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變形記:從超級無敵暴力女到溫柔的正能量媽媽

前幾天和9歲的兒子聊天,說起他曾經偷偷給我起的外號,他不好意思地說:“那是因爲以前你經常兇我,對我發脾氣,不過現在嘛……”

他小眼珠一轉,說:“現在你是溫柔的正能量媽媽!”

“哇!原來媽媽已經不是超級無敵暴力女了呀!”我激動無比,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說實話,從超級無敵暴力女到溫柔的正能量媽媽,在教育兒子上,我確實走了不少彎路。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已經從過去的劍拔弩張、一點就着,變成了現在的無話不談、母子和朋友兼具。

更重要的是,親子關係的改善讓我能夠更好地引導兒子健康成長。


一、超級無敵暴力女的由來

大概是來自於自己內心安全感的匱乏,我總是擔心兒子表現不好。

上幼兒園時,每次接他,最怕聽到老師說:“寶寶媽媽,你稍等一下”。喫飯時把青菜含在嘴裏偷偷吐掉,不好好睡覺還說話影響別人,和小朋友打架把對方胳膊抓破了……老師一番“告狀”,讓我從擔心變成焦心。

回到家先是訓斥一番,但凡他頂嘴不服氣,還要罰站或者捱揍,最終他要保證第二天乖乖聽話才作罷。

其實兒子聰明、活潑,背古詩、擺積木、做手工……這些幾乎沒讓我操過心。不過他也調皮、好動,是我眼裏的冒失鬼。

幾乎每天都會把桌上的水、牛奶、果汁等等各種飲料弄撒一次,被家務、工作弄得不甚其煩的我第一反應經常是大聲抱怨:“哎呀,你怎麼回事呀!怎麼又把水弄撒了!”

後來有一次,我突然發現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第一反應不是想着怎麼補救,而是呆立在原地,用惶恐的小眼神盯着看我的反應。

類似的眼神還有,他在超市哭鬧着要玩具回家被我揍的時候,在餐廳跑來跑去不聽話被我大聲呵斥的時候……

我突然意識到,孩子是害怕我的,甚至可以說是恐懼。

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離我越來越遠,家裏的氛圍也常常變得劍拔弩張。我埋怨先生溺愛孩子沒原則,他埋怨我大呼小叫讓家裏不太平。

父子倆倒是關係很好,兒子偷偷給我起外號,不讓我知道。某次先生說漏了嘴,我才知道自己被冠以“超級無敵暴力女”的稱號。

這讓我既生氣又難過,辛辛苦苦爲了孩子,卻得不到理解。

二、轉變從控制脾氣開始

兒子滿是恐懼的眼神,讓我開始反省。先生也旁敲側擊地提醒我,慢慢來,別老對兒子發火。

我開始嘗試着改變,首先就是改善焦慮,控制情緒。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的確非常困難。

我甚至把“超級無敵暴力女”寫在家裏客廳的白板上,來提醒自己。一次他在喫飯時手舞足蹈,把湯打翻了,然後立刻轉頭看向我。

我趕緊說:“沒關係,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快想想怎麼補救!”,兒子大概對我的反應有點意外,先是愣住,然後纔想起去找抹布。

和類似的小事比起來,最讓我頭疼的是他哭鬧着要東西。這一招對先生很管用,所以通常是被兒子哭鬧弄得不好意思的爸爸滿足要求,成了好爸爸,而我因爲發脾氣成爲了壞媽媽。

我下意識地通過深呼吸、換個環境,不斷地提醒自己學着控制情緒。

記得有次帶兒子去放風箏,他看着別人手裏風箏印着孫悟空,非要買個一樣的,甚至哭鬧間扯壞了手裏的蝴蝶風箏。

原本準備大發脾氣的,我趕緊轉過身,做了幾次深呼吸,在心裏發問:“自己生氣是因爲什麼?說到底是因爲他的表現不符合你的預期罷了。”

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那種特別渴望得到一件物品的心情,我對兒子說:“你是覺得那個孫悟空的風箏很酷,所以也想要一個,是不是?”

他點點頭,繼續大哭。

“但我們手裏已經有一個蝴蝶的了。如果你繼續坐在這兒哭,那今天愉快的放風箏就要變成不愉快的事了!”

“媽媽,我可我真的很喜歡那個風箏”。

“好吧,那你開動腦筋想想怎麼能得到,反正在這哭鬧,我是不會買給你的哦!”

兒子又哭了一會,看我自顧自地擺弄風箏,不好意思地走過來和我一起玩。爲了鼓勵他的知錯就改,我給他買了一個新的風箏,他也忘掉了剛纔的不愉快,玩得更開心了。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生氣是因爲孩子的行爲不符合大人的預期。而我們的預期是不是準確地以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表達清楚了?

如果我們的期望如果和孩子的意願有衝突,應該怎麼去解決?只是利用大人壓倒性的優勢強迫他,只會讓他從心裏反感和牴觸。

人們常說:“被情緒衝昏了頭腦”。我發現當大腦開始思考,我們就不會再被情緒左右了。

解決了情緒問題,我就很少對兒子發脾氣了。慢慢地,我和兒子的關係緩和了不少,不過要想讓兒子聽從我的引導和建議,還需要恰當的溝通方式。

三、恰當的溝通讓我和兒子成爲朋友

有句老話:“油鹽不進”,經常被大人用來形容叛逆的孩子。很多父母也覺得說什麼孩子都不願意聽,都聽不進去,特別是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

過去,兒子不好好寫作業,我最常說的話是:“你怎麼寫得這麼慢,磨蹭什麼呢!”

而現在,我通常會說:“一個小時過去了,你的作業寫了不到一半兒,媽媽有點着急,擔心寫得太晚會影響你休息。”

其實,如果對方的說話方式、語言讓人不舒服,人人都會在潛意識中屏蔽掉那些話,即使那些是:“好話”、“有用的話”。

所以,先讓我們的語言變得可以被對方接受,再考慮它是不是能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

現在我的說話方式明顯讓兒子更能接受了。有時候雖然他不願接受我的意見,但也不再“橫眉冷對”,而是耐心跟我說明理由。

慢慢地,我們之間的關係拉近了不少。寫完作業,他不再自顧自地玩玩具、看電視,我們會分享各自遇到的好玩的事情。

過去對於週末看望姥姥、購物等類似的安排,我常常因爲兒子的反對要費勁口舌說服他,甚至還要用強迫、威脅的方式,常常鬧得兩個人都不愉快。

後來,我開始事先和他溝通,提前幾天告訴他週末的安排,並且跟他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計劃。兒子因爲能夠參與家庭決策顯得很高興,我也不再爲週末的安排和兒子鬧矛盾了。

時間久了,兒子和我的關係越來越好。有次和爸爸鬧矛盾,他竟然說:“還是媽媽相信我,理解我!”

四、焦慮的改善源於自我的成長

看過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深知要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父母首先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白了這一點,我不再時時刻刻把目光鎖定在兒子身上,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到我喜歡的文字工作中。

晚上他寫作業,我就坐在旁邊看書,並且約定不互相打擾,需要我輔導的問題,最後集中在一起來問我。不再管他寫得慢不慢,字寫得是不是整齊,每次都只是給他寫得好的部分點贊。

現在的狀態保證了我的看書時間,少了我的嘮叨和批評,兒子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提高了,幾次考試的成績都在97分以上。

有時候,我會把自己寫的文章拿出來和兒子分享,他會認真看完,有一次還指出我寫的段落沒有中心句,太囉嗦。

我愉快地採納了他的建議,他的小臉上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慢慢地,兒子也開始喜歡寫日記了,作文成績也多了好幾個“優”。

後來,我的一篇文章被一家報紙刊登了。看到我的名字變成了鉛字,兒子驕傲地豎起了大拇指,說要好好向媽媽學習。

現在,我終於成了兒子眼裏的“溫柔的正能量媽媽”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爸爸幫)

作者簡介:曉夜,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編導、文祕、紙媒記者,資深情感主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