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是兩個字!不是一個詞!

長大後才知道,人們常說的“孝順”,並非一個詞,而是兩個字。

前者紮根在人之本性,後者頭上,壓的卻是生活。

一場疫情,席捲了全球,帶走了中國的新年喜慶,奪取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也摧垮了多少家庭本就岌岌可危的親子關係。

人們時常調侃,回家第一天母慈子孝,回家一月便是雞飛狗跳,縱是打趣,皆是事實。

父母用“不孝”來定性兒女的“不可理喻”,兒女用“無理取鬧”來反駁父母的“不順”。

奇怪的是,無論你站在哪一方,最終的結果都是滿腹委屈。

矛盾的激化就在於兩個字:理念。

舉個例子,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佛說七情六慾,人的感情複雜又難以捉摸。西方講愛,無論你身份如何,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是一句“I LOVE YOU”,可我們不是,我們的愛是細化的,講的是父慈子孝、孝子順孫,自古以來便把愛放在了不平衡的兩端,不能一概而論,所以那些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的孩子可能要在自家碰壁了,因爲東方文化裏自古以來把“父母愛”推崇爲“父母恩”,“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被家裏長輩唸叨了幾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愛”的雙方是平等的,可“恩”不是。

所以,矛盾產生了。

親子關係,乃當代繼婆媳關係之後的又一大家庭殺手。

可能是因爲父母不滿孩子玩遊戲,孩子主張自己時間自己做主;可能是因爲父母要求孩子幫自己做事,孩子主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是因爲父母要求孩子不挑食均衡飲食,孩子主張不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你把每句話單獨拆出來都可以寫一篇感人至深的親情散文,或者是一篇鼓舞性格獨立自主的心靈雞湯,可偏偏放在一起,衆說紛紜、仁者見仁。

這就導致了許多孩子的“孝而不順。”

父母緊握着古代的《二十四孝》感慨現代兒女的叛逆,兒女捧着西方愛的教育吐槽現代父母的保守陳舊。

何解?

記得季羨林老先生在自己的《談人生》中議論過當代的孝道,他說,小時候父母撫養子女,沒有這種撫養,兒女是活不下來的。父母年老了,子女來贍養,就不說是報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

季老的語言平實無華,近乎是坐在太陽底下磕着瓜子兒貼着你的耳邊聊天,雖無華卻有理。

如果你是父母,更應該去側重“愛”而非“恩”,滿意的是子女的快樂而非服從;如果你是子女,更應該時常去唸叨“養兒方知父母恩”,品味的是父母提前的恩惠而不是此刻的平等,把兩者各自據理力爭的“底牌”拋給對方,是非對錯,世上本就沒有定規定法來評判一二,既然沒有,就不必非得爭個你死我活。

談和不是服軟,冷戰也不是“勝券在握”,煎和熬是讓食物變美味的良方,卻也是讓心底愛意的娟娟細流枯涸殆盡的惡變。

展開自己,互相感知,“溝通”二字就像霸道總裁的金錢勢力、修仙練武的祕籍寶典,勸者陳詞濫調,觀者百般嫌棄,一路嗤之以鼻到大結局才發現,原來,這纔是我們喜聞樂見的“金手指”。

多喜樂,長安寧,知感恩,懂慈愛。

別急,

冰雪融化之後,是春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