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既有月球起源,又有博弈論的科普書 01  發現了一點自己的不足 02  學到了一些冷門的知識 03  掌握了一招爲人處世的技巧

大概每個人幼時都有被問過長大想幹什麼的經歷,雖然也說不清是環境的影響,還是真的有過這樣的嚮往,我小的時候有一陣就很想當“科學家”。

雖然如今的工作和小時候的想象相去甚遠,但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微妙的關聯,這也導致了閱讀科普類書籍成爲我的業餘愛好之一。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是一本綜合的科普故事集,涉及物理、生物、數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作者盧阿普爾博士希望在廣義的層面上探討科學,而不是拘泥於某一特定領域。

書的各個章節都獨立探討了一個問題,深入淺出,注重趣味性,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產生了一些感想,在此分享一二。



01  發現了一點自己的不足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的作者名爲大衛•盧阿普爾,是法國一位基礎物理學博士。

盧阿普爾博士在書的序言中說,他從小就喜歡科學,立志成爲一名科學家(真巧),但在學科的選擇上犯了難,思考了很久,終於從霍金教授那本大名鼎鼎的《時間簡史》中獲得啓發,在18歲時決定攻讀天體物理學。

十幾歲的年紀通讀《時間簡史》這樣的書籍,並定下了未來的發展之路,這妥妥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大多數人在十幾歲的時候,比如說我自己,對未來的感覺都是懵懵懂懂的,也曾許下過“成爲科學家”這樣的豪言,然而遇到“什麼學科”或是“準備如何做”這樣的問題,那必然是支支吾吾,抓耳撓腮的。直到工作幾年後,對現狀越發不滿意,對未來越來越焦慮,纔開始後悔沒有早早規劃未來。

大衛•盧阿普爾不僅僅是確定了目標,而且還花了幾年的時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實現它,成爲了一位主攻“量子引力”領域的博士。

博士畢業後,因爲本專業學術職位稀缺,經過考慮,盧阿普爾博士很乾脆地轉行了,在教師和應用研究之中選擇了後者,進入了一家大型工業集團的研發部門工作。

業餘時間則從事自己熱愛的科普事業,5年間,一直通過社交網站面向大衆科普。

在這樣的人生經歷對比之下,我越發地感受到了自己目前最缺乏的東西——中長期目標。

俗話說得好:“一旦你知道自己想去哪裏,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

中長期目標能幫助自己堅持本心,做出更適宜的選擇,是實現理想的基礎。

一旦目標明確,步伐也會堅定起來,而這是目前的我最迫切需要補足的部分。

可以說,盧阿普爾博士的經歷,成爲促使我下定決心去爲未來做改變的契機之一。




02  學到了一些冷門的知識

作爲一本科普書籍,怎麼能少了稀奇古怪的各類知識,《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當然也不例外,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能發現頗爲有趣的知識點。

比如說,關於鴨嘴獸。

鴨嘴獸憨態可掬,族羣也頗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經常是生物相關書籍中的常客,不過在閱讀了“鴨嘴獸是哺乳動物還是爬行動物”的章節之後,才知道原來雄性鴨嘴獸的後爪上是有毒刺的!

這是爬行動物常見的特徵,除雄性鴨嘴獸之外,沒有其他哺乳類動物有這樣的表徵。

而且就像很多鳥類或爬行動物那樣,鴨嘴獸是單孔哺乳類動物。所謂“單孔”,是指“噓噓”、“便便”、和產卵都使用同一個排泄口(這是一條有味道的科普~)。

最後,鴨嘴獸居然有10條性染色體,雄性是XXXXXYYYYY,雌性是XXXXXXXXXX,要知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只有兩條性染色體,雄性是XY,雌性是XX。

真是讓人不禁感嘆物種造化之神奇,同時也不由自主地產生“這是爲什麼?”的疑惑,雖然這一章內容只是點到即止,卻也引起了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興趣,計劃稍後查閱資料,以滿足自己的好奇之心。

諸如此類的小知識在全書中隨處可見,妙趣橫生,開卷有益。


另一篇我特別喜歡的章節,是“月亮從哪裏來的”。

盧阿普爾博士在這一章中提到,關於月亮起源的假說很多,其中最合理的是“大碰撞說”。

“大碰撞說”認爲地球在形成初期,曾經受到一個體積類似火星的行星撞擊,“事故”發生後,地球的自轉速度猛然加快,而“肇事”行星則碎掉了,它的鐵核沉入早期地球的地殼,另有一些碎片被拋到了軌道上,逐漸聚集成了如今的月球。

這個假說之所以最合理,是因爲它能解釋三個問題:

一是爲什麼地球和月球的成分、結構都大不相同;

二是爲什麼月球的金屬含量特別低,僅有3%;

三是爲什麼月球作爲地球的衛星,直徑居然是地球的四分之一,遠超正常比例。

雖然對太陽系各大行星如數家珍,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它們最初從哪裏來?”這樣的問題,一直知道月球繞着地球旋轉,但是月球的存在本身,居然也起着穩定地球的作用,也是知識的盲區。

原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會導致地球旋轉的傾斜角度發生週期性的變化,變化雖小,卻足以導致全球氣候動盪,而月球對穩定地球的傾斜角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不論是關於鴨嘴獸還是關於月球的小知識,都能讓我們更多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廣袤的世界,一旦想到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自己還毫不知情,就會對獲取知識與信息產生更多的興趣和嚮往。



03  掌握了一招爲人處世的技巧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老好人”,他們性格溫和,盡力維持與所有人的關係,不過卻似乎總是在吃虧上當。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盧阿普爾博士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拆解了這個問題:

有一個關於“合作或背叛”的博弈遊戲。在撲克牌、象棋等大部分遊戲中,一旦產生了一個贏家,那其他玩家就都是輸家,但是“合作或背叛”的遊戲不太一樣,有輸贏,也有同輸共贏,總之與參與玩家的選擇息息相關。

遊戲規則如下:

兩個陌生人蔘與遊戲,每人分別可以選擇“合作”或“背叛”。

如果雙方都選擇“合作”,那麼兩人將平分1萬元大獎;

如果一方選擇“合作”,另一方選擇“背叛”,則“背叛”一方獨享1萬元大獎;

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那雙方都只能得到100元的安慰獎。

最佳方案當然是和另一個陌生人平分大獎,但是人心難測,誰都無法確定對方會不會選擇背叛。

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面臨類似的情景,比如兩人一組接受任務,可以兩人分工,合力完成任務;也可以一人獨自完成,另一人享受成果;還可以兩人都不做,雙雙承擔任務失敗的後果。

這些都可以稱爲“非零和博弈”。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數學家們和心理學家們對非零和博弈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到底是哪些理由或策略促使人們以相互合作取代相互競爭,這門位於數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地帶的學科就叫“博弈論”。


在單次“合作或背叛”的簡單博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會傾向於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但假如將這個遊戲連續進行50回合呢?

這樣遊戲的過程就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因爲隨着遊戲被不斷重複,博弈者們常常傾向於改變思路,尋求合作或者反過來懲罰背叛者

科學家給遊戲設計了分數,如果雙方都選擇合作,則各得3分;如果一方選擇合作,另一方選擇背叛,選擇背叛的人得5分,選擇合作的人不得分;若都選擇背叛,則各得1分。

利用不同的策略組合分別進行100次遊戲之後,你猜結果如何?

全程都選擇合作的“老好人”策略得分第二,除非遇到全程選擇背叛的“老混蛋”策略,“老好人”其實也不怎麼喫虧,有時候反而還有得賺。

全部選擇背叛的“老混蛋”策略分數墊底,畢竟誰也不會喜歡和這樣的人合作。

那麼第一是誰呢?出乎意料,最後的大贏家是“投桃報李”策略。

“投桃報李”策略基於短期記憶,原則是永遠選擇對手上一輪的選擇。只要對方背叛了你,你也要給他好看;但是如果對方表示合作,那你也合作,哪怕他之前已經背叛了你100次,總而言之絕不記仇。

生活中、工作中,應付態度遊離不定的人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思考對方到底想怎麼樣有時候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而“投桃報李”策略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是一招非常好用的爲人處世的技巧,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大衛•盧阿普爾在《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中提出了20個有趣的問題,從宇宙學到地球科學,從神經科學到行爲科學,跨領域跨學科,可能有的領域我們比較熟悉,有的領域一無所知,從自己過去從未關注過的領域中發現一些興趣點,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這大概也是盧阿普爾博士從事大衆科普工作的初衷之一吧。

願你也能享受這一份快樂。


-THE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