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書法(二)

   

      書法的美,首先在線條。

      書法就本質來看是線的藝術。線條的美感、質感是書法美的基礎。那麼怎樣的線條是合乎要求的呢?那就是中鋒用筆寫出來的線,古人說要如錐畫沙、屋漏痕就是這個意思。無論是錐畫沙還是屋漏痕都能給人一種飽滿、渾厚之感,這樣的線條纔有力度,有質感,也是美的。

      所謂錐畫沙就是用錐子的尖端在沙面上垂直畫線。想一想,錐子在沙子表面豎立着畫過,這樣形成的線中間會凹下去,沙向兩邊分開,沙表面呈現一段剖面爲V字形的線。屋漏痕是指水順牆壁住下滑,水跡過處,在牆壁上形成一條水線。當水滴沿牆壁滲滑下來,水痕經過的地方,會有一條中心線,水沿中心線自然向兩邊對稱滲開,但始終有一條水痕主線在中間,充滿飽滿而渾厚的質感。用毛筆在紙上寫字的時候,也需要使線達到這種質感,具體的做法也就是中鋒運筆。即將筆頭垂直於紙面,象用錐子在沙上畫過一樣去寫出有質感的線條來。也只有中鋒運筆,才能寫出這種線,側鋒則不行。側鋒類似於用錐子斜着掃過沙的表面,錐子不是垂直沙面而是與之呈現一個銳角,這樣在沙上畫出的線是扁平的,不飽滿的,那樣畫出來的線是輕薄飄浮的,缺少厚重感,甚至畫個圓都畫不成功。在用毛筆時這就是側鋒,側鋒不是完不可以用,但只能做爲一種意趣追求,做爲中鋒的補充,以求字的變化。親自去實驗一下,就會有這種體會。實際上,在紙上用純中鋒畫出一橫或一豎並不是很難的,稍加訓練就能辦到。那麼爲什麼寫書法都強調中鋒用筆,而且很難呢?這是因爲漢字不是單純的橫或豎,而是由各種不同長短、不同形狀、不同弧度、不同彎折方向的線組成的具有豐富變化的線的組合。試想一下,當要求用錐子在沙上畫出極其豐富的變化着的線,同時又要求這些線無論在向哪個角度彎折、無論怎麼變化的時候,都能保持幾乎在剖面上完全呈現對稱的V字形,難度是不是大很多?而用毛筆在紙上書寫時要做到這一點就更難。

        理解了中鋒,接下來就是如何在寫的時候做到這一點,也就是筆法。

        筆法當然是豐富的。但總結起來歸根結底是兩種情況,一種是轉,另一種是折,也就是一種是圓,一種是方,這兩種方法的組合使用才能產生千變萬化的線。

        這兩種筆法的產生在歷史上是有個時間先後的。晉以前,人們寫字多用圓轉,這與當時的書寫字體和書寫材料有關,又稱篆籀法,因爲古篆隸書多是這樣寫,懷素的草書用得非常多。圓筆就是指筆尖垂直紙面畫線,在轉折的時候通過控制力度實現筆鋒的平滑過渡,轉折處不產生圭角,筆鋒的調整是靠角度的漸變產生的,古篆書基本是這樣寫出來的,這種線條給人以古樸厚重感。方折筆法是晉以後才產生的,主要貢獻是王羲之。之所以說王羲之是書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僅僅是字寫得好看,更主要是他提供了一種新的用筆方法,後人寫字,都是用的他那個方法。方折筆法在調整筆鋒時是通過筆鋒的翻轉來完成的,翻轉角度根據字的需求而不同,所謂“八面出鋒”也就是這個意思。在筆鋒翻轉過程中由於用筆輕重、翻轉角度的不同會產生圭角,筆畫的翻折感明顯,需要側鋒的過渡,從而產生妍美秀麗的變化。晉唐以後大多數人都是用的這種方法,也就是王義之一脈傳承而來。

        因此,書法筆法,總結起來,無非也就是方、圓兩種,也就是轉和折,古人說的“屋漏痕”、“折釵股”就是這個意思。“屋漏痕”是圓筆,蘊含着衝破阻力堅韌前進的力量,如頂着狂風,逆風而行。“折釵股”是方筆,蘊含着清脆而決絕的力量,就是暴發力,如折斷金釵或竹枝。書法中鋒線條的形成,兩千年來歸根結底都逃不出這兩種方法。這有點象武術,或更象太極拳,打拳的時候要有渾厚的圓轉之力和清脆爽利的暴發力。           

        當然,不同時代,不同個人對這兩種方法的使用側重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不過對於書法筆法不同的“風格”或叫特點的形成,還會涉及用筆輕重和側鋒的使用問題等,但本質上看,那些只是個人習慣和審美情趣不同,而其用筆的根本是一致的。

        書法在用筆上要方圓兼用,這樣才能變化多端。由於漢字本身的結構、筆畫組合特點的豐富性,導致書法線條無論是方還是圓本身都蘊藏着極其豐富的變化,掌握起來絕非易事,而要達到隨心所欲地在這兩種方法間任意切換也就更難。

        所以,對於學習書法和欣賞書法,首先是要從書寫者的作品中看到這兩點,也就是要能看到和學到筆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