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舊遊•憶張自忠烈士陵園

​        【憶舊遊•憶張自忠烈士陵園】

                士兒


又衆芳謝幕,月下銷魂,梅吐微馨。

啼痕溼斜影,任眉峯尖蹙,清露溼襟。

埋玉恨與春去,香霧掃纖塵。

夢迴大中華,漢關秦月,尚且安存?

如林②。點烽火,誤白壁暗投③,善斬蛟人④。

壯氣驚寒水,喚何人擊築,悲水中音⑤?

莫論乘鶴仙去,看浩氣生神。

但倚劍如蓮,佳人來去歸碧雲。




梁冬在講《莊子》的《南冥北冥》那一節中就提到有的人打坐到一定程度後會達到一種非常清醒的狀態,就是“一下子好像什麼都明白的感覺”。

梁冬則在一次睡夢後有一種“記憶力思考力非常強大”的感覺。他能清晰記得自己小時候回家小路,還有樓梯和自己的動作等細節。原先以爲自己完全忘記的記憶就這樣事無鉅細地湧現出來。

我則是常常在似睡非睡中會感覺重新回到了一個烈士陵園——那是我吸取力量的源泉之地。我不知道,那個毅然選擇離開家鄉,千里求學的自己在大學遇到種種難解之謎而垂頭喪氣甚至自暴自棄時,不去縉雲山頂求道士(就像很多名人所熱衷的那樣),卻偏偏會一個人跑到梅花山,去和一個永遠不再開口的將軍進行內心的對話。

別人可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可是,情不自禁地,當大腦如漿糊般無法思考或者大腦如憤怒的孩子般尖叫時,那一雙腳自然就會帶着自己慢慢地走向學校旁邊的梅花山,而不是自己心愛的足球場,也不是讓自己充實的圖書館,而是梅花山,梅花山。

只有在這,在張自忠將軍長眠之地,我纔會“任眉峯尖蹙”,願意待多久就多久,最終總會出現“香霧掃纖塵”時,我就會一身輕鬆地離開。可以說是敗興而來,乘興而歸。

畢業後,每每心情不好,尤其是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就會想起我曾經的庇護所,時不時地就會入夢而來,又回到梅花山那個靜默的我。

只是後來有一次同學聚會後,我央求當地的同學送我過去,同學就是同學,二話沒說,他們就陪我又來造訪將軍了。

那時的我剛經歷完整人生中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處在“埋玉恨與春去”的悲傷中無法釋懷。可是,一如既往,在將軍這裏,我又找回了自己,即便那時對這位將軍的瞭解僅限於抗日英雄而已。

從此,畢業後再回梅花山的情景就取代了以前的夢,不斷出現的就是“月下銷魂,梅吐微馨”中那個“啼痕溼斜影”的我。只是夢中恍恍惚惚會有一些變化,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楚究竟是夢還是真的回去了。

後來詳細瞭解將軍的事蹟後,就知道將軍也曾被人深深誤解,在日本倭寇“如林而至”,在我大中華四處“點烽火”時,愛好和平的將軍曾出面調停,卻被不明真相的人冤爲“漢奸”。

這種被人“誤白壁暗投”,被人誤以爲是無惡不作的“善斬蛟人”周處的滋味只有真正體會過被人冤、被人斥、被人“拉黑”的人才會理解其中的痛徹心扉。即便有滿腔熱血一如荊軻,卻不能夠享受到“壯氣驚寒水”,有人“擊築”,有人“悲水中音”的待遇。

從這一點看,荊軻既是悲壯的,也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起碼在他犧牲自己之前周圍所有的人都懂他,並默默地支持他。

有時候我甚至會幻想若是張將軍真成爲神或是如關公一樣,那麼就可以隨處可見,心裏再鬱悶時,再遇到感覺無解的生活難題時,自己就不會如此無助,就能像以往一樣,只要在他的紀念館停留一小段時間就能自動消除疑惑,回到宿舍後就是煥然一新的自己。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全祖望在散文《梅花嶺記》中就詳細敘述了史可法在揚州抗清犧牲的經過以及他的犧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到當地民衆有的假借史可法還活着而藉機起義,有的甚至將史可法神話時就明確表明:“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爲蛇畫足”。

據記載: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殉國當日,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着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連日軍也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將軍的遺體。這不正是浩然之氣嗎?


是啊,即便將軍非神非仙,可是其浩然正氣永存天地。或許這正是爲何我會不斷髮現有愈來愈多的校友和我有着一樣的經歷。在校時一有想不開的事情,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梅花山,出來社會後還會時不時地去尋找類似的心靈庇護所。

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即便去瞻仰將軍的人來來去去,最終可能再也不能親自回到現場。然而,只要“倚劍如蓮”,如將軍一般溫和又堅定,便能找回自己,歸回屬於自己的碧天之雲。

有時候我們習慣了往前往後,往左往右,卻忘記了還有向上的力量,飛上碧雲天的力量。碧雲中有什麼?碧雲中有“白雲蒼狗”般變化無常的人事物變遷;碧雲有念念不忘“歸帝鄉”的憂愁;碧雲中有“八荒同一雲”的夢想;碧雲中更有九萬雲霄路,任風鵬展翅;……


箋     注

埋玉:指埋葬有才華的人。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庾文康 亡, 何揚州臨葬雲:‘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也指埋葬女子。《花月痕》第二回:“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

②如林:源自清朝全祖望散文《梅花嶺記》:“大兵如林而至”。

③白壁暗投:語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後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或好人誤入歧途。也比喻貴重的東西落到不識貨的人手裏。唐李白 《留別賈舍人至》之一:“遠客謝主人,明珠難暗投。”

④善斬蛟人:即殺蛟的周處。按《世說新語》記載,周處年輕時,爲人兇暴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的人將其和河中的蛟龍、山上的白額虎並稱三害。周處在斬蛟殺虎後才認識到自己被認爲是三害之首。此處借指被冤爲壞人。

⑤“壯氣驚寒水”句:源自《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荊軻》:“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羽聲伉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⑥倚劍如蓮:源自唐代郭震《古劍篇 / 寶劍篇》:“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大意是寶劍像琉璃玉匣裏吐出一朵白蓮,劍柄上的金環是日月的光輝鍍染。借指溫和又堅定的態度。


備     注


1、此詩詞押中華新韻,畢竟新時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詞彙。按周邦彥的《憶舊遊·記愁橫淺黛》格式填詞,並已通過“詩詞吾愛網”的在線檢測。

2、圖源自網絡。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一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能看懂並喜歡上中華古典詩詞;二是爲了哪一天自己再失憶時能夠看懂自己所寫的詩詞。因而,若只願沉浸於古典詩詞世界的讀者可忽略不看。

4、不過,事後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啓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寫中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5、自聽了餘秋雨先生關於《秋雨書院:中國文化必修課》的講座後,不再糾結詩詞後面的白話文是該起名爲“創作背景”還是“詩詞自評”。中華古典詩詞是思想的禮花,後面的白話文則是思想的禮花引發的歡宴。也就是說中華詩詞+現代散文就是士兒的個人標籤。

6、以詩爲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爲約翰遜博士的《倫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兩首詩的合訂本作序時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隻有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詩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爲他們缺少那種敏感和意識來發現他們與前一代人感覺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告誡自己既要有傳承也要有創新,更要有代表我們時代的語言。

7、詩人華茲華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詩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開心的人的更加快樂,好讓白天的陽光更明媚;教導年幼者及各年齡層有仁愛之心的人學會真正地觀察、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在行動和心靈上更有德性。這就是它們的職責,我相信在我們作古多年後,它們仍會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還有中華詩詞這個心理醫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對現代心理學知識的消化而進行積極自助的同時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這也不違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9、南懷瑾在《莊子南華》中就提到:“我經常說,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都在文學裏面,尤其詩詞裏哲學思想非常多”。其實,也有更多的經典書籍成爲了詩詞的典故,應該說詩詞最大限度地囊括了中華文化。因爲喜歡上詩詞,以前枯燥無味的傳統經典變得生動可愛起來,或許這便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涉獵除了歷代詩詞外的典源——《莊子》、《世說新語》、《史記》、《論語》、《論語》、《山海經》等。同樣地,既然古代詩人能將本土的百家思想入詩詞,也能將外來的佛教入詩詞,爲何我們不能在寫作古典詩詞時體現出現代社會的全球化特色呢?希望自己的詩詞能夠儘量地挖掘出能代表古今中外的多個維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