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直播課——每個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年6月7日晚8點,梁寧要在得到App開一堂直播課,帶着你,用這一整套方法論,檢驗一遍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和你所熟悉的那些產品和公司。

百度爲什麼會掉隊?

騰訊爲什麼緊張抖音?

拼多多火成這樣合理嗎?

更重要的是,你,帶着產品思維的一整套武器,能夠怎樣看懂這一切,又能從中間學到、沉澱下哪些認知和邏輯?

這是梁寧老師想要告訴你的事。她簡單列了一個提綱,都是你在課程裏見過的關鍵詞。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聽聽這個過去4個月裏,在知識服務領域最受歡迎的產品老師,怎麼說。

直播主講人:

梁寧,產品哲學家。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曾任聯想、騰訊擔任高管,與BAT、小米、美團等企業保持着長期深度的交流。

直播內容:

第一戰:產品引爆點

產品關鍵詞:爽點、同理心和圈層壁

第二戰: 產品雙刃劍

產品關鍵詞:確定性、不確定性與依賴

第三戰:產品攻防戰

產品關鍵詞:三級火箭、用戶動力、高頻與低頻

以下是梁寧老師的直播原文:

        我的主題是移動、高頻和匱乏人羣。在一開始,我想應該有一些朋友是比較喜歡我,對吧?所以就會看到我大概今年4、5月份的時候寫了一篇爆文,就是一段有關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這篇文章在我自己的公號是350萬的閱讀。在36氪一家媒體上是1000萬的閱讀。

        有人給我反饋說我這篇文章大概是幾千萬的閱讀,有可能是IT類被閱讀最多的一篇文章。但是他給我反饋的統計途徑很有趣,他告訴我說,你看你的幾千萬閱讀,比如說在微信場景可能是一千多萬,在頭條場景一千多萬,在瀏覽器場景四千多萬,加在一起大概是這樣一個情況。

        我當時聽完分類以後,當時第一反應是百度不妙,爲什麼呢?因爲在這之前,所有的流量都是百度的,在PC時代,百度是收割互聯網所有流量的大殺器。但是今天流量場景已經變成了微信場景、頭條場景和瀏覽器場景,而百度它其實只能是在瀏覽器這個場景中的一部分應用。

        也就是說曾經咱們在PC時代,基本上我每天都要用電腦,每天要打開百度五次,搜幾次,每次大概搜三個PV。

        所以在PC時代,你會發現說百度是一個絕對的廣譜而且高頻的使用。因爲本身我以爲今天會來聽我直播的人百分之百都是我的《產品思維30講》的用戶,可能會有一些朋友沒有聽,我會提到一些概念詞,大家去查一下就好了,就是三級火箭的概念。

        因爲我們會發現,互聯網的這些企業經常會是使用級火箭的方式來打造整體企業運作模型。比如說第一級是建立自己的勢能,接着推到第二級是構築商業場景,最後第三級是實現自我盈利的目的

        所以在PC時代,百度是一個絕對的高頻而且廣譜的應用,所以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等,其實它的產品邏輯都是基於關鍵詞的流量分發。

        但是接着爲什麼後來頭條能夠那麼強勢地挑戰百度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移動場景,百度沒有根據移動場景的變化,而提升它的頻率。所以其實這是我今天要談的一個主要詞,就是高頻、高頻、高頻。重要的話說三遍。

        所有聽過我《產品思維30講》的用戶,大家應該還都記得,我專門講過一堂,曾經幾個搜索在競爭的時候,百度是怎麼贏的。

        其實你在接觸一個產品的時候,最表層的首先是一個感知層。所以作爲一個搜索,感知層一打開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不管是谷歌、雅虎、百度,感知層都是一個框,然後有一個搜索按鍵,你輸入要搜什麼東西,點一下搜索。

        這時候出來的東西就是第二層,角色框架層。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和人的交互也好、你的頁面調用也好,其實你能夠獲取的內容、獲取的知識、獲取的服務其實是被角色和框架所框架住的。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無效的爭執,比如說一個人會跟一個餐廳的服務員,或者跟一個城管,或者跟一個安檢人員吵起來,或者爭執起來。

        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能夠爲你做的只是他的角色範圍內的事情,他只能夠他的角色範圍去跟你討論問題。所以當你在跟一個角色定義作討論的時候,你能夠獲得的服務和內容,其實跟你打開一個頁面,你能夠在這個頁面裏獲得的服務和內容是一樣的,就是說他是被他既定的框架所框住的,他不可能超出角色框架所框定的範圍,然後給你東西。

        所以在角色框架這一層,其實當時在硅谷曾經有過一個盲測,把幾個搜索引擎都引掉頭部,大家只能用一個搜索框,並不知道這是誰的服務,覺得誰的內容可以就投一個硬幣。結果發現雅虎比谷歌更準確,很長一段時間雅虎是購買了谷歌的服務,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又做了一輪人工優化,所以從準確度上來講,其實有幾年時間雅虎是高於谷歌的。

        但是爲什麼最後大家還是會用谷歌?原因特別簡單,谷歌的頁面設置,就是我要說到的角色框架層,比雅虎密。比如說谷歌一屏可能能顯示十條信息,雅虎可能只能顯示七條。人天然有一個感知的取向,就是說我喜歡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

        比如說原來大家寫詩,接着又了戲曲,就開始以戲曲來表達。接着又了小說,有了電影,看戲的人就很少了。接着,比如說你習慣了看美劇的信息密度,你今天再來看國產電視劇的信息密度就覺得有點受不了了,人天然的取向是喜歡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

        所以,雖然在盲測的情況下,你會發現說雅虎的準確度要比谷歌高。但是,頁面的觀感上谷歌的信息密度更大,所以大家的習慣性還是會選擇感知上信息密度更高的東西。

        再回過頭來,就是谷歌和百度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曾經他們並行在中國市場在開始競爭的時候是2000年之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其實中國的互聯網不像今天,內容還非常少,整體大家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你要能夠做到一個頁面打開的速度很快,然後不崩潰,並且想要什麼能夠很容易去搜索,不容易。所以在這時候,其實像百度貼吧、百度知道做了一個很好的內容池,就是用了百度自身強大的服務器運維能力和系統架構能力,

        給做內容能力的人提供了一個放置自己內容的地方,就是我不需要自己做一個網站,我不需要考慮服務器運維這一系列複雜的問題,我只把我自己的內容做好,用他的平臺把我要的內容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其實就是在下面這一層,資源結構層這一層上,百度比谷歌面對在當時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資源都不夠多的情況下,百度動手去建設了自己的資源。

        而且以谷歌的清高也好、正直也好這樣的一個風格,如果搜索結果對百度貼吧更合適,我就傾向於把結果導到百度的體系裏去。

        所以我們知道谷歌離開中國的原因是因爲比如說配合度等等這些原因,看上去這是一個谷歌的自身存在定義,就是最內核的存在感或者是能力圈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在資源結構這一層裏,就搜索這一項業務,其實百度就已經勝出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簡單說了一下古時候,因爲現在做區塊鏈的人已經管今天的互聯網叫古典互聯網了,那我說的這一茬互聯網幾乎就是遠古互聯網了,就是古時候的互聯網時期,爲什麼百度贏了?因爲在感知層的時候,大家是一樣的。

        在角色框架這一層的時候,其實是能看到他們能夠提供的信息更密集,感知更好。但是在資源結構這一層,其實曾經有一個數據是百度內部人告訴我的,就是說十次搜索,大概有七次會導向百度自己的內容池。

        所以,即使是谷歌不離開中國,谷歌也會把更多的內容導給百度的。這是一個遠古互聯網的時候,百度是怎麼贏的覆盤。

        怎麼又扯到這兒了呢?因爲我剛纔說到,在今天移動互聯網的場景裏,我們還是在對比這張圖,你就會發現發生變化了。變化發生在哪呢?至少在資源結構這一層發生變化了,你會發現微信、頭條都在建設自己的資源,而百度還是隻能收割傳統互聯網。微信所建設的由微信公衆號主力構成的內容生態,頭條建設的自己的內容生態,這兩個內容是不供百度搜索的。

        你看這幾家在自己的內容建設上,包括所有的商家致力於利用移動互聯網來推廣自己的內容商家來講,他會覺得內容的傳播主場景在那,我爲什麼要在互聯網放置內容?

        是爲了推廣我自己。所以在什麼地方放置內容最多,最有可能獲得推廣的機會,我就越會致力於在哪裏去放置我的內容,去參與哪一個陣營裏的內容建設。所以在這個時候,其實在幾年前,我們當時問張一鳴對標誰,他說我對標谷歌,大家說你這是一個內容,怎麼能對標搜索呢?不重要,在PC時代的核心邏輯是檢索。

        爲什麼?因爲PC時代應該講還是以精英人羣或者中產人羣爲主的網民。但是移動場景,其實主流,今天微信公佈的數據,微信用戶達到了十億,這就是中國的網民數。

        人羣的構成已經發生變化,人羣構成的變化我稍後再來講。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首先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在移動場景裏,互聯網割裂了,不再是PC場景裏統一的互聯網,百分之百的網站都由百度收割,就是百度收割全部互聯網的局面,而是屬於百度你只能收割現在今天還願意在PC瀏覽器的場景裏去貢獻內容的傳統網站。

        但是我在微信場景裏去做內容運營,我在頭條場景裏做內容運營,已經和百度沒有關係了。所以,其實百度作爲搜索引擎的危機是在於我的內容變少了,我在我可收割的資源層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這一條。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比如說我們可以開個腦洞想一想,如果說在移動搜索,因爲百度現在也只能是瀏覽器場景的一個應用。如果我們開一個腦洞,大家都用智能手機,向右一滑就會開一個界面,如果所有的手機場景都設置一下向右一滑直接搜索,那所有的手機廠商、硬件廠商都可以打擊百度,合不合作?(比如華爲平板,左滑直接出新聞)

        如果說今天谷歌可以重返中國,我們開一個腦洞,雖然這個略微困難。如果谷歌可以重返中國,大家要清楚,安卓是谷歌的,那谷歌就可以問一下所有的手機廠商說,請問誰不跟谷歌合作?舉手。會不會有一家手機廠商舉手。

        所以,我們先不說頭條和搜索的競爭,我們只是說搜索只是你獲得內容的一種方式,搜索只是你獲得內容的一個工具。前提是在於內容在哪裏,然後誰在帶動整體內容優化,誰在致力於建設內容,其實誰會是內容領域的大的贏家。

        基於這一點,比如說前一段時間,頭條和百度之間的一個巨大的爭執。我們說到的幾個變化,一個是移動場景的變化,以前我們用電腦,一天打開百度五次,每次搜三個PV,這個定義就叫高頻。

        但是現在手機4G網絡的出現,使我們對高頻已經做了完全不一樣的定義,你每天打開多少次手機,每天又刷多少次微信。所以在這個時候,在PC場景下的高頻應用其實在移動場景下,它已經變成了一個低頻應用了。所以,曾經百度是PC場景下最高頻的應用,它可以推得起所有的業務,但是,在移動場景下,百度已經不再是最高頻的業務範疇。

        所以,以此,比如說當時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百度貼吧,你知道現在它的日活是多少呢?應該不到抖音的一半,這是一個我們中國十幾年最優秀的社區網站,爲什麼?因爲它沒有針對移動場景去改變它的業務特性。

        剛纔說到了移動場景的業務特性,以及對頻率的要求發生了變化。下面另外一個核心變化其實就是人羣的變化。在這裏我就想提一個詞,就是這一頁PPT,匱乏

        我挺想和大家談談這個詞的,我想匱乏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個經歷。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有怪僻,接着如果你仔細洞察他的潛意識,因爲我在我的《產品思維30講》裏專門有一講是講用戶的潛意識,但是礙於時間講得比較淺,希望在第二季的時候能有機會再把它展開一點。

        很多人的怪僻,對一件事情的渴望以及永不滿足,其實是來自體驗之初的匱乏。就是說在我最初想要這個東西,特別想要的時候,我的狀況是匱乏的。在這之後,當你終於有一天有能力的時候,其實你的匱乏感永遠都得不到滿足。

        匱乏的感覺對每個人應該講都是糟糕的記憶之一,所以我們都希望擺脫,希望忘記它。有一個悖論就是我們努力地來到大城市,做一份體面的工作,爲了擺脫匱乏感,以及我們希望爲比自己牛逼的人服務。

        對了,今天是高考的日子,應該祝一下高考的小朋友們考試順利。可是中國只有10%的人上大學,我們天天想着消費升級,爲中產階級服務,做mall,做高端的東西。但是你要想一想,這只是少數人。

        我就舉一個例子,我是怎麼認識這個人羣的呢?是2015年,我有一個原來騰訊的同事,做了一個高利貸的網站,大家都知道,2014、2015年的時候,P2P金融非常火爆。他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業務呢?他的貸款金額是100—2000塊錢之間,大概是一個月,超過一個月以後大概30%的利息,絕對的高利貸。壞賬率將近30%,但是,依然是很賺錢。

        他有各種方法可以去抓數據,抓完以後就做用戶畫像,他說你要注意到就是有這樣的人。他們借款的特性就是差一個星期,或者差十天發工資了,就沒有錢了,而且不是他沒有錢了,是他的整個朋友圈都沒有錢了。他要借錢的時候,是他身邊的所有人都要借錢,他說你不知道借不到一百塊錢是什麼感覺,但是這些人就是借不到一百塊錢。

        我當時覺得非常震驚,後來又和做荔枝,大家知道是一個非常文藝小清新的電視臺創始人作交流,他第一個發現了所謂的匱乏人羣,或者叫藍領,他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市場的人。

        微信3月份剛剛公佈的數據,所有的微信用戶平均好友數是130個好友,我不知道今天聽我直播的朋友,你自己拉一下看看有多少好友。

        我們在城市裏混了這些年的人,包括我們這些能做網站,能怎麼着的人,其實你幾百個好友都是有的,而且你幾百個好友給你提供的信息其實是相當優質的,而且你是在基於你的微信,在創建你的工作。因爲你的工作是文化類的工作,你每天可能都需要通過微信來交流等等。

        你記住我剛纔說的這個關鍵詞,就是高頻,所以對我們來講,微信上有足夠多的信息,然後有足夠多的人在找我們,有足夠多的事,所以微信對我們來講是一個足夠高頻的應用。

        但是如果你要把自己微信的通訊錄刪到130個好友,你試一試,還有多少內容?

        但這個就是中國的大多數。所以,匱乏的感覺,我想我們可能都曾經有過,但是,我們在極力地忘掉它,我們在努力地去爲我們覺得比我們牛逼的人服務,覺得這樣子纔是你來這個城市的原因。

        但是接着,其實就是說有這樣大的一個人羣,全中國加在一起的微信只有130個好友,如果是老年人的話,數字更少。所以,其實實不相瞞,我真的回家翻了一下我媽的微信,看了她的朋友圈,拉了三屏,她的朋友圈沒有人發內容,加在一起只有幾十個好友而已,然後我就馬上給她加了一個抖音。

騰訊和抖音

        我們就接着這一頁PPT,高頻打低頻。今天我一直在提一個詞,就是高頻,高頻的意義。夠高頻,才能夠推得到後續的業務。

        一個就是手機百度的兩屏,一個是今日頭條的兩屏。手機百度有人說不就是信息流啊,業務性質,其實這個是什麼呢?

        我在我的產品課裏在講,產品設計其實是四大模塊,第一個是戰略選擇,你到底是要做一個在點線面體如何去選擇,點線面體還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記住。第二個就是用戶洞察,剛纔羅硯說到的同理心,包括用戶體驗的設計。第三個是系統能力建設,第四是用戶心智的運營。在我的《產品思維30講》是第一講,因爲當時羅胖約我去講這個課的時候,建議的是說給定的題目叫給每個人的產品課,就是說一定要降低難度。所以,像用戶心智運營這一類,可能我就沒有去講。

        但實際上比如說手機百度和今日頭條之間的關係,這個東西它首先是用戶心智的比拼。就是在用戶心智裏,百度就是搜索,就是我不要搜索,百度不是解悶的地方,搜索不是解悶的地方。就是我的用戶畫像裏,大明是我知道我要什麼,笨笨是我不知道是什麼,小閒就是我閒,我需要打發時間。

        所以百度是非常明確服務大明用戶的網站,所以他的搜索做得很強,我需要什麼就上來找地找到最適合我的。淘寶其實是一個給笨笨場景做得相當不錯的,我不知道就在這裏亂翻。騰訊是非常經典的服務小閒用戶的,導給娛樂類、視頻是非常好的,但是導給電商就很困難,因爲小閒用戶不會突然間轉化爲購買,我上來是來打發時間的。是這樣一個產品邏輯。

        說到這兒,我們再回過頭來講用戶心智,在百度長期以來用戶,我是大明用戶,我纔會選百度。我是搜索,我是需要知道什麼我纔會來,我沒有想到在百度上解悶。

        但是頭條的概念,就是說我有什麼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什麼東西上頭條了,而且頭條有推送概念,發生什麼新聞,這時候你會發現,即使是頭條去抓微信內容,頭條也可以做得比微博好。

        爲什麼呢?因爲微博依然是PC的檢索邏輯。你要知道微博熱搜是什麼,你得打開微博、搜索、點熱搜,在排行榜裏自己看。

        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是充裕人羣匱乏人羣的區別,匱乏人羣這個詞是我寫的,但其實這個詞不是特別好,但我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合適的詞來描述我們所謂的精英人羣、中產人羣之外的大多數人羣,你應該怎麼去描述這樣一個人羣。如果哪位朋友有一個很好的描述,一定要送撲克。

        每天沒有人給我發信息,我手機上只有130個聯繫人,絕大多數都是不鹹不淡的,我每天其實是收不到什麼信息的。這時候有一個APP不停給我發信息,告訴我什麼東西好玩,發生什麼事了,對我來講不是騷擾,而是關懷。

        我剛纔講到另外一個例子,我就說和荔枝的賴奕龍,他當時爲了研究這個事情就住到富士康門口,爲了保護隱私,所有人不許發手機號。當時大家就反對,說你爲什麼不讓我把手機號貼上來?賴奕龍說我就是爲了保護你的隱私,大家說我就是想發手機。

        這時候有一個人賴奕龍允許他發了,他說他每年過生日,從來沒有人祝他生日快樂,所以他就在BBS上發了手機號,說今天我生日,有沒有可以祝我生日快樂。結果這一天,大概有兩三百個人給他打電話,或者是發短信,祝他生日快樂。

        我給你講,如果有這麼多我不認識的人給我打電話,那我真的煩死了,絕對的煩死了。但是這個人真的就感動得哭了,他就跟賴奕龍講,這是他過得最幸福的生日,這一天他收到了這麼多陌生的電話和短信。然後賴奕龍說,你看,這個就是人和人不一樣,因爲你是滿足的,所以多給你你就覺得騷擾,覺得別人有企圖。但是有人是匱乏的,他就需要別人給他,他需要這些。

        所以依然回過來,頭條也做了信息流,但是用戶心智不一樣,我有事才找百度,百度對我來講是一本字典。但是頭條對我來講是一個小畫書,沒事就翻一翻,這是完全不同的頻率場景。

        接着再說一個小的感知,你記得我在剛開始講雅虎、谷歌和百度那一仗怎麼打的,至少有一個,雅虎排版很稀疏、谷歌排版很密,人天然喜歡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

        這時候你看到了這兩個的排版,同一屏,百度只有兩條內容,但是今日頭條可以看四到五條內容。所以我們不要看信息的內容,你不要說我的信息流、我的算法怎麼着,先不說這個,我們只能用戶感知來講,你更願意刷哪個,這個都是很清楚的。

        再往下一頁其實就是大家更感興趣的快手和抖音,我們剛纔已經講過了,人永遠是傾向於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有了電影,我就不看小說了,有了電影我就不看戲了,有了短視頻我就不看長視頻了,爲什麼?信息密度更大了。

        所以也是在我的《產品思維30講》裏,這個撲克裏有一個概念,叫確定性。現在大家越來越沒有耐心,沒耐心的反義詞就是我要求有一個確定性。如果你打開一個視頻,是一分鐘,你可能可以看,如果三五分鐘,心裏就有壓力,覺得要不要打開看。

        但是這時候快手先做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就是一個57秒以內的短視頻,這表示作爲視頻的發送者,他一定要把他的核心內容,他最有價值的信息在十幾秒之後就得給你展現出來。這個對於用戶來講,信息密度是夠的,感覺是很好的。

        我們都知道,快手最早是一個GIF動圖軟件,在2012年,那一年其實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元年,所以2012年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年份,也是在那一年,淘寶的流量見頂,移動互聯網開始。

        同一天,小米發佈了小米2,360發佈了360搜索,拉着百度繼續在PC領域去大戰,是很特別的一年。2012年,張一鳴註冊了今日頭條。

        也是在2012年,宿華和程笑合併,決定不再做動圖,而是短視頻社區,接着之後曾經是GIF一天幾十萬的日活,變成了一天一萬的用戶,其他用戶全走光了。

        因爲我們今天扯,其實還可以再扯出另外一個大神,就是張棟,他們原來都是在谷歌,在這之前,張棟很厲害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和他的博士生導師一起寫了AlphaGo的核心引擎。所以,其實AlphaGo的核心引擎的一半是我們的中國人寫的,還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

        後來,張棟和宿華一起到了百度,做了今天的廣告算法,那時候他們已經發現了信息流的東西,做了一個叫新鮮事。接着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快手的算法引擎其實是從最初的新鮮事的引擎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們互聯網的技術圈一個是人的傳承,一個是代碼的傳承,其實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看上去快手是橫空出世,但是在這之前其實它有兩段極其深厚的基礎,一個就是來自於張棟和宿華的深度學習的算法引擎,一個是積累了多年的能夠做動圖的有創意能力的原始一萬個用戶。

        一上手你有一萬個有原創能力的用戶,這是極其不容易的。接着就是我們看到的快手奇蹟。所以,其實是在今年的一個論壇上,我和周航和賴奕龍我們三個人聊過用戶圈層破壁的問題,就聊到賴奕龍,你其實是第一個認識到這個圈層的人,但是爲什麼把這件事做成了的人是宿華和黃徵呢?黃徵就是創立拼多多的,兩個人都是谷歌出來的,按說谷歌是培養高富帥的地方。就是說你是第一個發現匱乏人羣的巨大市場的人,但實際上做成了的是兩個谷歌出來的人。他說因爲我能夠看到他們,但是我不能理解他們。不管是宿華還是黃徵,他們其實都是用今天的智能深度學習的方法,所以機器是無差別的,人有分別心,機器沒有。

        所以這時候對他們來講,圈層破壁並不存在。所以對於宿華來講,我問過他好幾次,你爲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人羣,對於宿華來講,說這並不是我的選擇,而是用戶的選擇。就是我們做了一個這樣的東西,用戶自己蔓延出來,接着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形態。

        其實是我之前的那頁PPT,紅米手機代表的是低價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很多人第一次上了網。在這之前,我們都是先用PC互聯網,接着纔去接觸移動互聯網,但是對於這羣人來講,用手機上網就是他們第一次上網,他們並沒有其他的體驗。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說爲什麼抖音會,其實是去年我和曾鳴一起拜訪快手,當時宿華介紹說快手當時的數據是一天日活一億用戶,使用時長是一小時。出來之後,我就跟曾鳴講,我說這是快手的頂,很難再長了。

        他問我爲什麼,我說因爲2014年的時候,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原來騰訊的一個同事去了優酷做首席產品官,我問他爲什麼去優酷?他說優酷現在APP的日活是一億用戶,使用時長是一小時。

        這個數字就像是2004年的騰訊,2004年騰訊上市的時候,日活就是一億,使用時長一小時。他說基於這樣的一個用戶的規模和黏性基礎,應該是大有可爲。但實際上那個數字就是優酷的頂。

        幾年之後我又到了快手,宿華又說了這個數字,又是2004年騰訊的數字,一億用戶,使用時長一小時。

        我就說,其實兩個核心判斷,覺得快手的門檻問題。因爲優酷當然有它的瓶頸問題,所以我會認爲它後續動力不足,而不像騰訊那樣,在2004年到了這個數字以後,它還有更強的用戶動力持續往前走。

        我覺得快手會遇到用戶動力不足的原因有幾個,第一,我認爲低水平文化沒有學習吸引力,低水平文化的生命力其實是有限的。我覺得可能很多人會罵我,大家保護我一下,找一個什麼樣的詞。

        因爲我知道很多人在做廣場舞的APP,但是到了2016年的時候,所有廣場舞應用的用戶全部在下降,不光是這個在下降,包括百度指數、微信指數,你都會發現廣場舞活動的品類,這個行爲的品類的自身在下降。

        廣場舞曾經是蓬勃而起,以前曾經大媽標配,你就覺得只要還有大媽產生,大媽們依然健康,廣場舞就應該永遠長盛不衰,爲什麼呢?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認爲是因爲智能手機的下沉,大媽們有了消遣,她們的空閒寂寞有了更多可以安放的地方,所以分流了廣場舞人羣。

        所以還是同樣的邏輯,比如我們小時候欣賞的東西,比如我們今天回到家鄉,你還會覺得喫的東西很好喫,空氣很好,但是你很難生活下去。比如說我習慣的美劇的頻率和敘事,我就很難接受現在的充水國產劇的方式。人只會朝上走,不會向下走。

        第二,快手從它的整個生態來講,當然我認爲宿華的理想,他希望的是一個平均主義,就是人人都有機會,不支持大V。其實是對大V沒有更多的支持,他認爲這樣是給了普通人更多的機會。

        但是在互聯網上,一個人可以成爲大V其實是因爲他有更強的創造力。互聯網在這一點上其實是絕對公平的,就是我有更多的創造力和努力之後,就會成爲大V。但在快手的土壤裏,並不給特別強的創造力和努力的人以特別的機會。所以在快手的土壤裏,只要有更強的人,就一定會被遷移到其他的平臺上去。

        這個時候,你自身平臺向一個更優質文化的躍遷其實難以形成。所以,基於這個,我不認爲快手在達到一個用戶規模以後,還有很廣大而持續的用戶動力。

        接着我就看了抖音,那時候抖音跟快手的差距還挺大的,所以我當時真的是立帖爲證我覺得抖音會超過快手。我們爲什麼上快手和抖音?真的是爲了記錄自己的人生嗎?不是,誰那麼嚴肅,我就是爲了解悶。真的,我覺得中國除了北上廣所謂的追求成功的人羣,其他人可能都閒得跳,大家真的需要解悶。

        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講,你就可以理解爲什麼微信、騰訊對抖音如此緊張。依然是業務邏輯的問題,頭條和百度其實都是信息邏輯,通過這個可以查信息,而且頭條在建自己封閉的生態,當然微信也在建自己封閉的內容生態,百度對於內容生態其實沒有做更多的建設,它只能等着收割別人。最致力於建設內容的人,我不讓他收割了。這是這一條。

        接着是抖音,剛纔我說到我看了一眼我媽媽的微信,她只有幾十個好友,朋友圈幾天都沒有動態,她從微信好友的互動中得不到什麼東西,根本和我們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

        我馬上就給我媽裝了個抖音,爲什麼?解悶。所以,對於匱乏人羣的理解,他沒有你想象得那麼有錢,沒有你想象得有那麼多的信息來源。所以其實是說對於高端人羣,也許微信的頻率是比抖音高頻的,因爲我忙,我沒有時間娛樂。

        但是對於更多閒的人來講,我相信抖音比微信高頻,爲什麼?我閒了,我兩分鐘刷刷抖音,刷微信沒人理我。所以今天不要看誰大誰小,我們只看誰高頻,高頻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基於這一點,我看抖音也在做一個讓紅人去推薦商品什麼的,這個肯定是不靠譜。因爲小閒都是要玩的,不是要買東西的,所以,如果抖音去推遊戲,我覺得那個真的就是直接動了騰訊的奶酪了。我認爲基於這一點,抖騰大戰不是一個簡單的說你封閉我我封你,並不是,而是屬於在爭移動互聯網上誰是最高頻的業務。

        因爲我一看已經九點多了,其實拼多多是非常精彩的,我給大家看一眼這個PPT。剛纔商量了一下,我們還是約一個專場,也可以做更多的素材把這個講得透一點。剛纔講到快手和抖音的時候,我已經發現時間來不及了,包括微視,其實是這幾家用戶差別。

        比如說所有對產品感興趣的人,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同時體驗一下這產品,你基本上就可以感受到像微視打抖音,就有一點像當年騰訊微博打新浪微博一樣。看上去是很像模像樣,但實際上操作的邏輯,我覺得微視,其實在我課裏說的一個錯誤的地方,就是管理員邏輯。爲了向老闆負責,爲了KPI努力的這樣一種感覺。我們有時間的話,可以把這一條說得再細一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