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見聞錄:啞巴篾匠

      (藝術與評論 訊) 2020年2月中旬,湖北長陽磨市鎮蘆溪村,50多歲的聾啞障礙人孫成建,正在往堆篾具材料的倉庫拿簸箕的半成品,他正在趕製一批城裏來的篾具訂單,要在十天內完成。

        孫篾匠至今單身,小時候就得了聾啞病,一直以做篾具爲生,由於手藝好,鄉親們都愛買他做的篾具,因此他可以靠手藝養活自己。

        孫篾匠雖然聽不見說不出,但他可以用手勢和紙筆與人交流,做的活也好,鄉親們都說他很聰明。

        筆者得知孫篾匠的師傅姚徵國先生從16歲開始曾經做過9年篾匠,他會做的篾器更多,至少上百種,可惜由於做篾具收入有限,姚先生後來改行做別的行業,還因爲有能力當了村裏的組長,他對社會的貢獻更大了,但社會上少了一位優秀的篾匠。據姚先生介紹,孫啞巴師傅人很聰明,但可惜沒有全部學完手藝,他的師祖也就是姚先生自己的師傅現在還在,由於年歲已高,他老人家的手藝無法施展,也沒有後輩學藝傳承。姚先生說:他曾經在師傅那裏學了很多現在根本見不到的篾具手藝,如做糖的篾具。長陽磨市鎮現在的篾匠師傅已經不多了,他知道的除了孫師傅,還有救師口等地的,大多沒有專職做篾匠。

        由此看來,鄉村手藝人之一的篾匠手藝,幾乎面臨失傳,如何在當下的環境中傳承併發揚光大,值得民俗學者和社會學家研究與思考。


        昨日再訪篾匠,給他帶來幾個訂單,他很高興,這幾天忙得停不下來了。現在的閉合與互聯網的開放,工業進化與傳統手工,矛盾的哲學思辨。


訪鄉村啞巴篾匠

文/何宏江

幾把篾刀謁泰山,

精編揹簍與提籃。

心開口閉生聰慧,

巧匠從來眼界寬。

題磨市稀有的篾匠

聯/何宏江

一隻揹簍,四個提籃,精編細砍得五日;

幾處村莊,千家住戶,慎用長留要三生。

致敬手藝人:啞巴篾匠

    文/何宏江

關閉了聲音的漫長時空

他用手編織鄉村的煙火

許多農家或者眷念鄉野的城裏人

從他做的篾具裏裝些平常之物

那些揹簍提籃簸箕或者卷席筒

那些代代手心相傳的篾匠師傅

那些日日離不開竹器的歲月

我們從此感受與生活的脣齒相依

無法建一座竹具博物館

無需阻止有些篾匠丟了活路去打工掙更多的錢

無數身懷絕技的大師傅已經遠去

手觸啞巴師傅編織的篾具

用眼光裝一些敬仰的語句

就如你曾經仰視或者雙手合十的菩提

生活即使平順

也很不易

何宏江,男,生於1972年,業餘創作,涉獵文學、文史、新聞、時評、攝影等。文字見諸國內媒體,偶有獲獎。

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楹聯學會會員,宜昌市作協會員,宜昌市屈原學會會員,三峽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宜昌市楹聯學會副祕書長、長陽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長陽三國曆史文化學會發起人之一,怪奇公社新媒體聯盟成員,騰訊網《文學與藝術》、《藝術與評論》、《宜昌茶葉網》主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