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閒坐小窗讀《周易》---最感性的生命之理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三字經》的訴說爲我們揭開了《易》的第一層面紗:《易》有三部,分別爲《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然而,時間猶如大浪淘沙,《連山易》和《歸藏易》都已亡佚在了歷史的洪流中,我們最多隻能在其他書中瞻仰他們的遺容,所幸的是《周易》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現在想想,這實爲民族之幸。

據現有資料可知,《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艮卦代表山,象山之出雲,所以叫《連山易》,那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以坤卦爲第一卦。我們手裏的《易經》——《周易》,則是以乾坤兩卦開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易》據傳爲周文王所寫,周文王被關在牢房中,對着伏羲的八卦,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推演和思考,他這麼一寫,就寫出了大半個中華民族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母親河,那麼《易經》就是中華民族思想的母親河。天文地理、醫卜星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等都從《易經》中汲取精華來開山立宗,名傳天下。特別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更是絲毫離不開《易經》。

“一陰一陽之謂道”所體現的對立和諧的精神:事物總是寓含着對立的兩方面因素,而真正的和諧又往往於對立之中求得。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所體現的變化發展的精神:萬物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正確處理變化的關係,在變化中發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體現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對君子奮發向上精神的深切期盼,中國曆代有多少卓越之士,便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創造了不勝枚舉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輝煌。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體現的厚德載物的精神:對君子寬和厚實胸懷的高度讚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所體現的居安思危的精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中立身。

“爲君子謀,不爲小人謀”所體現的近朱遠墨的精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親君子而遠小人。

還有“三才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原始要終”的精神,“未濟終焉”的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來領會《周易》思想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時,會發現又有更深一層的寓義。面對世界文化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我們期盼着振興中華“國學”,期盼着挖掘中國古代哲學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價值,期盼着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建立健全富有東方思維特色的華夏國學體系,甚至期盼着我們的國學思維足以爲新世紀所亟需創立的“人類生存哲學”的肌體注入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論的基因——對《周易》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入細密的探討,顯然十分有益於諸方面“期盼”的實現,這無疑也是我們擁有悠久的優秀民族文化的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

然而,對於我個人來說,《周易》沒有那麼宏大,只是午後空閒時,坐於小窗旁,慢慢品味的意蘊悠長的人生長卷。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看着那生澀難懂的語言、猶如天書的符號,說實話,有點望而卻步,但是我堅持看下來了,是一個個和它相關的傳說般的故事給了我動力。但是當我真正開始理解它的時候,我被震驚了,它就是一本天書,一本經天緯地的書!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人可以寫出如此深刻的話語,還是在那遙遠的幾千年前。我越來越發現,對於《周易》,我竟絲毫提不起與之比肩的勇氣,唯一的感受,只有敬畏。如此究極天地的語言、透徹古今的思想,只能讓我一遍遍的高山仰止,然後慢慢地將自己的一切融入這座山中,是全身心毫無保留的融入,彷彿唯有如此我的心才能得到它的一絲共鳴。

“乾上乾下”、“坤上坤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那從上古傳來的卦象一次次將其蘊含的天地至理帶給我們,一次次讓我們沉浸在玄奧的思想隧道里,就是這樣的一次次累積成了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沉澱出了我內心對它的執着。

看完《周易》(我不敢說讀完,我知道就算用一生也無法讀完它的一角),閉上眼睛細細回味,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三段話,我想它們之所以會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與我現在的人生觀和知識體系有關聯。

這三段話都是來源於《繫辭上》。

第一段是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一讀到這句話,就感覺磅礴之氣撲面而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鏗鏘有聲的八個字好像帶我重新回到了天地初開混沌生的場景:天地之間一片玄黃,不知過了多久,混沌中清者上升化爲天,濁者下沉化爲地,繼而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一一出現,乾坤安定,生機盎然。這是多麼遙遠而又神祕的畫面,但是《周易》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讓你在輕輕的誦讀聲中領略太古洪荒的奧祕

這段話中列出了天地、尊卑、貴賤、動靜、剛柔、吉凶等相對的意象,最終將其歸於兩個字——變化,這或許就是《易》的本意吧。記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麼一個概念,這與《周易》不謀而合。天地萬物,包括日月星辰甚至時間空間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的,而這些變化表現在天上的象和地上的形是相互對應的,這應該是對《周易》最基本的解釋。

用現在很流行的話說,就是世間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不變的只有變化

第二段是“《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段話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字——道,天地之道的道。《繫辭》據說爲孔子所寫,是對《易經》的解釋,我覺得孔子在這段話中對《易》的解釋就是“道”。《易》與天地是同步的,所以它包含着天地變化的規律,而這個規律可以用於天文、地理、死生、鬼神等各個方面。想到這裏,我不禁再次問自己:“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

接下來的話我覺得是對《易》的合理性的描述,與天地相似、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樂天知命、安土敦乎仁是性質,導致的結果是不違、不過、不憂、能愛。這是一種博大,一種融於天地而又用於天地的海涵。然而,它又是有度的,不因爲自己包含天地至理而肆意妄爲,就像母親的懷抱,永遠是那麼的溫暖和安全。

就是這段話讓我體會到了它是那麼的高不可攀,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

第三段話其實只有五個字“生生之謂易”,但我覺得這是對我影響最大的話。

面對浩瀚星空,像屈原這樣的大文人能寫出《天問》這樣的千古名篇,而我作爲芸芸衆生中的一個,感到的只是自己的渺小。像大多數人一樣,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到一個問題“人活着是爲了什麼”。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不知困惑了多少人,也不知有多少人似有意似無心地回答過這個問題,不過對我來說這一直是個謎。或許我能刻意迴避這個問題,但不可否認,在內心深處依舊有着一種彷彿本能似的衝動,想要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是啊,無論短暫還是長久,一切都終將逝去。對於人來說,既然出生時就註定了死亡,那麼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看到“生生之謂易”這五個字時,我感覺內心深處好像有什麼東西破碎了,是枷鎖嗎?是一直束縛着這個問題答案的藩籬嗎?可笑,真是可笑,當我們迷茫於自以爲高深難懂的問題而四處彷徨時,殊不知答案卻早已放在我們的面前。

生生之謂易,生的目的不是死,是生生不息!

夕陽西下是爲了第二天的朝陽初升,花兒枯萎是爲了來年的百花爭豔,生的意思是讓生命永遠傳遞下去,去創造更多的輝煌。

我的理解未必會是對的,但至少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或者說我找到了現在的自己的答案,這就是《周易》的魅力。

不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總有一些人曲解《周易》,或者利用它做一些雞鳴狗盜之事,這不是《周易》本身的錯。所以我們需要保持內心的清明,明白一個道理:永恆的東西,有的時候未必適合每個時代,所以時代的弄潮兒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卻不知道,千百年後,永恆依舊,潮卻早已經退了。我們切不可爲了時代而放棄永恆。

時光荏苒,歲月鐫刻在老去的樹上,而我依然坐在窗邊,望着乾枯的枝條,沉浸於《周易》的世界中,殊不知,春天早已過去很久了……

--------我是萌萌噠的分割線---------

自己打理的小店,一些小清新生活用品,請大家多多關注哦~

【小學二年級宿舍之家】

https://m.tb.cn/h.3ySqMsh?sm=f5eecb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