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的藝術

開會的藝術

從一次績效會議說起

一直以來,參加了很多會議,並沒有發現開會解決了多少問題,而是造成了心理上對開會的抗拒。

以績效溝通會議爲例,會議通知只公佈了開會的時間和與會人員,並沒有通知會議主題,所以大家對會議內容一頭霧水,這樣的結果是大家好像去聽會,而不是參會,不需要知道主題去參加進去,而是提供時候和耳朵去被告知。另外是會議沒有中心議題,是宣佈考覈制度?還是制定考覈制度?還是宣佈考覈標準或者制定考覈標準?開局是評分標準,參與者提出加分扣分項,而後發展成績效考覈制度,爭論用什麼手段考覈,結果與預期差之千里,明顯的虎頭蛇尾。

問題總比辦法多

開會的初衷是解決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大家集思廣益的想出對策,但是這個會議並不缺乏發現問題的眼睛,只缺乏解決問題的頭腦。效率低下的爭論,往往都把時間浪費在了發現問題上。其實這個會議的論點再簡單不過,就是績效打分。制定計劃,遵守執行。

別的會議也是在跑火車,比如週會和需求評審,會議開到後半部分,大家難免有些疲憊。總有思維跳脫的員工,從A問題跳到了B問題,又一下子從B問題跳到了C問題。還有在會上談論技術實施細節,面對別的技術行業的人猶如對牛彈琴。還有人喜歡重複發言說些毫無中心思想的廢話。導致會議毫無章法和次序、沒有激情、沒有效率。

會議的成本

一個較爲通用的公式:會議工時成本=2×S×Q×T

其中,S=3×與會人員平均小時工資;Q=與會人員數量;T=會議時長。

比如:10人蔘與,參與者平均小時工資爲100元,開會2小時。那麼這個會議的工時成本就是:2×3×100元×10人×2小時=12000元。

大部分人會議發起人沒有想過自己開一個會可能需要這麼高的成本,當然也有領導考慮到了,所以總是喜歡發起 “添頭會議”。

有些老闆特別喜歡在快要下班的時候,通知大家開會,這種心理就像老一輩的人買菜,買完菜還要菜販子送他幾根大蔥,大蔥在這裏的學名叫做“添頭”。

據我發現,“添頭老闆” 通常更喜歡加班,這種作風更適合計時流水線,因爲在互聯網,效率最重要,而加班是降低效率最有效的制度。

參考

  • 蘋果:拒絕無關者

    喬布斯會果斷將無關人員趕出會議室,及時打斷華而不實只重形式的彙報陳述。他不能容忍僵硬的工作流程扼殺創意,而用“簡潔”讓事情一目瞭然,讓參與者明確使命。

  • 谷歌:僅限8人

    施密特及其團隊形成了一整套開會指南,可以將“浪費時間的事情”變成提高效率和士氣的機會:

    每個會議都需要一名決策者。

    會議需要清晰的目的和結構。

    用於分享信息或交流思想的會議仍然需要會議主持人。

    在必要的時候纔開會。

    會議人數不要超過八個。

    會議只邀請必要的人蔘加。

    嚴格遵守時間限制。

    開會時要一心一意。

  • 小米:基本不開會

    在極客公園大會上,雷軍曾說:“我們希望小米是一家小公司……我們辦了一個不洗腦、不開會、沒有KPI、不需要打卡的公司。我們一年365天只開了昨天上午三個小時的會……對,我最煩開會了”。

有效的會議

  1. 是否必須開會

    開會前想清楚有沒有必要開會。如果有其他方式,比如當面溝通、網絡溝通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去召開那些可有可無的會議,或者頻繁的會議,採取站會的形式,速戰速決。

  2. 充分準備

    會議的主題是什麼?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問題需要討論解決?哪些人蔘加會議?需要統計些什麼?不論是做出一個決議、解決一個問題,還是同步一個信息,先確定會議類型,再加上具體的會議內容,就是會議的目的。所有動作,務必都圍繞這個目的展開。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一定要先確定好並且提前通知相關人員。

  3. 限制時間

    時間越長,說明遇到的問題越大,處理問題的效率越低,除非國企靠開會拖時間的企業,開會一定要嚴控時間,會議室的預定單位是30分鐘,連續2個單位的預定要慎重。

    會議要有主持人把控時間,會議談論的是概況,把握的是方向,就像編程一樣,會議討論的是抽象架構,不講實現細節。如果與會議主題無關或部分人的同步信息,及時打斷,確保什麼時間會議進行到什麼議程。

  4. 記錄和追蹤

  5. 要有決策

    會議必須有明確的決策者,就是可以拍板最終做決定的人。一個、多個人決策或民主投票,以便產生會議的結果。

    我最近參與的一些會議中,經常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參與會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互相之間很難說服。討論了半天,最後沒辦法拍板做決定。浪費時間也沒有結果。

績效

管理是門大學問,比搞技術更難。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對於經驗欠缺得領域,有2個有效得辦法解決,第一去調研,第二是參考別人調研後發表的paper或者用戶基數大的產品。而對於沒有參加過有效績效培訓和管理培訓的人來說,參考同樣意義重大,比用屁股決定腦袋靠譜的多,後者有種初中畢業去富士康幹3年當時流水線線長而設定的上班說一次話罰款五元的既視感。

而績效本來就是HRBP的事情,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纔會事半功倍,而在沒有企業文化的前提下讓技術去搞,用0就是01就是1的技術思想,難免貽笑大方。

只要是人,就帶有主觀因素。即使競技比賽,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公平工作,本身就是僞命題。圍繞僞命題指定方案註定是沒有結果的。我們能做的是儘量保障相對的公平公正。

績效的目的

首先要明白爲什麼做績效考覈,才能知道從哪裏下手。

第一,對員工好,告訴他有什麼問題改進。

第二,對公司好,爭取還是完成全年業績或者超額完成全年業績。

阿里的打分制參考

阿里巴巴採用的是5分制打分方式,大概只有10%的員工能在績效考覈中拿到4分,也就是超預期,而達不到預期,也就是得分低於3.5分的員工比例常常高於15%,得分在3.5分以下的員工或管理層不能得到晉升。事實上,3.5分通常也不是可以輕鬆拿到的分數。如果說你可以花7、8分努力能完成的目標,是絕對不會給你定3.5分的,你至少付出9分10分的努力完成的目標,纔給你3.5分。

業務還是態度

阿里價值觀考覈和業務佔有同樣的比重,具體的緣由故事大家可以去百度,其實業務和態度並不衝突,考覈的結果還是高質高量的產出。

今天最好的表現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此時此刻 非我莫屬

就比如這兩條,案例體現是什麼?無非是靠業務說話,自己的產出更多,或者別人下班遇到問題,自己留下來解決,態度更能決定產出,而不是和產出毫無關係的另一個維度指標。

在以往的經歷中,領導績效會談,總是融洽的結果。告知哪裏做的好,繼續保持,哪裏欠缺,着重培養。因爲大家領導和員工都弄懂了績效,說白了弄明白了拿產出換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