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化:自相殘殺與傷口縫合

歷史車輪滾出的種種人爲災禍,無非是利益引發的衝突、工業發展導致的污染。不過污染的惡果沒有衝突那麼嚴重,而且是從19世紀纔開始的,才持續了兩個世紀左右。

                    利益引發的衝突

洛克菲勒曾對這種人類活動作出形象的描述:“利益似乎無堅不摧,本來彼此相安無事的人、種族、國家,因爲利益關係糾纏雜糅在一起,彼此爾虞我詐,乃至刀槍相向。在那些衝突中,總會發現利益的影子。”

從古至今,衝突的發生都無一例外地源自利益,部分衝突的原因還有意識形態差異、宗教差異。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局部出現了正義,比如盟軍奪寶隊(追回藝術品)、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緊跟盟軍,向已被解放的國家提供救濟)。

衝突的形式主要表現爲戰爭,其次爲界限隔離。

戰爭的發起需要進攻者具有足夠的自信(包括盲目自信),以及對被進攻者資源的渴求。若被進攻者無力組織有效的抵抗,他們往往很快就被征服,傷亡人數較少,如二戰期間納粹對法國的佔領。若交戰雙方實力相當,消耗性戰爭會奪走很多人的性命,如一戰期間凡爾登戰役。戰爭的結局是擁有較先進武器或較靈活戰術的一方勝出,如蒙古人在戰爭上對宋帝國的勝利。

戰爭是政治手段的極端,其代價是交戰雙方實力的削弱和生命的集體性殞滅。

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鬥人員死亡約850萬,非戰鬥人員死亡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1516億美元。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在戰場,腐臭的氣息瀰漫在空氣中,呻吟與吶喊交織,鮮血混着泥漿,四處流淌。一不小心就踩到戰友的屍體:斷裂的手腳、糜爛的肚腸、散架的頭顱……士兵們一咬牙,在衝鋒途中,任由呼嘯的子彈、橫飛的彈片撕裂軀體。

衝突的另一種形式是界限隔離,它表現爲不斷的鎮壓與反抗,如南非的種族隔離(白人害怕黑人會到來競爭壓力,用武力隔離他們,足足長達四十三年之久)、三十八緯度線對南北朝鮮的隔離。這種界限隔離很不穩定,容易上升爲戰爭,比如在五十年代的越南,南方北方在背後兩大強國的嗾使下,向自己的同胞舉起了槍。

衝突過後,人們不得不在精神和建築的廢墟上重建家園,違反和諧的暴力帶來的只有一片焦土和支離破碎的情感。幸運的國家可能從此安居樂業,不幸的國家所面臨的將是下一場流血犧牲。

              工業發展導致的污染

其實工業發展一定會伴隨着污染,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個國家向先進過渡的明顯標誌。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河水被染得烏黑,藍色的天空也變成了灰色;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霧霾使得人們難以外出,土壤被電子垃圾所酸化……

如果加強對污染的處理和管控,污染的危害可以顯著降低,其治理的關鍵在於政府的帶頭作用和民衆的積極響應(由於污染相較於衝突,影響過小,因此不過多贅述)。

                  對歷史的思考

衝突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缺乏理智的極權主義者(多爲上層階級,因爲他們有權力發動一場衝突),他們似乎不知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給羣衆作出錯誤的引導,他們似乎只關心自我的、眼前的利益,以致不必要的流血。而傑出、理性的領導者能帶領羣衆走向富強與幸福。

事實上,當國家這種社會結構剛誕生時(約七千年前),衝突就隨之而來,只需要其中一小部分的史實就足以支撐人類維護和平的理由了。可是就是這種套路,人類重複了無數次:一次又一次的自相殘殺,一次又一次的傷口縫合。

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對這種情況的解釋最爲恰當:人類的智慧無法趕上人類日益增長的知識。

也許,由於這種原因,人類也只能被歷史無情地嘲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