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感覺到了寫作與作畫的異曲同工


先說作畫吧!賞畫時,多數人算外行,好多時候,我們看不出畫家想表達什麼,當然,我也是外行中的外行,只能說這幅或那幅畫很美,至於真正美在哪裏,我們卻說不出。

不過,既然能覺得它美,說明這部作品已經成功了。

換言,一篇小說,你不能要求所有讀者都讀出多高深的感悟,讀者能看下去,讀完說一句“這篇小說真美。”或者“這個人的命真苦。”這也是成功。

好在今天說的不只是畫,還有寫,而畫跟寫又有什麼關係呢?

還是從頭說吧!有一天在一個公衆號裏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紹幾幅獲獎畫作的文章。其中有一幅畫讓我印象深刻。

畫作是兩把待回收的破舊的叉子。評委給出的評語是:你看那焊點似乎還冒着熱氣。

畫作到如此境界,畫家的功力已經爐火純青了。而我也點開放大之後,果然,整個畫面的多種明暗的色彩,看不出銜接的邊緣,即渾然一體,又分界清晰。

看着精美的畫作,我突然想,這作畫和寫作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作畫要注重言色的搭配,線條的流暢,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作畫要無畫無我,否則,很難達到與作品水乳交融。

同樣,寫作也是一個作者與小說中人物不斷轉換的過程,寫到喜時,會眉飛色舞。悲時,會傷心流淚。完全沉浸在亦喜亦悲間,即人物即是作者,作者也是人物。寫作有句話叫“如果想感動作者,首先要感動自己。”連自己都感動不了,怎麼會感動讀者呢。

所以,與故事中的人物合二爲一,喜人物之喜,悲人物之悲,寫完之後,使讀者沉浸到故事中,明知是虛構他也會沉浸其中,情緒隨着人物命運的變化而起伏。

要構建框架,填充細節。哪一個環節不和諧都顯得不完美。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對任何事物都適用。至少,整體的畫面要沒有瑕疵。其中,大的細節,是在每篇小說中,設計好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和每個故事的銜接,大概的框架設計好以後,則是更細的細節了。

說到細節,作畫的細節之一是顏色,一幅畫在勾勒出基本的線條之後,對於色彩的填充,感覺相當的細緻,但就一個色系來說,要暈染出自己想要的色系,就要先打底色,再用幾種顏色來調配,就像只有天藍和土黃才能生出綠色一樣,如果想得到自己心目中的效果,就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基本功。

而小說中的細節,要細到除了故事情節,人物的主次,環境的錯落,甚至段落的長短,都要用心設計,而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的卻是人物的表情、動作。

所以,有時不能嫌情景的描寫拖沓,情和景是小說和人物層次推進的最佳描寫。

畫作中的層次,恰似小說人物中的主角和配角,就像沒有綠葉的紅花少了幾分生機一樣,沒有襯托就少了故事的走向。

寫情方面,一滴眼角滑落的淚,一雙彎成月牙兒的眼睛,一個輕輕的嘴角上揚,一隻握緊的手,都能傳遞出人物或悲或喜的信息。

寫景時,雖然,一句“一晃,幾年過去了”,可以代表歲月的匆匆,總不如有視覺效果更真實一些。

比如,可以寫一棵樹,曾經載下一棵小樹苗,不經意間再注意,已經高大挺拔,可以代表一個人從幼年步入青年或中年。

這些細節的描寫可以有很強的帶入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讀者纔會持續看下去。否則,即使點開你的文章,感覺枯燥乏味,也會中途離開。

再拿書畫來說,要讓觀衆在書畫前停下腳步,靠什麼來吸引觀看者駐足呢?

要靠它協調流暢的畫面和它所表達的主題、意境和神韻來因發讀者共鳴,還要有遠近,有層次地賦予畫面生命,讓靜物活起來。假如畫中有一個蘋果,除了賦予它漂亮直觀的外形,要使觀者彷彿能聞到蘋果的果香。

總之,不管作畫也好,寫作也罷,“活”是重中之重,不能一灘色彩堆在那裏,也不能是一堆文字堆在那裏,讓靜物活起來,讓人物活起來。要讓它們變成精靈,飛到讀者的心裏。

當然,如果寫作要修煉到這種境界,肯定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作者了,就我們而言,當下需要的是在修行的路上,持續地走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