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木蘭天池 在武漢後花園探尋木蘭文化

我常說武漢是我的第三故鄉。這並不意味着武漢在我心中的排名不高,而是恰恰相反。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的家鄉,我現在生活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鄉,將武漢列爲第三故鄉,正說明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

都說旅者四海爲家,我不一樣,因爲我在武漢有一個“家”——黃陂。之所以稱黃陂爲我在武漢的“家”,是因爲我幾乎逛遍了黃陂所有的景區,每個景區怎麼玩兒怎麼喫怎麼住等等我都熟記於心,而且很多景區甚至已經去過兩三次了。木蘭天池就是其中之一。

依然記得乘坐畫舫遊船泛舟天池的愜意,依然記得“做客”木蘭外婆家的欣喜,依然記得徜徉大峽谷的暢快,依然記得品嚐網紅靈芝煮蛋的滿足……幾個月不見,還真有點想“家”了呢。嗯,那就回家看看吧!

一切依然是熟悉的模樣。大水車吱悠悠地轉動着,用激起的水花消磨着冬日的慵懶時光。小天池依舊迷人,藍色的池水、綠色的樹木、紅色的果子、橙色的樹葉、白色的亭子……它用斑斕的色彩溫暖了天池的冬天,也溫柔了遊客的眼眸。大天池平靜、祥和,一如冬日午後的暖陽般美好。畫舫船緩緩駛過,池水一層一層盪漾開來,像極了十八歲少女的心事。不愧是武漢後花園,即便是在蕭瑟的冬天,木蘭天池仍這麼令人嚮往。

一切又都是新鮮的模樣。前兩次來的時候,均路過朱家山寨但並未作停留。這次,它是我們的目的地之一。朱家山寨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村寨,之所以說它不普通,因爲傳說中木蘭將軍的孃家就在朱家山寨,因爲寨子裏處處浸潤着木蘭文化。木蘭降服小白龍的傳說、木蘭在寨子裏習武練劍等種種關於木蘭的故事,至今仍在寨子裏流傳。

冬日裏的朱家山寨愈顯寧靜,村民坐在家門口擇菜,屋外晾曬的乾菜和小魚乾經過陽光的烘焙,正等待着成爲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就連貓咪也變得慵懶了起來,找個陽光充足的地方眯着眼睛曬起了太陽。我正沉醉在朱家山寨安詳的氛圍中,卻被一陣喧鬧聲打破了思緒。原來是準備打餈粑!

打餈粑是黃陂的傳統民俗之一。將蒸好的糯米放到石碓中,拿起木棍就可以開打了。打餈粑是一個技術活,要想糯米完全搗碎往往需要幾個人合力纔行。“嘿呦”、“一二三,加油”……伴隨着大家夥兒打氣助威的聲音,他們你一錘我一錘打得十分起勁兒。約摸過了十分鐘,就聞到餈粑散發的香味了。扯下一塊帶着熱氣的餈粑,蘸上白糖送入口中,軟香的糯米和香甜的白糖充斥着口腔,一瞬間,整個人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幸福感。

喫完餈粑,還去一戶阿姨家去看她做豆絲。同餈粑一樣,豆絲也是黃陂的招牌美食。阿姨舀一勺漿水,均勻地攤在鍋裏,待一面煎好翻轉至另一面,出鍋,然後開始下一張,一系列的動作嫺熟而又有序。若不是接下來還要去忠孝園,真想留在阿姨家好好嚐嚐她做的豆絲呢!

忠孝園由忠孝園廣場、木蘭祠、木蘭文化博物館等組成,是木蘭天池景區木蘭文化最濃郁的地方。不管是廣場上的《木蘭辭》,還是木蘭祠裏展示的相關資料,均傳達和傳遞着木蘭文化。當我看着那些資料、吟誦着“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的時候,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英勇氣概讓我爲之動容,她身上傳遞出的忠、孝、節、義等精神更是令我感動。忽然明白,木蘭文化以《木蘭詩》爲開端,木蘭身上的那種忠義精神,不正是木蘭文化的核心麼?

到了木蘭文化博物館,我更是挪不開眼睛。博物館裏展示着跟木蘭相關的郵票、唱片、瓷器、書籍等,種類之豐富、藏品之繁盛,讓人稱奇。我在博物館裏欣賞着每一件藏品,任思緒在木蘭文化的海洋中暢遊。

遊覽博物館的時候瞭解到,原來木蘭天池裏的這個博物館是葉蔚璋先生創建的。葉蔚璋先生是誰呢?他是博物館的名譽館長,30餘年收藏木蘭相關的藏品3000餘件,他憑一己之力不遺餘力地保護和傳承着木蘭文化。如今我們能在景區欣賞到這麼多木蘭相關的藏品,可以說都是得益於葉先生。

此次木蘭天池之行,在朱家山寨體驗打餈粑的樂趣,在忠孝園探尋木蘭文化,收穫頗豐。如果你對木蘭文化感興趣,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到這裏轉轉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