以顯示爲空白)。所以這樣至少不會出現"未初始化變量"的風險了。

在類裏定義一個對象引用時,如果不將其初始化,那麼引用就會被賦值爲 null

指定初始化

怎麼給一個變量賦初值呢?一種很直接的方法是在定義類成員變量的地方爲其賦值。以下代碼修改了 InitialValues 類成員變量的定義,直接提供了初值:

// housekeeping/InitialValues2.java
// Providing explicit initial values

public class InitialValues2 {
    boolean bool = true;
    char ch = 'x';
    byte b = 47;
    short s = 0xff;
    int i = 999;
    long lng = 1;
    float f = 3.14f;
    double d = 3.14159;
}

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初始化非基本類型的對象。如果 Depth 是一個類,那麼可以像下面這樣創建一個對象並初始化它:

// housekeeping/Measurement.java

class Depth {}

public class Measurement {
    Depth d = new Depth();
    // ...
}

如果沒有爲 d 賦予初值就嘗試使用它,就會出現運行時錯誤,告訴你產生了一個異常(詳細見"異常"章節)。

你也可以通過調用某個方法來提供初值:

// housekeeping/MethodInit.java

public class MethodInit {
    int i = f();
    
    int f() {
        return 11;
    }
    
}

這個方法可以帶有參數,但這些參數不能是未初始化的類成員變量。因此,可以這麼寫:

// housekeeping/MethodInit2.java

public class MethodInit2 {
    int i = f();
    int j = g(i);
    
    int f() {
        return 11;
    }
    
    int g(int n) {
        return n * 10;
    }
}

但是你不能這麼寫:

// housekeeping/MethodInit3.java

public class MethodInit3 {
    //- int j = g(i); // Illegal forward reference
    int i = f();

    int f() {
        return 11;
    }

    int g(int n) {
        return n * 10;
    }
}

顯然,上述程序的正確性取決於初始化的順序,而與其編譯方式無關。所以,編譯器恰當地對"向前引用"發出了警告。

這種初始化方式簡單直觀,但有個限制:類 InitialValues 的每個對象都有相同的初值,有時這的確是我們需要的,但有時卻需要更大的靈活性。

構造器初始化

可以用構造器進行初始化,這種方式給了你更大的靈活性,因爲你可以在運行時調用方法進行初始化。但是,這無法阻止自動初始化的進行,他會在構造器被調用之前發生。因此,如果使用如下代碼:

// housekeeping/Counter.java

public class Counter {
    int i;
    
    Counter() {
        i = 7;
    }
    // ...
}

i 首先會被初始化爲 0,然後變爲 7。對於所有的基本類型和引用,包括在定義時已明確指定初值的變量,這種情況都是成立的。因此,編譯器不會強制你一定要在構造器的某個地方或在使用它們之前初始化元素——初始化早已得到了保證。,

初始化的順序

在類中變量定義的順序決定了它們初始化的順序。即使變量定義散佈在方法定義之間,它們仍會在任何方法(包括構造器)被調用之前得到初始化。例如:

// housekeeping/OrderOfInitialization.java
// Demonstrates initialization order
// When the constructor is called to create a
// Window object, you'll see a message:

class Window {
    Window(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Window(" + marker + ")");
    }
}

class House {
    Window w1 = new Window(1); // Before constructor

    House() {
        // Show that we're in the 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ln("House()");
        w3 = new Window(33); // Reinitialize w3
    }

    Window w2 = new Window(2); // After constructor

    void f() {
        System.out.println("f()");
    }

    Window w3 = new Window(3); // At end
}

public class OrderOf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ouse h = new House();
        h.f(); // Shows that construction is done
    }
}

輸出:

Window(1)
Window(2)
Window(3)
House()
Window(33)
f()

House 類中,故意把幾個 Window 對象的定義散佈在各處,以證明它們全都會在調用構造器或其他方法之前得到初始化。此外,w3 在構造器中被再次賦值。

由輸出可見,引用 w3 被初始化了兩次:一次在調用構造器前,一次在構造器調用期間(第一次引用的對象將被丟棄,並作爲垃圾回收)。這乍一看可能覺得效率不高,但保證了正確的初始化。試想,如果定義了一個重載構造器,在其中沒有初始化 w3,同時在定義 w3 時沒有賦予初值,那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靜態數據的初始化

無論創建多少個對象,靜態數據都只佔用一份存儲區域。static 關鍵字不能應用於局部變量,所以只能作用於屬性(字段、域)。如果一個字段是靜態的基本類型,你沒有初始化它,那麼它就會獲得基本類型的標準初值。如果它是對象引用,那麼它的默認初值就是 null

如果在定義時進行初始化,那麼靜態變量看起來就跟非靜態變量一樣。

下面例子顯示了靜態存儲區是何時初始化的:

// housekeeping/StaticInitialization.java
// Specifying initial values in a class definition

class Bowl {
    Bowl(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Bowl(" + marker + ")");
    }
    
    void f1(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f1(" + marker + ")");
    }
}

class Table {
    static Bowl bowl1 = new Bowl(1);
    
    Table() {
        System.out.println("Table()");
        bowl2.f1(1);
    }
    
    void f2(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f2(" + marker + ")");
    }
    
    static Bowl bowl2 = new Bowl(2);
}

class Cupboard {
    Bowl bowl3 = new Bowl(3);
    static Bowl bowl4 = new Bowl(4);
    
    Cupboard() {
        System.out.println("Cupboard()");
        bowl4.f1(2);
    }
    
    void f3(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f3(" + marker + ")");
    }
    
    static Bowl bowl5 = new Bowl(5);
}

public class Static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main creating new Cupboard()");
        new Cupboard();
        System.out.println("main creating new Cupboard()");
        new Cupboard();
        table.f2(1);
        cupboard.f3(1);
    }
    
    static Table table = new Table();
    static Cupboard cupboard = new Cupboard();
}

輸出:

Bowl(1)
Bowl(2)
Table()
f1(1)
Bowl(4)
Bowl(5)
Bowl(3)
Cupboard()
f1(2)
main creating new Cupboard()
Bowl(3)
Cupboard()
f1(2)
main creating new Cupboard()
Bowl(3)
Cupboard()
f1(2)
f2(1)
f3(1)

Bowl 類展示類的創建,而 TableCupboard 在它們的類定義中包含 Bowl 類型的靜態數據成員。注意,在靜態數據成員定義之前,Cupboard 類中先定義了一個 Bowl 類型的非靜態成員 b3

由輸出可見,靜態初始化只有在必要時刻纔會進行。如果不創建 Table 對象,也不引用 Table.bowl1Table.bowl2,那麼靜態的 Bowl 類對象 bowl1bowl2 永遠不會被創建。只有在第一個 Table 對象被創建(或被訪問)時,它們纔會被初始化。此後,靜態對象不會再次被初始化。

初始化的順序先是靜態對象(如果它們之前沒有被初始化的話),然後是非靜態對象,從輸出中可以看出。要執行 main() 方法,必須加載 StaticInitialization 類,它的靜態屬性 tablecupboard 隨後被初始化,這會導致它們對應的類也被加載,而由於它們都包含靜態的 Bowl 對象,所以 Bowl 類也會被加載。因此,在這個特殊的程序中,所有的類都會在 main() 方法之前被加載。實際情況通常並非如此,因爲在典型的程序中,不會像本例中所示的那樣,將所有事物通過 static 聯繫起來。

概括一下創建對象的過程,假設有個名爲 Dog 的類:

  1. 即使沒有顯式地使用 static 關鍵字,構造器實際上也是靜態方法。所以,當首次創建 Dog 類型的對象或是首次訪問 Dog 類的靜態方法或屬性時,Java 解釋器必須在類路徑中查找,以定位 Dog.class
  2. 當加載完 Dog.class 後(後面會學到,這將創建一個 Class 對象),有關靜態初始化的所有動作都會執行。因此,靜態初始化只會在首次加載 Class 對象時初始化一次。
  3. 當用 new Dog() 創建對象時,首先會在堆上爲 Dog 對象分配足夠的存儲空間。
  4. 分配的存儲空間首先會被清零,即會將 Dog 對象中的所有基本類型數據設置爲默認值(數字會被置爲 0,布爾型和字符型也相同),引用被置爲 null
  5. 執行所有出現在字段定義處的初始化動作。
  6. 執行構造器。你將會在"複用"這一章看到,這可能會牽涉到很多動作,尤其當涉及繼承的時候。

顯式的靜態初始化

你可以將一組靜態初始化動作放在類裏面一個特殊的"靜態子句"(有時叫做靜態塊)中。像下面這樣:

// housekeeping/Spoon.java

public class Spoon {
    static int i;
    
    static {
        i = 47;
    }
}

這看起來像個方法,但實際上它只是一段跟在 static 關鍵字後面的代碼塊。與其他靜態初始化動作一樣,這段代碼僅執行一次:當首次創建這個類的對象或首次訪問這個類的靜態成員(甚至不需要創建該類的對象)時。例如:

// housekeeping/ExplicitStatic.java
// Explicit static initialization with "static" clause

class Cup {
    Cup(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Cup(" + marker + ")");
    }
    
    void f(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f(" + marker + ")");
    }
}

class Cups {
    static Cup cup1;
    static Cup cup2;
    
    static {
        cup1 = new Cup(1);
        cup2 = new Cup(2);
    }
    
    Cups() {
        System.out.println("Cups()");
    }
}

public class ExplicitStat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nside main()");
        Cups.cup1.f(99); // [1]
    }
    
    // static Cups cups1 = new Cups(); // [2]
    // static Cups cups2 = new Cups(); // [2]
}

輸出:

Inside main
Cup(1)
Cup(2)
f(99)

無論是通過標爲 [1] 的行訪問靜態的 cup1 對象,還是把標爲 [1] 的行去掉,讓它去運行標爲 [2] 的那行代碼(去掉 [2] 的註釋),Cups 的靜態初始化動作都會執行。如果同時註釋 [1] 和 [2] 處,那麼 Cups 的靜態初始化就不會進行。此外,把標爲 [2] 處的註釋都去掉還是隻去掉一個,靜態初始化只會執行一次。

非靜態實例初始化

Java 提供了被稱爲實例初始化的類似語法,用來初始化每個對象的非靜態變量,例如:

// housekeeping/Mugs.java
// Instance initialization

class Mug {
    Mug(int marker) {
        System.out.println("Mug(" + marker + ")");
    }
}

public class Mugs {
    Mug mug1;
    Mug mug2;
    { // [1]
        mug1 = new Mug(1);
        mug2 = new Mug(2);
        System.out.println("mug1 & mug2 initialized");
    }
    
    Mugs() {
        System.out.println("Mugs()");
    }
    
    Mugs(int i) {
        System.out.println("Mugs(i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nside main()");
        new Mugs();
        System.out.println("new Mugs() completed");
        new Mugs(1);
        System.out.println("new Mugs(1) completed");
    }
}

輸出:

Inside main
Mug(1)
Mug(2)
mug1 & mug2 initialized
Mugs()
new Mugs() completed
Mug(1)
Mug(2)
mug1 & mug2 initialized
Mugs(int)
new Mugs(1) completed

看起來它很像靜態代碼塊,只不過少了 static 關鍵字。這種語法對於支持"匿名內部類"(參見"內部類"一章)的初始化是必須的,但是你也可以使用它保證某些操作一定會發生,而不管哪個構造器被調用。從輸出看出,實例初始化子句是在兩個構造器之前執行的。

數組初始化

數組是相同類型的、用一個標識符名稱封裝到一起的一個對象序列或基本類型數據序列。數組是通過方括號下標操作符 [] 來定義和使用的。要定義一個數組引用,只需要在類型名加上方括號:

int[] a1;

方括號也可放在標識符的後面,兩者的含義是一樣的:

int a1[];

這種格式符合 C 和 C++ 程序員的習慣。不過前一種格式或許更合理,畢竟它表明類型是"一個 int 型數組"。本書中採用這種格式。

編譯器不允許指定數組的大小。這又把我們帶回有關"引用"的問題上。你所擁有的只是對數組的一個引用(你已經爲該引用分配了足夠的存儲空間),但是還沒有給數組對象本身分配任何空間。爲了給數組創建相應的存儲空間,必須寫初始化表達式。對於數組,初始化動作可以出現在代碼的任何地方,但是也可以使用一種特殊的初始化表達式,它必須在創建數組的地方出現。這種特殊的初始化是由一對花括號括起來的值組成。這種情況下,存儲空間的分配(相當於使用 new) 將由編譯器負責。例如:

int[] a1 = {1, 2, 3, 4, 5};

那麼爲什麼在還沒有數組的時候定義一個數組引用呢?

int[] a2;

在 Java 中可以將一個數組賦值給另一個數組,所以可以這樣:

a2 = a1;

其實真正做的只是複製了一個引用,就像下面演示的這樣:

// housekeeping/ArraysOfPrimitives.java

public class ArraysOfPrimitive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 = {1, 2, 3, 4, 5};
        int[] a2;
        a2 = a1;
        for (int i = 0; i < a2.length; i++) {
            a2[i] += 1;
        }
        for (int i = 0; i < a1.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1[" + i + "] = " + a1[i]);
        }
    }
}

輸出:

a1[0] = 2;
a1[1] = 3;
a1[2] = 4;
a1[3] = 5;
a1[4] = 6;

a1 初始化了,但是 a2 沒有;這裏,a2 在後面被賦給另一個數組。由於 a1a2 是相同數組的別名,因此通過 a2 所做的修改在 a1 中也能看到。

所有的數組(無論是對象數組還是基本類型數組)都有一個固定成員 length,告訴你這個數組有多少個元素,你不能對其修改。與 C 和 C++ 類似,Java 數組計數也是從 0 開始的,所能使用的最大下標數是 length - 1。超過這個邊界,C 和 C++ 會默認接受,允許你訪問所有內存,許多聲名狼藉的 bug 都是由此而生。但是 Java 在你訪問超出這個邊界時,會報運行時錯誤(異常),從而避免此類問題。

動態數組創建

如果在編寫程序時,不確定數組中需要多少個元素,可以使用 new 在數組中創建元素。如下例所示,使用 new 創建基本類型數組。new 不能創建非數組以外的基本類型數據:

// housekeeping/ArrayNew.java
// Creating arrays with new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ArrayNew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
        Random rand = new Random(47);
        a = new int[rand.nextInt(20)];
        System.out.println("length of a = " + a.length);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 
}

輸出:

length of a = 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數組的大小是通過 Random.nextInt() 隨機確定的,這個方法會返回 0 到輸入參數之間的一個值。 由於隨機性,很明顯數組的創建確實是在運行時進行的。此外,程序輸出表明,數組元素中的基本數據類型值會自動初始化爲默認值(對於數字和字符是 0;對於布爾型是 false)。Arrays.toString()java.util 標準類庫中的方法,會產生一維數組的可打印版本。

本例中,數組也可以在定義的同時進行初始化:

int[] a = new int[rand.nextInt(20)];

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儘量這麼做。

如果你創建了一個非基本類型的數組,那麼你創建的是一個引用數組。以整型的包裝類型 Integer 爲例,它是一個類而非基本類型:

// housekeeping/ArrayClassObj.java
// Creating an array of nonprimitive objects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ArrayClassObj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andom rand = new Random(47);
        Integer[] a = new Integer[rand.nextInt(20)];
        System.out.println("length of a = " + a.length);
        for (int i = 0; i < a.length; i++) {
            a[i] = rand.nextInt(500); // Autoboxing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
}

輸出:

length of a = 18
[55, 193, 361, 461, 429, 368, 200, 22, 207, 288, 128, 51, 89, 309, 278, 498, 361, 20]

這裏,即使使用 new 創建數組之後:

Integer[] a = new Integer[rand.nextInt(20)];	

它只是一個引用數組,直到通過創建新的 Integer 對象(通過自動裝箱),並把對象賦值給引用,初始化纔算結束:

a[i] = rand.nextInt(500);

如果忘記了創建對象,但試圖使用數組中的空引用,就會在運行時產生異常。

也可以用花括號括起來的列表來初始化數組,有兩種形式:

// housekeeping/ArrayInit.java
// Array initialization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ArrayIni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
                1, 2,
                3, // Autoboxing
        };
        Integer[] b = new Integer[] {
                1, 2,
                3, // Autoboxing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b));

    }
}

輸出:

[1, 2, 3]
[1, 2, 3]

在這兩種形式中,初始化列表的最後一個逗號是可選的(這一特性使維護長列表變得更容易)。

儘管第一種形式很有用,但是它更加受限,因爲它只能用於數組定義處。第二種和第三種形式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甚至用在方法的內部。例如,你創建了一個 String 數組,將其傳遞給另一個類的 main() 方法,如下:

// housekeeping/DynamicArray.java
// Array initialization

public class Dynamic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ther.main(new String[] {"fiddle", "de", "dum"});
    }
}

class Oth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String s: args) {
            System.out.print(s + " ");
        }
    }
}

輸出:

fiddle de dum 

Other.main() 的參數是在調用處創建的,因此你甚至可以在方法調用處提供可替換的參數。

可變參數列表

你可以以一種類似 C 語言中的可變參數列表(C 通常把它稱爲"varargs")來創建和調用方法。這可以應用在參數個數或類型未知的場合。由於所有的類都最後繼承於 Object 類(隨着本書的進展,你會對此有更深的認識),所以你可以創建一個以 Object 數組爲參數的方法,並像下面這樣調用:

// housekeeping/VarArgs.java
// Using array syntax to create variable argument lists

class A {}

public class VarArgs {
    static void printArray(Object[] args) {
        for (Object obj: args) {
            System.out.print(obj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Array(new Object[] {47, (float) 3.14, 11.11});
        printArray(new Object[] {"one", "two", "three"});
        printArray(new Object[] {new A(), new A(), new A()});
    }
}

輸出:

47 3.14 11.11 
one two three 
A@15db9742 A@6d06d69c A@7852e922

printArray() 的參數是 Object 數組,使用 for-in 語法遍歷和打印數組的每一項。標準 Java 庫能輸出有意義的內容,但這裏創建的是類的對象,打印出的內容是類名,後面跟着一個 @ 符號以及多個十六進制數字。因而,默認行爲(如果沒有定義 toString() 方法的話,後面會講這個方法)就是打印類名和對象的地址。

你可能看到像上面這樣編寫的 Java 5 之前的代碼,它們可以產生可變的參數列表。在 Java 5 中,這種期盼已久的特性終於添加了進來,就像在 printArray() 中看到的那樣:

// housekeeping/NewVarArgs.java
// Using array syntax to create variable argument lists

public class NewVarArgs {
    static void printArray(Object... args) {
        for (Object obj: args) {
            System.out.print(obj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Can take individual elements:
        printArray(47, (float) 3.14, 11.11);
        printArray(47, 3.14F, 11.11);
        printArray("one", "two", "three");
        printArray(new A(), new A(), new A());
        // Or an array:
        printArray((Object[]) new Integer[] {1, 2, 3, 4});
        printArray(); // Empty list is OK
    }
}

輸出:

47 3.14 11.11 
47 3.14 11.11 
one two three 
A@15db9742 A@6d06d69c A@7852e922 
1 2 3 4 

有了可變參數,你就再也不用顯式地編寫數組語法了,當你指定參數時,編譯器實際上會爲你填充數組。你獲取的仍然是一個數組,這就是爲什麼 printArray() 可以使用 for-in 迭代數組的原因。但是,這不僅僅只是從元素列表到數組的自動轉換。注意程序的倒數第二行,一個 Integer 數組(通過自動裝箱創建)被轉型爲一個 Object 數組(爲了移除編譯器的警告),並且傳遞給了 printArray()。顯然,編譯器會發現這是一個數組,不會執行轉換。因此,如果你有一組事物,可以把它們當作列表傳遞,而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數組,該方法會把它們當作可變參數列表來接受。

程序的最後一行表明,可變參數的個數可以爲 0。當具有可選的尾隨參數時,這一特性會有幫助:

// housekeeping/OptionalTrailingArguments.java

public class OptionalTrailingArguments {
    static void f(int required, String... trailing) {
        System.out.print("required: " + required + " ");
        for (String s: trailing) {
            System.out.print(s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1, "one");
        f(2, "two", "three");
        f(0);
    }
}

輸出:

required: 1 one 
required: 2 two three 
required: 0 

這段程序展示瞭如何使用除了 Object 類之外類型的可變參數列表。這裏,所有的可變參數都是 String 對象。可變參數列表中可以使用任何類型的參數,包括基本類型。下面例子展示了可變參數列表變爲數組的情形,並且如果列表中沒有任何元素,那麼轉變爲大小爲 0 的數組:

// housekeeping/VarargType.java

public class VarargType {
    static void f(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args.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 length " + args.length);
    }
    
    static void g(int... args) {
        System.out.print(args.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 length " + args.lengt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
        f();
        g(1);
        g();
        System.out.println("int[]: "+ new int[0].getClass());
    }
}

輸出:

class [Ljava.lang.Character; length 1
class [Ljava.lang.Character; length 0
class [I length 1
class [I length 0
int[]: class [I

getClass() 方法屬於 Object 類,將在"類型信息"一章中全面介紹。它會產生對象的類,並在打印該類時,看到表示該類類型的編碼字符串。前導的 [ 代表這是一個後面緊隨的類型的數組,I 表示基本類型 int;爲了進行雙重檢查,我在最後一行創建了一個 int 數組,打印了其類型。這樣也驗證了使用可變參數列表不依賴於自動裝箱,而使用的是基本類型。

然而,可變參數列表與自動裝箱可以和諧共處,如下:

// housekeeping/AutoboxingVarargs.java

public class AutoboxingVar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f(Integer... args) {
        for (Integer i: args) {
            System.out.print(i + "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1, 2);
        f(4, 5, 6, 7, 8, 9);
        f(10, 11, 12);
        
    }
}

輸出: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注意嗎,你可以在單個參數列表中將類型混合在一起,自動裝箱機制會有選擇地把 int 類型的參數提升爲 Integer

可變參數列表使得方法重載更加複雜了,儘管乍看之下似乎足夠安全:

// housekeeping/OverloadingVarargs.java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Varargs {
    static void f(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first");
        for (Character c: args) {
            System.out.print(" " + c);
        }
        System.out.println();
    }
    
    static void f(Integer... args) {
        System.out.print("second");
        for (Integer i: args) {
            System.out.print(" " + i);
        }
        System.out.println();
    }
    
    static void f(Lo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thir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 'b', 'c');
        f(1);
        f(2, 1);
        f(0);
        f(0L);
        //- f(); // Won's compile -- ambiguous
    }
}

輸出:

first a b c
second 1
second 2 1
second 0
third

在每種情況下,編譯器都會使用自動裝箱來匹配重載的方法,然後調用最明確匹配的方法。

但是如果調用不含參數的 f(),編譯器就無法知道應該調用哪個方法了。儘管這個錯誤可以弄清楚,但是它可能會使客戶端程序員感到意外。

你可能會通過在某個方法中增加一個非可變參數解決這個問題:

// housekeeping/OverloadingVarargs2.java
// {WillNotCompile}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Varargs2 {
    static void f(float i, 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ln("first");
    }
    
    static void f(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ln("seco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1, 'a');
        f('a', 'b');
    }
}

{WillNotCompile} 註釋把該文件排除在了本書的 Gradle 構建之外。如果你手動編譯它,會得到下面的錯誤信息:

OverloadingVarargs2.java:14:error:reference to f is ambiguous f('a', 'b');
\^
both method f(float, Character...) in OverloadingVarargs2 and method f(Character...) in OverloadingVarargs2 match 1 error

如果你給這兩個方法都添加一個非可變參數,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 housekeeping/OverloadingVarargs3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Varargs3 {
    static void f(float i, 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ln("first");
    }
    
    static void f(char c, Character... args) {
        System.out.println("seco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1, 'a');
        f('a', 'b');
    }
}

輸出:

first
second

你應該總是在重載方法的一個版本上使用可變參數列表,或者壓根不用它。

枚舉類型

Java 5 中添加了一個看似很小的特性 enum 關鍵字,它使得我們在需要羣組並使用枚舉類型集時,可以很方便地處理。以前,你需要創建一個整數常量集,但是這些值並不會將自身限制在這個常量集的範圍內,因此使用它們更有風險,而且更難使用。枚舉類型屬於非常普遍的需求,C、C++ 和其他許多語言都已經擁有它了。在 Java 5 之前,Java 程序員必須瞭解許多細節並格外仔細地去達成 enum 的效果。現在 Java 也有了 enum,並且它的功能比 C/C++ 中的完備得多。下面是個簡單的例子:

// housekeeping/Spiciness.java

public enum Spiciness {
    NOT, MILD, MEDIUM, HOT, FLAMING
}

這裏創建了一個名爲 Spiciness 的枚舉類型,它有5個值。由於枚舉類型的實例是常量,因此按照命名慣例,它們都用大寫字母表示(如果名稱中含有多個單詞,使用下劃線分隔)。

要使用 enum,需要創建一個該類型的引用,然後將其賦值給某個實例:

// housekeeping/SimpleEnumUse.java

public class SimpleEnumUs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iciness howHot = Spiciness.MEDIUM;
        System.out.println(howHot);
    }
}

輸出:

MEDIUM

在你創建 enum 時,編譯器會自動添加一些有用的特性。例如,它會創建 toString() 方法,以便你方便地顯示某個 enum 實例的名稱,這從上面例子中的輸出可以看出。編譯器還會創建 ordinal() 方法表示某個特定 enum 常量的聲明順序,static values() 方法按照 enum 常量的聲明順序,生成這些常量值構成的數組:

// housekeeping/EnumOrder.java

public class EnumOrd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Spiciness s: Spiciness.values()) {
            System.out.println(s + ", ordinal " + s.ordinal());
        }
    }
}

輸出:

NOT, ordinal 0
MILD, ordinal 1
MEDIUM, ordinal 2
HOT, ordinal 3
FLAMING, ordinal 4

儘管 enum 看起來像是一種新的數據類型,但是這個關鍵字只是在生成 enum 的類時,產生了某些編譯器行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將 enum 當作其他任何類。事實上,enum 確實是類,並且具有自己的方法。

enum 有一個很實用的特性,就是在 switch 語句中使用:

// housekeeping/Burrito.java

public class Burrito {
    Spiciness degree;
    
    public Burrito(Spiciness degree) {
        this.degree = degree;
    }
    
    public void describe() {
        System.out.print("This burrito is ");
        switch(degree) {
            case NOT:
                System.out.println("not spicy at all.");
                break;
            case MILD:
            case MEDIUM:
                System.out.println("a little hot.");
                break;
            case HOT:
            case FLAMING:
            default:
                System.out.println("maybe too ho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urrito plain = new Burrito(Spiciness.NOT),
        greenChile = new Burrito(Spiciness.MEDIUM),
        jalapeno = new Burrito(Spiciness.HOT);
        plain.describe();
        greenChile.describe();
        jalapeno.describe();
    }
}

輸出:

This burrito is not spicy at all.
This burrito is a little hot.
This burrito is maybe too hot.

由於 switch 是在有限的可能值集合中選擇,因此它與 enum 是絕佳的組合。注意,enum 的名稱是如何能夠倍加清楚地表明程序的目的的。

通常,你可以將 enum 用作另一種創建數據類型的方式,然後使用所得到的類型。這正是關鍵所在,所以你不用過多地考慮它們。在 enum 被引入之前,你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創建一個等同的枚舉類型,並是安全可用的。

這些介紹對於你理解和使用基本的 enum 已經足夠了,我們會在"枚舉"一章中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本章小結

構造器,這種看起來精巧的初始化機制,應該給了你很強的暗示:初始化在編程語言中的重要地位。C++ 的發明者 Bjarne Stroustrup 在設計 C++ 期間,在針對 C 語言的生產效率進行的最初調查中發現,錯誤的初始化會導致大量編程錯誤。這些錯誤很難被發現,同樣,不合理的清理也會如此。因爲構造器能保證進行正確的初始化和清理(沒有正確的構造器調用,編譯器就不允許創建對象),所以你就有了完全的控制和安全。

在 C++ 中,析構器很重要,因爲用 new 創建的對象必須被明確地銷燬。在 Java 中,垃圾回收器會自動地釋放所有對象的內存,所以很多時候類似的清理方法就不太需要了(但是當要用到的時候,你得自己動手)。在不需要類似析構器行爲的時候,Java 的垃圾回收器極大地簡化了編程,並加強了內存管理上的安全性。一些垃圾回收器甚至能清理其他資源,如圖形和文件句柄。然而,垃圾回收器確實增加了運行時開銷,由於 Java 解釋器從一開始就很慢,所以這種開銷到底造成多大的影響很難看出來。隨着時間的推移,Java 在性能方面提升了很多,但是速度問題仍然是它涉足某些特定編程領域的障礙。

由於要保證所有對象被創建,實際上構造器比這裏討論得更加複雜。特別是當通過組合繼承創建新類的時候,這種保證仍然成立,並且需要一些額外的語法來支持。在後面的章節中,你會學習組合,繼承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構造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