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科技論文的訣竅

吳軍:寫科技論文的訣竅

最近有位讀者給我留言說:

吳老師,我們定您的專欄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想請問您寫論文的竅門?

我猜想他現在面臨研究生畢業寫論文的難題了,因此把問題提出來。這個問題帶有普遍性,因此我不妨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不過在講怎麼寫論文之前,先要說兩件事。

首先是對這個留言本身作一個評論。這位讀者找到了很多人的痛點,就是在書面表達中所遇到的困難。不過,我這個專欄的讀者中,是否像他所說的那樣大部分訂閱的人是研究生,我頗爲懷疑,因爲從大家的留言來看不是這樣的,因此這個說法可能是信口開河,這是寫論文的大忌。

這短短的一句話暴露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什麼場合要用什麼語言,不能混着來。通常在社交網絡上發佈評論時,語言不需要太考究,大家都知道是隨感而發,對於錯別字和病句也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向對方提出一些請求,句子就要注意了,不能出現錯別字和病句,像上面這句話就是病句。

通常,被請求的人是否迴應請求,什麼時候迴應,就完全看他高興不高興了,對於詞不達意的問題,被請求的人可能就把它扔一邊了。此外,即便是比較正式的書面語、論文、商業信函、法律文件,用的語言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說講話要看人,其實寫東西也要看場景。

其次是關於今天的標題,我原來起的是“寫論文的訣竅”,因爲今天談論的內容其實可以覆蓋到非科技的論文,比如歷史學論文或者政治學的論文,但是後來想想,還是加上一個限定的形容詞比較好,這樣可能會失去一些讀者,但是不至於讓讀了的人失望。

在講怎麼寫論文之前,先說一個現象,爲什麼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一流雜誌和會議發表論文比較難?是研究水平不夠,還是不會寫論文?研究水平不夠當然無法發表,但很多時候中國學者的很多論文本身寫得也大有問題。

其實我自己在  2002  年到  Google  之後寫研究性的論文並不多,偶爾寫也是綜述類的,寫綜述類的論文和寫研究性論文不同,前者大家很少寫,我就不在這裏浪費篇幅講了,後者可能是很多人一輩子要遇到幾次的問題。

我從  2000  年前後開始,斷斷續續地給我所在領域的一些頂級雜誌和主要會議審稿,也擔任過一些重要會議的程序委員會成員和負責人,因此雖然我寫得少了,但是依然知道大家是怎麼寫的,而且這幾年論文的寫法並沒有什麼變化。我想,對什麼樣的稿子容易被錄取,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每年,也有一些國內的學者請我幫助修改他們即將投稿的論文。這麼些年看下來,審下來,一方面我不得不說國內一些學者的論文寫得不符合規範,以至於他們雖然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論文被拒絕了;另一方面,國內一流大學的年輕學者寫論文的水平進步很快。因此,寫論文是很容易進步的。

寫論文首先要搞清楚寫什麼,哪些需要寫,哪些不需要。國內一些學者寫論文的第一個通病是寫了一堆沒有用,甚至有副作用的東西,這主要表現在:

過分強調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上升到非常高的高度,生怕立意不夠高被拒絕。其實不僅是寫論文,申請經費寫報告時也是如此。很多國內學者向國家各種基金委員會申請經費時,喜歡誇大,動不動就講如果國家不支持我的研究,這個社會就會無法運轉了。

在吹完牛皮後,接下來這些學者會自顧自地講自己的方法怎麼好,然後在不提供細節的情況下給出一些難以對比的實驗結果(比如使用自己設計的數據,而不是學術界一致採用的),最後宣佈自己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其實,論文中那些大話,比如某一項研究怎麼能夠改變世界,等等,即便是真的也都是廢話,因爲在學術圈子裏,同行對這項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都比較瞭解,無需費太多口舌,不需要像新聞稿那樣一定要上升到什麼高度。至於發明和發現是否那麼重要,一切看結果就可以知道了。那些大話、廢話,除了佔用寶貴的篇幅,對論文的錄取沒有幫助,甚至只有副作用。

知道該寫什麼之後,然後的問題纔是要了解“那些被錄取的論文通常是怎麼寫的”,這其實和科學方法本身的特點有很大關係。

今天的學術研究,99%  是  N+1  的工作,不管你怎麼吹它的重要性,還是  N+1,也就是說你發現前人的工作可以有改進之處,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本身就足夠有意義。既然是  N+1  的工作,任何人寫論文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提一下  N  的工作,也就是同行們以前做過的工作,當然,也要指出前人哪些工作沒有完成,這既說明你研究的必要性,也是對前人和同行的認可,這部分文字是不能省略的。國內很多人搞科研,不做詳細的文獻研究(literature study),上來就談自己的工作,這種論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在介紹完別人的工作,或者說自己的工作基礎後,才能開始介紹自己的工作。這部分是論文的主要部分,需要注意三個細節。

1. 自己的工作想得到什麼樣的結論,這是論文的靈魂。

2. 爲了得到這些結論,自己的工作是怎麼做的,這個過程要寫清楚,但不要囉嗦。對於人文學科的論文,需要在文獻和其他數據中尋找證據。證據要能支持自己的假設,內在的邏輯要成立。對於自然科學的論文,不僅要有實驗結果,而且實驗的設置要合理,實驗條件要符合規範,不能亂來。

3.論文的結論應該是前提假設和研究工作的自然結果。很多糟糕的論文,從他們的前提和工作中,得不到他們想說的結論。

好的研究論文,不僅要得到自己的結論,還需要比較自己工作和相關工作的優劣。既然做學問是  N+1  的工作,我們爲了證明  N+1  比原來的  N  要好,你首先要重複前面  N  個人的工作,這也是爲什麼在科研上實驗結果必須能夠重複的原因。

一個有經驗的導師,指導博士生做研究時,通常是從重複前人的實驗開始的,然後纔開始自己的改進。將來寫成論文時,實驗結果的第一部分就是重複前人最成功的實驗(一般被稱爲基準,Baseline)。然後,纔是對自己各種實驗結果的介紹,以及和前人的比較。

可比性對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爲了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公平比較的平臺,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很多共享的數據、材料,和工具,供同行們使用。這些是屬於整個學術圈子的財富,它們有些是各個實驗室貢獻出來的,有些是政府基金專門建設的。大家做研究都要用這些共同的東西來驗證、比較,這樣纔是橘子和橘子的比較,而不是拿蘋果和橘子相比。

對於非自然科學的論文,使用的數據一定要是同行也能夠得到的,比如在經濟學上,大家常常採用世界銀行、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統計局的數據。我在寫《浪潮之巔》分析各公司經營狀況時,一般都引用它們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供的數據,而不是《華爾街日報》的二手數據。

在學術界,爲了便於大家進行學術交流,常常要建設一個給學術圈子使用的基準平臺,有些時候這是要花很多錢的。2015 年 Google 爲了讓全世界的大數據醫療研究有一個可以做對比實驗的基準,拿出 1 億美元給了斯坦福和杜克兩所大學的醫學院,用 5 年時間採樣 5000 人(各 2500 人)的全部生理和醫療數據,作爲將來全世界在相關領域中搞研究的共同基礎(這個項目被稱爲 Baseline,基準)。這樣一來,當一個研究小組發表實驗結果時,其它研究單位很容易用相同的數據驗證實驗結果是否可以重複。

如果一個研究人員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那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完成了 N+1,將來就會有 N+2,因此好的論文最後都會從學術的角度,講一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這些工作或許是自己正在進行的,或許是留給同行的。到此,一篇論文才算完整。

從這個寫作過程可以看出,它似乎就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八股文。是的,學術界對規矩是非常看重的,一旦守規矩,寫出來的必然就是八股文。能夠按照上述的條條框框寫出一篇八股文,至少是符合要求了。論文不同於散文,它的結構遠比文字重要,結構不對,文字再優美也沒有用途。

在結構之後,論文還要注意的是用語。寫論文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要採用嚴格的書面語。在美國,寫論文有四個動詞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使用的,它們是“ be ”(是),do(做),have(有)和 make(製作),因爲它們含義的外延太廣泛,不準確。很多中國人寫的英語論文裏面特別愛用這四個詞,讀起來就是中國式英語,不僅枯燥,而且意思表達不準確。

在做到達意準確之後,如果想做得更好一點,才需要考慮文筆優美,那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做不到,對於論文也沒有太大關係。

寫論文還要注意兩個細節。一個是凡是別人的數據和觀點都要給出出處,二是對於任何在做研究和寫論文過程中給予幫助的人,都要鳴謝。到此,一篇完整的論文就完成了。

雖然今天聊的是寫論文,也希望這些內容對你的工作有所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