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做了一頓好喫的魚

幾個月來,非洲豬瘟一直在流行中,大家都不再食用豬肉。我們所能選擇的肉食種類大幅減少,除了牛肉就是雞肉,然後就是魚。

在我記憶裏,至少有三年的時間我都沒能做出一頓好喫的魚了。不知道是烹飪技術的問題,還是烹飪食材的問題,反正不管是黑魚還是鯽魚,經過我的手之後,都難以下嚥。不是魚腥味殘存,就是淡而無味。後來我就不買魚了。

可是,我也曾做出過很好喫的魚。有一年,家裏來了親戚,在我燒魚給他喫之後,他每年都會提起這件事,說我做的魚比外面餐館的還好喫。

所以我想,現在做不出美味的魚的原因,應該不是技術的事,很可能是魚的來源的問題。

過去,我們經常能買到漢江的野生魚,白魚,鯽魚,黃骨魚都有。有一次在江邊破產的磚瓦廠家屬院,我們買到一條漢江黑魚。回家簡單清燉,奶白的魚湯都帶着甜味,魚肉更不用說,細嫩彈牙鮮美無比。

據生活在江邊的漁民說,他們早期就以打魚爲生,江裏不僅常見的鯿白鯉鯽有很多,就是桂魚鱸魚也常有。他們隨便打些魚都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那是在南水北調之前的事了,自從丹江口截流,漢江中下游水位顯著下降,江中魚的種類也逐年減少。現在在本地想喫一條漢江野生魚,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加之近幾年乾旱少雨,漢江的水越來越少了。江邊的漁民已經無法在家靠打魚維持生計,轉而外出到南方務工。

我想,是江水變少導致的雨水減少,還是雨水減少導致的江水變少呢?總之,這裏的氣候越來越極端了,夏天極熱,冬天極冷,要麼幾個月不下雨,要麼就下連陰。

在歷史上,荊襄大地可是一個氣候適宜,物產豐饒,風景秀美的富庶之地呀!

當然,這些生態的改變也許不能讓“南水北調”來背鍋。畢竟,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北極大量的冰川融化,北歐國家氣溫升高,誰又來背鍋呢?

反正在非洲豬瘟蔓延的今天,我不得不開始喫魚,喫的是別人水塘養殖的魚。

早上我到菜場去買魚,大部分魚都是在增氧水池裏養着,但有一家不是。這家的大塑料盆裏橫七豎八地堆着半盆魚,大小不一,種類也各不相同, 而且沒有供水,但魚大都還活着,活蹦亂跳的。

我估計這是早上剛從哪個水庫撈上來的新鮮魚,相比那些小水塘的養殖魚污染應該小一些。

因爲我出門稍晚,好一些的白魚、黃骨魚都被早起的人挑的所剩無幾,我只能在剩下的魚中繼續挑選。鯽魚適宜燉湯,紅燒刺太多,但我想喫紅燒魚。草魚個頭太大,我最後挑了一條鯿魚,準備來個紅燒。

鑑於前幾年失敗的燒魚經歷,我特意在去腥處理這一環節上下了一點功夫。

回家後首先把魚仔細清洗乾淨,休假在家的我有的是時間,連着洗了好幾遍,一片魚鱗都不能殘留。

洗淨後用廚房紙吸乾魚身上過多的水分,然後用刀在魚背部先從頭至尾劃幾道豎線,後再從魚背到魚腹劃更多的橫線,讓比較厚的魚肉暴露出來。

用少量鹽和薑絲順着劃開的縫隙逐個抹勻,兩面都抹到,魚腹裏面也不放過。讓魚充分醃製。然後放冰箱冷藏。

中午做飯時,把醃好的魚拿出來先放熱油鍋裏兩面煎黃、魚皮微焦盛出。醃製的好處,除了入味深透,就是在油煎的時候魚皮不會破。然後在熱油鍋裏放姜、蔥、花椒、紅辣椒炸香,烹入陳醋、料酒、冰糖、生抽,再加水燒開,放入煎好的魚燉煮收汁,注意翻面,直到湯汁粘稠,放入蒜粒蔥花起鍋。

喫頓魚真是不容易!因爲沒有野生魚的鮮美味道,只有通過這種重口的方式烹調現在的魚類,非常遺憾。

我懷着忐忑的心情把今天的紅燒鯿魚端上桌,結果大家都很給面子,舉筷同吃,正面喫完又喫反面,很快盤子裏就只剩下魚頭和魚脊骨。

沒有上好的魚,在烹飪技法上做足了文章,效果也是可以的。正如沒有優越家庭的孩子,如果肯在生活學習上下足功夫,結果也一定不差。

所以,如果既沒有上好的魚,又不肯研究烹製方法,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