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謀殺案》——原來文字還能這樣玩!


說實話,一開始對於本書的讀感並不十分的好,冗長的人名很難和他的角色身份對號入座,常常前面交代過後面又忘了,不過後來算是漸入佳境,算是一本慢熱型的書吧,而且也是最純正的英倫範,類似福爾摩斯+華生的偵探+助手的組合。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嵌套型的寫作方式,有些類似於《盜夢空間》做夢裏的夢,也有點《我和殭屍有個約會3》中,所有人都卸妝回到幕後但又還在劇中的味道,本書的嵌套在於作家筆下的主人翁也是名作家,自己的故事與筆下作家的故事交相輝映,讓人大呼原來文字還能這樣的玩!第二個特點則是真假參半,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你覺得是謀殺的真的是謀殺嗎?那麼你又覺得的是意外的不是謀殺?正是這種真假參半的寫作方式,帶給了讀者很大的迷惑性,也使得讀者對於真相的探尋有了更加迫切的動力哈。

有時候,你知道嗎,並不是實實在在的線索引向了最終的真相。

幽評:除了實實在在的線索還有什麼呢?比如猜測,心證哈。

倫敦最低賤陰暗的小巷不會比歡樂美麗的村莊裏發生的罪案更可怕。”

幽評::美麗背後也許隱藏着骯髒的罪惡。

城市裏的人對彼此來說都是陌生人;但是在鄉間的小村莊裏,人人都互相認識,更方便創造嫌疑人,當然,也更方便創造懷疑他們的人。

幽評:看到這個想笑,這就是作者不斷創造嫌疑人的理由嗎,幾乎每登場一個人都有殺人動機以及都像嫌疑人,讓人好鬱悶的說。

爲什麼我們對謀殺案這麼着迷,是什麼在吸引着我們——犯罪,抑或是破案?我們會不會對殺戮本身有一種原始的渴望,因爲我們自己的生活。

幽評:這很難不讓人想起《本能》這部電影,原以爲電影中的本能是性本能,但最後發現原來是殺戮本能。

如果說有什麼能把所有偵探聯繫在一起,那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嫌疑人可能彼此認識。他們可能是家人或是朋友;但偵探總是局外人。他提出必要的問題,但他實際上並沒有與任何人建立關係。他不相信他們,而他們反過來又懼怕他。這是一種完全基於欺騙的關係,而且最終無路可走。一旦兇手被指認,偵探就會離開,再也不會出現。

幽評:把所有偵探聯繫在一起,讓我想起了《名偵探柯南》的一部劇場版——《偵探們的鎮魂歌》

閱讀偵探小說是一回事,成爲偵探又是另一回事。我一直熱愛閱讀偵探小說。我不只是編輯它們。我從小到大都把它們當作消遣讀物。事實上,我對它們如飢似渴。你一定有過那種感覺:外面下着雨,屋裏開着暖氣,你全神貫注地閱讀一本書。讀啊,讀啊,感覺書頁從指縫間一頁頁滑過;突然間,你右手那邊的書頁比左手那邊薄了,你想慢些讀,但還是忍不住不停地翻啊翻,直到看到那個讓你幾乎難以置信的結局。這就是偵探小說的獨特的魅力。在出場的所有人物中,只有偵探會和讀者產生一種特別的、實則獨一無二的關係。我認爲,這就是偵探小說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佔據特殊席位的原因。

幽評:不得不說偵探小說的魅力正是在此,精華全在那難以置信的結局,所以有時候實在不能理解劇透黨究竟抱着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偵探小說完全圍繞真相展開:不多也不少。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當你讀到最後一頁,發現每一個字母i都點上了點,每一個字母t都加上了一橫,這與生俱來的魅力難道不讓你感覺心滿意足嗎?這些故事模擬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我們每天都被緊張不安和模棱兩可包圍,我們用了半輩子時間都在試圖尋求解決之道,當我們終於迎來那一刻,發現一切都講得通了,很可能我們已經奄奄一息。幾乎每一本偵探小說都能提供這種樂趣,這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這也是《喜鵲謀殺案》令人惱火的原因。

幽評:真相只有一個,決定了在未探知前的你心生好奇,以及探知後的心滿意足。

偵探小說裏的第一法則就是:排除嫌疑最明顯的人。

幽評:看《少年包青天》以及《名偵探柯南》何嘗不是同樣的感受,跟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於,嫌疑最明顯的人往往還真不是兇手。

因爲當你殺死一個人後,你就跨入了某種生存的邊界,再殺死兩個人或是殺死二十個人都沒有分別。

幽評:當初看三池崇史的《惡之教典》就有同樣的感受:爲了掩飾一具屍體,他卻堆積成了一座屍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