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時代:論跨鏈技術的必要性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01引言

加密世界的終極願景是去中心,下一代價值互聯網是否可能取得成功?區塊鏈本身是否存在泡沫?

區塊鏈1.0首次提出了點對點的電子支付,只知道地址,越過中間機構,全球任意兩個人之間快速支付成爲可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技術手段讓私有化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Pow的本質是時鐘,Pow的工作量證明錨定了交易順序。非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初步奠定了智能合約的核心思想,滿足什麼條件進行支付。然而,比特幣的腳本引擎是非圖靈完備的。

由此誕生了區塊鏈2.0,以太坊的願景是做世界計算機,以太坊抽象了世界的狀態,每一筆交易改變了當前世界的狀態,通過建立圖靈完備的編程語言,使得任何人都能夠創建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從而實現了圖靈完備和價值知曉,屬於智能合約的時代開始爆發。

而當前區塊鏈實在太慢了,比特幣十分鐘左右挖出一個區塊,一筆交易需要一個小時得到確認,遠遠不能滿足 B2B 小額支付的要求。以太坊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阻塞,加密貓等以太坊上的 Dapp 一次次讓整個以太坊網絡癱瘓。

加密世界存在不可能三角,加密貨幣無法擴展,在交易的吞吐量和驗證者的去中心化上存在矛盾,因此出現了諸多解決方案。從鏈上擴容、鏈下擴容方案,以及 Eos 等所代表的 Dpos 共識通過減少驗證節點提高 tps 犧牲一定程度的冗餘,tps的提高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中心化和賄選問題。

圍繞着"中本聰願景",鏈上擴容誕生了以 Bchabc 和 Bchsv 大區塊的解決方案,大區塊增大了區塊體積,從而提高了網絡的吞吐量,然而大區塊也造成了挖礦的中心化。

十倍區塊體積,增大近乎十倍區塊傳播時間,區塊鏈網絡更容易出現分叉和孤塊,並且中心化問題更加嚴重。另外圍繞着鏈上擴容產生的隔離見證及 Schnorr 簽名算法等通過減小簽名體積較少區塊大小,但不能解決擴展性的根本問題。

絕對的小體積和絕對的大體積都會使網絡崩潰掉。以比特幣爲首的加密貨幣通過支付通道技術技術及哈希時間鎖建立了閃電網絡,閃電網絡通過鏈下交易鏈上結算的方式以及閃電網絡之間的互聯,使得通過閃電網絡任意兩個用戶之間能夠高速交易,使得 tps 值超越 vsa,大規模小額支付成爲可能。

那麼更近一步呢? 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限制在哪裏?

TCP/IP等互聯網協議誕生使得大規模信息交換成爲可能,信息的自由流轉帶來了互聯網網的蓬勃發展,從而帶來了信息化的革命。

從互聯網到區塊鏈,作爲Web3.0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將爆發巨大的生命力,從而引領從信息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的範式轉化。

而我們看到當下目前區塊鏈間呈現出來的是孤島效應,價值無法自由快速流通,生態無法對接,體系無法增長。這種孤島的現狀不利於區塊鏈行業的整體發展。

想要形成一個真正的價值互聯網,就必須解決鏈與鏈之間價值流通的障礙,這就需要打破鏈間孤島的跨鏈技術。

.02從互聯網到跨鏈的意義

爲了理解區塊鏈未來的發展以及跨鏈技術將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回顧下互聯網的發展史。從1996年到如今,互聯網經歷了兩個完整的階段性變遷,分別是從Web1.0到Web.2.0,Web2.0至Web3.0。

2.1 從 web1.0 到 web2.0: 互聯網演進史

互聯網從誕生之初,就是爲了連接你我,從而在交互中產生巨大的價值。

Web 1.0 時代

社交網絡和在線視頻流出現之前,互聯網就已經存在了。Web1.0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谷歌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的互聯網是由AltaVista和網景公司主導的。網頁是“只讀的”,用戶只能搜索信息,瀏覽信息。

Web 2.0 時代

在Web 1.0之後,互聯網的第二次迭代被稱作Web 2.0,也就是“可讀寫”網絡。到了2.0時代,用戶不僅僅侷限於瀏覽,他們還可以自己創建內容並上傳到網頁上。

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問答式的、交互式的門戶,諸如博客,WIKI百科,最明顯的變化是信息變得不再是從官方到個人了,而是拓展出來交互式的內容產生,信息從個人到平臺再到個人,需求的滿足也變得不再困難。

Web 2.0的主要目標是使互聯網更加民主,並使其儘可能地方便用戶訪問。Web 2.0使得社交互動和在線經濟大放異彩。當然,Web2.0也開始信息過載。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從最近的7.38億增加到32億,龐大的用戶量和指數級增長的數據引發了挑戰和危機。

2.2 爲什麼需要web3.0

傳統的網絡價值基於用戶交互,比如電話、社交網絡。這裏引入一個衡量網絡價值的公式,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網絡價值與網絡節點(用戶)的平方成正比。這種關係基於所謂的「網絡效應」,即網絡參與的用戶越多,網絡價值越大。

Chris Dixon說,依賴網絡效應的技術平臺其增長遵循“S型曲線”。在產品發佈的最初幾天,平臺增長取決於用戶的數量。隨着公司的成長和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這個平臺當中,增長曲線開始變的平緩。在公司發展的後期,它只專注於創造更多的利潤,追求從網絡用戶那裏獲得最大的利益。

當公司達到S曲線頂端時,他們與網絡參與者的關係從正和變成了零和。平臺繼續增長的最簡單方法是從用戶那裏獲得數據,並且還要與競爭對手競爭用戶和利潤。平臺跟開發者、內容創造者和商戶之間,也從合作逐步走向競爭。

壟斷帶來了對用戶的損害,以及中心化平臺的作惡,比如百度獲取用戶的信息,百度廣泛聯繫各家公司,讓大家把信息提交給他,方便用戶搜索。現在如果不交錢,公司的官網在百度上就搜不到。百度爲了賺錢,把病患導流給莆田系醫院,以及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數不勝數的詐騙,對用戶的財產及生命安全構成了巨大的損害。

而去中心化區塊鏈可以改變互聯網平臺壟斷的局面。因爲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靠公開透明的共識維持的經濟體。網絡的參與者貢獻越大,相應的權利也就越大,但是沒有個體能控制全局。

關於這點,Gavin Wood曾經發表一篇著名演講,對web3.0 做了以下展望。

Web 3.0將創造一個新的全球數字經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與谷歌和Facebook一起破壞平臺壟斷,併產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創新。廉價政府對我們的隱私和自由的攻擊,如廣泛的數據拖網,審查和宣傳,將變得更加困難。

Web3.0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塑互聯網。

Web 3.0 將採用"蜂窩"結構,實現p2p經濟

由以上分析我們看到,當前互聯網是過度集中化的,因此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尋租、權力爛用、輿論影響。亞馬遜和微軟控制着超過 60% 的網絡存儲容量,這兩家公司還控制着大多數身份登陸信息。

這些壟斷寡頭利用了互聯網技術紅利,並且不斷爲自己的企業積累財富。

Web3.0 的P2P架構引領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因爲生產資料得到了簡化,人們自己通過自由職業(音樂、視頻、新聞行業都能滿足自由職業需求)來提供服務、或是通過 3D 打印自己生產商品。

實際上,如今人們生產額外產品的邊際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低、對於創意經濟生產者來說,他們的大部分勞動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藝術家和記者甚至可能成爲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要素。

比如在知乎,貼吧等內容平臺上的寫作,在當前互聯網模式下,個人的勞動是沒辦法直接轉化爲經濟激勵,甚至誕生了內容的版權屬於平臺方等霸王條款。去中心化內容寫作等 Web3技術應用的流行,將使得個人勞動成果直接轉化爲經濟價值。

Web3.0 帶來更民主的互聯網治理

Web3 把治理權力交給了用戶,而不是那些中心化的寡頭。由於強大的加密功能,用戶再也不需要“中介”了。而隨着 Web3 有效防止數字資產雙重花費風險之後,我們可以放心地與陌生人交換價值,簽訂合約、投票、交換價值等交易的信任程度也會得到大幅提升。當全世界都使用一個數字系統的時候,信任也會不斷增加。

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允許人們對身份信息進行自我管理

當前如谷歌、facebook等壟斷寡頭控制着互聯網上的用戶身份信息,互聯網寡頭可以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控制數據,關鍵是還經常出現數據泄露事件,而Web3.0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允許人們對身份信息的自我管理,決定哪些可以授權,從而解決無處不在的隱私泄露等信息。

智能合約和加密貨幣帶來了快速、無縫的交易體驗

前互聯網缺乏貨幣結構。在數字領域裏,如今的互聯網在處理傳統“法定貨幣”資金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摩擦。把真實世界裏的貨幣“搬到”數字領域裏的成本依然非常高。

比如,信用卡交易手續費比例高達 5%,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跨境交易成本也不低(平均費率爲 7%),而國際匯款的時間成本和費用甚至更高。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銀行間轉賬就一直依賴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電子結算系統SWIFT,而且至今都沒有過變化。

Web3 基礎設施上的支付代幣可以幫助新用戶擺脫當前的銀行閉環束縛,並且鼓勵開發創新的區塊鏈服務,比如利用基於區塊鏈和加密模式的信貸產品提供貸款。支付代幣會大幅降低交易費用,甚至消除透支問題,因爲區塊鏈上不可能提供超額資金。

2.3 跨鏈技術未來的地位

Web3.0就是跨鏈技術成熟之後的區塊鏈世界,依託於跨鏈技術,多鏈之間無阻隔進行融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真正的價值交換與萬物互聯,重塑當前互聯網的形態,解決互聯網2.0時代的一系列問題。

.03詳解跨鏈

跨鏈最基本的意義就是要實現價值的流通,解決不同鏈之間的價值孤島問題。跨鏈技術如能落地,不僅能實現不同鏈之間資產的自由流通,更重要的是能夠釋放不同鏈的潛力,讓更多的用戶參與,使更多的鏈可以連通,最終形成一個真正的大生態,一個真正的價值互聯網。

在公鏈領域,不同的項目在安全、隱私性、高效性、靈活性、複雜度、易用性、甚至政治價值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折衷權衡。在私有鏈和聯盟鏈領域,在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鏈,甚至同一行業內也會有多條鏈。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裏,自然會出現一個問題:這些鏈相互之間如何互操作?

對於互聯網的中心化應用,平臺之間的連接本質是信息的流通,中心化應用通過彼此開放API,實現了互聯網應用之間的"跨鏈" 。

與互聯網的信息流通不同,跨鏈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它要把價值從一個鏈轉移到另外一個鏈。跨鏈通過連接相對獨立的區塊鏈系統,實現資產、數據等的價值互操作。

3.1 跨鏈目前的研究

跨鏈當前的落地場景:跨鏈資產轉移

以太坊誕生之前,區塊鏈很少談及"合約",當時只談幣。

資產兌換:A想用X鏈的幣(Token)兌換Y鏈的幣(Token),B想用Y鏈的幣兌換X 鏈的幣,經系統撮合,兩者互相兌換成功。

資產轉移:A想把X鏈的資產(幣Token)轉移到其他區塊鏈上,在x鏈上鎖定,在新的鏈上重新鑄造等量等值的幣。

資產跨產交換是指將一條鏈上的資產兌換成等值的另一條鏈上的資產,每條鏈上的資產總量保持不變。跨鏈資產互。這就是幣的跨鏈。本質上幣的跨鏈並沒有真實的幣從一條鏈跑到另外一條鏈,只是幣在各自鏈上相互糾纏一樣鎖定和解鎖的狀態。

基於資產的跨鏈做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依賴幣可以跨鏈,支持用戶掛單,通過跨鏈合約來提供撮合,撮合成交後使用幣的跨鏈來完成幣的轉移,可以做到完成不依賴於特定的服務器的。

智能合約的跨鏈調用

智能合約本質上就是代碼,這些代碼可以依據區塊鏈上的特定數據來觸發執行。

智能合約我們可以簡化理解成爲一個函數,輸入特定的參數,代碼就會自動觸發執行,就能得出特定的結果,並且給出穩定的輸出結果。智能合約不能自己主動觸發,需要外部源的觸發。

比如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代碼是在以太坊區塊鏈上,要激活合約也需要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發送交易。假如在一條鏈上發佈一個智能合約,然後依據另外一條鏈上的特定信息,來觸發這個智能合約執行特定的操作,這就是智能合約(調用)的跨鏈。

跨鏈技術的未來展望

由於跨鏈技術的複雜度,當前鏈接資產轉移,鏈的互聯互通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沒有達到完全成熟,仍然處於探索階段。目前的區塊鏈世界就好比60年代的單機時代,鏈與鏈之間高度異構化,彼此難以互通,所有的數據和服務都侷限於孤島式的區塊鏈中。

若是未來,所有的區塊鏈系統能通過某一標準化跨鏈協議鏈接起來,那衆多的區塊鏈系統就能協同工作,爲更多的用戶、更多的服務提供支撐。跨鏈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或將引爆區塊鏈網絡的繁榮。

不同的是:互聯網是信息自由流通的網絡,而區塊鏈跨鏈網絡則是價值自由流通的網絡。獨立的區塊鏈網絡終究要走向互聯互通的未來,也就是web3.0時代。

如何將已有的的和未來將要開發區塊鏈網絡都聯繫起來成爲統一的整體,即萬物互聯是未來跨鏈網絡最重要的問題。

3.2 跨鏈技術面臨的難點

各個公鏈之間的底層技術實現差異給跨鏈技術帶來了不小的障礙,跨鏈需要解決幾個難點問題:

保證跨鏈信息真實可靠

原鏈上的交易信息對於另外一條鏈來說是一個外部信息,如何保證這個外部信息進入另一條鏈是正確的,是整個跨鏈機制的重要環節。例如,pow機制的區塊鏈上沒有最終性,因爲pow機制整個網絡始終存在分叉,只是隨着確認快的增加,概率逐漸變小。

由於區塊鏈可能分叉,交易的多個部分被打包進區塊,鏈可以進行重組,塊也可以變種孤塊,這種情況下可能導致跨鏈交易的部分成功,部分失敗,也就是說不真實的交易進入了鏈。

跨鏈交易的原子性

區塊鏈的可以看做事分佈式共識維護的狀態機,狀態機通過交易執行完成狀態轉移。跨鏈的互操作應該引發雙發的狀態轉移,也就是兩個互操作的鏈都執行了交易,而交易執行之後的狀態具有一致性。一個跨鏈交易要引起兩條鏈乃至更多鏈的狀態改變,而這些改變要麼成功要麼不成功,這就是原子性。

比如跨鏈交易的雙重支付問題,當交易處理的某個環節停止了,整個交易能夠撤銷,而不會存在某個部分失敗,部分成功。部分失敗的情況,就是無法保證原子性而造成了雙重支付問題。

在跨鏈技術中如何保證原子性的難點在於跨鏈雙方是兩條獨立的鏈,可能具有不同的共識機制、數據結構、交易處理等邏輯,造成了交易沒有被最終執行。

3.3 跨鏈技術的發展

從技術的角度講,鏈間互操作有三大類策略:

中心化或者多籤的公證人機制:一方或者多方同意在鏈B上採取某行動,如果在鏈A上發生了某事件。見證人機制是最簡單的實現跨鏈操作的方法。

在見證人機制中,一個可信的實體,或者多個實體所組成的團隊,被用來向原鏈X聲明鏈Y發生了某個事件,或者聲明關於鏈Y上的某個斷言爲真。這些實體可以是活動的,不斷監聽鏈Y上的事件,當發生某事件之後,自動的做出相應;也可以是響應式的,只有收到請求的時候,纔會對某些消息進行簽名。

側鏈/中繼:一條鏈的內部系統可以驗證和讀取其它鏈上的事件或狀態,也就是輕節點跨鏈方案。

中繼是實現互操作性的更加直接的方法,它不再依賴可信的中間人來提供關於其他鏈的信息,而是讓鏈本身接管了這一任務。

大體的方法是這樣:假定鏈B上的智能合約希望瞭解鏈A上是否發生了特定的事件,或者在鏈A的某個狀態上,某個對象擁有某個特定的值;假定鏈A被設計得像Bitcoin或者以太坊那樣有“區塊”和“區塊頭”的概念,而且在區塊頭是一個區塊(以及當前狀態)的壓縮的表示(此壓縮的表示基於密碼學的一些構造,例如Merkle樹)。

這時,我們就能在鏈B上創建一個智能合約,它以鏈A的區塊頭爲輸入,使用鏈A上的共識算法所確定的標準驗證流程來驗證這個區塊頭。

這就是輕節點跨鏈方案,一個鏈B上的智能合約希望驗證鏈A上的某個特定的交易、事件或狀態,它會以一種非常類似請客戶端驗證的方式,通過Merkle Proof的方式來驗證。

由於區塊鏈是自包合的環境,並沒有自然的訪問接口可以感知外部世界,鏈A上的數據實質上是被某個用戶提交到鏈B上的,但是由於這些數據時密碼學上可以驗證的,因此無需相信這個提交數據的用戶。

哈希鎖:在鏈A和鏈B各自設置一個操作,這兩個操作有相同的觸發條件,通常這個條件是揭示某個哈希值的原像(即由怎樣的原始數據可以哈希得到此哈希值)

在跨鏈原子交換的場景下,哈希鎖的機制可以簡單地描述如下:

  1. A生成一個祕密的隨機數s,然後計算其哈希值hash(s)=h,之後A把h送給B。

  2. A和B都將自己的資產鎖定在一個智能合約中,A先進行鎖定,B看到A的鎖定操作成功之後,再進行鎖定。智能合約的邏輯是:在A一側,如果在2X秒之內,祕密的隨機數s被提供了出來,那麼資產就轉移給B,超時則資產傳回給A;在B一側,如果在X秒之內s被提供了出來,那麼這筆資產就轉移給A,超時則資產傳回給B。

  3. A爲了獲得B的合約中鎖定的資產,會在X秒之內揭示s;同時,這也保證了B可以在鏈上觀察到s,從而獲得A的合約中鎖定的資產。

3.4 ChainX 對跨鏈的實現

BTC 建立了最大範圍共識,卻交易效率低下;ZEC 建立了隱私功能,卻沒有智能合約能力;ETH建立了智能合約,卻無法遷移至 PoS 系統;ChainX 通過去中心化的的方式將鏈間資產進行統一轉化,任何鏈只要建立與 ChainX 的連接,就可以與所有鏈進行資產互通。

ChainX 採用輕節點的模式進行跨鏈,其中用戶通過把資產在原鏈上鎖定,之後在目標鏈上發行映射資產,同時可以在目標鏈上申請提現,最後在原鏈上解鎖的過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資產在原鏈上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由輕節點協議去中心化託管,或由單獨的個人或多人中心化託管。資產跨鏈映射一般分爲見證人、哈希鎖定和輕節點中繼模式。

見證人系統需半中心化信任這些擔保機構;哈希鎖定直接轉移資產所有權,無法進行跨鏈映射,交易可能中斷。而如果原鏈集成不了目標鏈的輕節點,那原鏈資產只能由個人或多籤託管,如果可以,則由目標鏈在原鏈上的輕節點協議託管。

對於擁有高效輕節點的鏈,ChainX 將採用輕節點協議完成往 ChainX 鏈的資產映射,但現有主流鏈一般無法集成 ChainX 鏈的輕節點,所以只能採用多籤地址或多籤合約聯合託管用戶的原鏈資產。

每屆信託節點的選舉週期爲 10 天,將從共識節點中根據總得票數選舉產生前 15 人的信託節點,自動生成冷熱兩個多籤地址或合約,每次換屆後,老地址的資金會轉入新地址用戶可以實時查看系統的跨鏈資產發行和儲備量,沒有任何信託節點可以單方挪用。

依託於跨鏈技術的實現,ChainX將建立史上最大的BTC二層網絡,從而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跨鏈資產樞紐。

.04預言機

跨鏈必然涉及鏈內和鏈外世界的數據交互,在這個交互過程中,如何驗證鏈外數據至關重要。

4.1 預言機的基礎原理

預言機(Oracle)的基礎原理非常簡單,Oracle的原理是這樣,我們知道智能合約是跑在鏈上的,智能合約的本質是程序。舉個簡單例子,對於個競猜的Dapp,我們賭明天的天氣,假如明天12點天氣晴, A方贏,假如明天12點下雨, B方贏。

在這個場景下,合約怎麼知道12點是否下雨。對於普通的程序而言,只需要調用外部數據,比如到12點的時候調用氣象局的API.而對於智能合約而言,是沒辦法主動調用api,因此需要預言機去觸發。

4.2 爲何預言機是必要的

區塊鏈是一個確定性的、封閉的系統環境,目前區塊鏈只能獲取到鏈內的數據,而不能獲取到鏈外真實世界的數據,區塊鏈與現實世界是割裂的。

當前智能合約走向真正的商業應用仍存在相當的距離。

  1. 原有的智能合約主要依靠區塊鏈的原生資產(如以太坊)作爲一般等價物,數字資產波動巨大,缺乏穩定性,法律定位不清。

  2. 公有鏈本身缺乏身份認證系統,區塊鏈本身的設計有着“只認私鑰不認人”的特性,而現實世界的主體需要明確的身份,區塊鏈系統的使用者難以與現實世界直接勾連。從法律角度看,“私鑰”與持有者的“弱關聯”極大的限制了智能合約的商用.

  3. 公有鏈智能合約離走向真正的商業生態存在一個難以跨越的邏輯難題即“預言機”問題。

從現實的數據上看,當前在以太坊上,絕大部分的智能合約都無法掛接現實世界,無法起到推進實際產業的“去信任化”,降低信用成本,智能合約在實際的產業生態中遭遇困境。

以上可得,所謂預言機,本質上與外界聯通的通道,也就是鏈下數據的上鍊問題。預言機的功能是將外界信息寫入到區塊鏈內,完成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的數據互通。當智能合約的觸發條件是外部信息(鏈外),就必須需要預言機來將現實世界的數據輸入到區塊鏈上,因此預言機是必要的。

如果沒有預言機,區塊鏈的發展就侷限在只能使用鏈上的那一點點資產數據的範圍內,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對它的期待。假如用互聯網與區塊鏈進行類比。互聯網的數據來源也機會只有網外(對應鏈外),它同樣有數據的"上網",對應鏈內,爲何互聯網沒有預言機問題?

原因在於,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從網外讀取數據,而區塊鏈的應用基於共識需求,必須通過預言機來讀入一個一致的鏈外的數據。

4.3 預言機使用場景

預言機作爲區塊鏈與現實世界進行數據交互的橋樑,應用場景非常多,可以說一切需要與鏈下進行數據交互的 Dapp 都需要預言機。

由於智能合約及區塊鏈“一經部署,難以更改”的特性,智能合約的調用條件在部署時配置,而後續觸發智能合約執行則需要其他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和信息是來自於區塊鏈內部(如某人的轉賬交易、衆籌的封頂額度)則不需要“預言機”參與,而如果智能合約的觸發條件來自於外部世界,如某地的氣溫、商品貨物的流轉情況等等,則一定會涉及到外部信息上鍊。

預言機的應用場景比如金融衍生品交易平臺、借貸平臺、快遞追蹤/IoT、穩定幣、博彩遊戲、保險、預測市場等,目前最主要的場景就是 DeFi。

以下列舉幾個典型的預言機使用場景:

穩定幣及加密貨幣衍生品

穩定幣和加密衍生品需要頻繁獲取鏈外實時價格數據,類似 DAI 這樣的穩定幣系統,需要獲取 ETH 的實時價格,來判斷所抵押的加密貨幣是否達到了平倉價格進而觸發平倉。假設有 1000 個節點,那就需要向交易所(比如幣安)或 CoinMarketCap 的 ETH / USDT 交易對進行 1000 次的 API 數據請求,但是,由於 ETH 的價格是實時變動的,加上網絡延遲、計算速度等原因,每個節點獲取到的價格可能都不相同,這部分數據被輸入到智能合約後,節點間無法達成共識,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去中心化保險自動賠付

通過預言機進行及時可靠的被投保鏈外事件的獲取,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保險可以實現諸如航班延誤險等險種的自動賠付。

去中心化Dapp

鏈上去中心化博彩等遊戲等往往需要安全可靠的隨機注入,預言機介意通過提供可靠,無法預測,可驗證的隨機數。

區塊鏈計算市場

機器學習訓練模型、3D渲染等商業計算需要完成多種複雜的計算任務,鏈下計算市場提供可驗證的、無限的鏈外計算能力。

4.4 預言機的分類及是否有必要接入

預言機的核心在於解決信任問題,因此,預言機的分類而言,在於信任生產機制的不同。根據信任的不同來源,可以把如今的預言機分爲以下三類:

  1. 由可信的中心化機構提供數據,比如Oraclize, 它是中心化的。

  2. 由分佈式的節點提供數據,比如chainlink,它是去中心的。

  3. 由可信的聯盟鏈提供數據,比如Maker, 它是半去中心的。

假如跨鏈項目需要鏈外的數據,則需要預言機,比如預測,博彩,defi等應用,假如跨鏈項目是鏈間資產、消息的傳遞,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數據來源由鏈本身提供,則不需要預言機。

預言機本身是一個非常大且複雜的應用,並且要確保數據可信,跨鏈項目可以在可以選擇自行開發或者接入已有的預言機系統,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

從功能上看,預言機解決的是信任問題,但從本質上看,預言機解決的是信任問題。用預言機上鍊數據並不難,簡單的讀寫操作把一個鏈下的數據餵給鏈上的合約;但生產信任卻很難,如何使得自己提供的數據能夠滿足用戶對信任的需求。

從信息互聯到價值互聯,區塊鏈技術將爆發出巨大的生命力,跨鏈技術使得鏈於鏈之間價值的自由流轉,預言機使得現實世界於區塊鏈世界的連接於統一,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於觸發,將夠帶來商業模式的巨大變革,引領未來互聯網網從2.0時代到3.0的變革。

最後,和大家說個好消息。一塊鏈習與Polkadot 社區大使陳錫亮老師,傾力合作的《Substrate快速入門與實戰開發》即將於下週日(12月15日)開課啦!

上線至今,已開班3期,有100+人學習過本課程,掌握了Substrate 底層代碼的實現。

報名添加 VX:connie136789

課程導師

陳錫亮老師,Laminar CTO,Polkadot 社區大使,Substrate & Polkadot 代碼貢獻者。

擁有豐富的Substrate使用經驗,同時也是Substrate、Polkadot的代碼貢獻者以及Polkadot的社區大使,曾負責參與其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非常理解開發者即將要面對的問題及需求。

在這門課程裏,他將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爲你講解Substrate開發核心開發知識和典型應用,繼而幫你從源頭理解如何創建自定義Substrate鏈並利用Substrate實戰開發出一個可產品化的區塊鏈項目。

你能獲得什麼?

《substrate快速入門與開發實戰》視頻課將基於最新的技術,一切從實踐出發。

我們首先會從 Substrate、Polkadot 生態圈講起,讓你瞭解及 Substrate 底層代碼實現,學會如何利用 Substrate 開發一個可產品化的區塊鏈項目。

之後會帶你瞭解並且掌握 Polkadot.js SDK 使用與前端項目開發的能力,掌握如何設計與完善區塊鏈項目的相關技巧,可以讓你對整個 Substrate 開發的生態有全面的瞭解。

最後,你還可以通過這門課程結識全球第一批對 Substrate 技術充滿熱情的工程師。

學完這門課程之後,你將能夠系統性的串聯起瑣碎的知識點,對面向 Substrate 的開發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快速的上手實現完整的可產品化的區塊鏈項目。同時會幫你梳理產品中的主要模塊,迅速理解在工作中實際項目的代碼結構,快速構建產品體系。

除此之外,更爲重要的是:在每一章節的課程學習之後,我們都有給到你相應的練習,幫你內化知識。如下:

學以致用,纔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對於編程來說,更是如此。

課程福利

1、課程價格1699元,加入第三期課程學習,並且按時完成所有作業,即可獲得一半學費返還!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參加結業 Hackathon,將有機會獲得Web3基金會提供的KSM!(第二期學員 50% 同學獲得價值 15~30 美金不等的KSM) 。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訂閱後生成海報分享給朋友,每成功邀請一位好友,可獲得 ¥169.9 返現,多邀多得,上不封頂。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191205104419119.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1lpa3VhaWxpYW54aQ==,size_16,color_FFFFFF,t_70)

這麼一算,是不是相當超值呢

課程適合誰?

本門課程重在強實操,因此需要具備以下技能:

系統學習過一門編程語言 「必備」
以推薦度排名:Rust, C++, Swift, C, Javascript, Go, Scala, OCaml, Java

對Unix命令行基本瞭解 「必備」
基本的Web開發知識 (瞭解)
基本區塊鏈知識(瞭解)

學習形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一個真正有效果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迴歸到本質上來講,就是:輸入+輸出+反饋。

再展開來說,它大概是這樣的——你通過某些渠道(如書、課程等)學習一些知識,接着利用所學的知識產出了一些作品,然後拿着這些作品去找一個靠譜的老師給你反饋,好的地方就繼續保持,差的地方就繼續學習加以改進。

這樣才能確保你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大化。

而這,恰恰也是我們課程的核心設計理念。具體來看——

我們會以50人的小班形式進行管理:體系化在線錄播視頻教學,全程2名班長5名助教帶班強化訓練,8次作業+1次項目操盤,在你完成作業之後,每週我們的資深助教、老師會給予你點評反饋,並給到你迭代建議,確保你能真正的掌握 Substrate 的基礎技能。此外還有問題也可以隨時來問助教、老師哦!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第三期部分助教」

學習週期

12月15日-1月19日,正常學習週期在5周左右,12個月課程有效期內可無限重複觀看。

最後我想說:

給自己未來一個可能,可以先報名試試,如果你不滿意,也請放心,開課3天內,無條件退款!如你所見,在誠意上,我們已經做到極致了,剩下的,就看你了,我們等你。

報名添加 VX:connie13678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