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美古鎮之一 我國第一所養老院在此誕生 孝義之風傳承百年

許是受了唐詩宋詞的薰陶,許是靈秀江南太過溫柔,對江南古鎮總是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喜歡。我喜歡江南古鎮,尤其偏愛江蘇的古鎮。相較於蘇州的古鎮,無錫的古鎮就鮮爲人知了。它們低調平和,就那麼安安靜靜地美着,一如溫婉且與世無爭的江南女子。

小橋、流水、烏篷船、石板路……這些元素似乎是所有古鎮的標配。有人說,現在的古鎮大同小異,沒什麼可看的。可我覺得神奇之處就在於,當這些元素在不同的地方組合到一起之後,就恍若換了一番模樣。再輔以當地文化,一個個古鎮就變得鮮活而有特色了。如果你覺得古鎮同質化現象嚴重,那可能是因爲你沒看到古鎮背後所折射出的文化。

每一座古鎮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標籤,那些與衆不同的標籤,恰恰是每一座古鎮的魅力之所在。盪口古鎮亦是如此。如果說讓我用兩個關鍵詞來概述盪口古鎮,我會選擇“恬靜淡雅”和“孝義之風”。

我與盪口古鎮相逢在六月份的一天。去無錫之前就計劃着忙完工作之後去趟盪口古鎮。因住在南長街,坐公交到盪口古鎮大概需要2個小時,內心稍微猶豫了一下。陰沉沉的天氣和居高不下的氣溫更是讓我打起了退堂鼓。去還是不去?糾結一番之後還是決定出發,沒辦法,誰讓我是個古鎮控呢?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若是錯過了盪口古鎮,恐怕我定會後悔莫及吧~

枕河而建的房屋被歲月斑駁了顏色,白牆黛瓦的建築滿滿都是舊時光的味道,古民居的倒影在瀲灩水光中盪出幾許輕柔。河邊的夾竹桃開得正好,房屋上攀附着的凌霄花也不甘示弱,在夏日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阿公撐着烏篷船載着遊客慢悠悠地前行,吱呀吱呀的搖嚕聲在空氣中飄得很遠很遠。阿婆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話家常,談論着家長裏短、喜怒哀樂。店家也不招攬客人,躺在搖椅上悠閒地吹着風扇打着小盹。

研學旅行的小朋友們排着長長的隊伍走過一座座古老的小橋,乖巧稚嫩的模樣惹人喜歡。古鎮的某個角落裏,攝影師在給新人拍攝婚紗照。稀稀疏疏的遊客踩着青石板路,在古鎮悠哉悠哉地閒逛……如此恬靜淡雅的盪口古鎮,正是我夢裏的江南水鄉啊!沒有太重的商業化的氣息,沒有熙熙攘攘的遊客,一切都是簡單純粹的模樣。

而當我去了景區裏的華氏義莊,我才發現原來盪口還是一座孝義之風盛行的古鎮。盪口古鎮的孝道之風,源於以謙和禮讓、尊親事親、恪盡孝道、大愛至孝等爲核心的吳文化,而吳文化的始祖泰伯也正是奉行孝道的楷模。

自古以來,盪口古鎮就孝子輩出,尊老敬老蔚然成風。東漢孝子丁蘭刻木孝母的傳說早已成爲盪口的一段佳話。東晉時候盪口華氏的始祖華寶以孝聞名於世。元末的華幼武竭盡孝道,有人舉薦他出仕他卻“力辭不受”,只爲悉心侍母。爲奉養母親,他隨兒子華貞固一起將家從堠暘遷至盪口,甚至還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家庭養老院——“春草軒”。此後,盪口還建立了怡老園和養萱齋等敬老孝老的場所。

盪口人恪守孝道,還將孝衍化爲了義,前文提到的華氏義莊就是最好的證明。“有子孫宗族稱孝,鄉黨稱悌,或家貧無力者,每月給米一石”,這是華氏義莊家塾義約九則中的一條。所謂華氏義莊,其實可以理解爲由華氏家族在盪口創辦的慈善機構。華氏族人贍族濟貧的善舉便是對“義”字最好的詮釋。相關數據顯示,鼎盛之時盪口古鎮的義莊近十所之多!當然,除了建義莊,捐田、修橋、鋪路、造學堂等舉動無不是盪口孝義之風的真實寫照。

數百年來,盪口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並傳承着孝和義,盪口古鎮的孝義文化也感動和感染着越老越多的遊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