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濤風顛自天涯 --冼星海記事2020-02-25 作者 賈寒蕻

作者 賈寒蕻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炎黃子孫,寄予了民族無限情懷和厚重的歷史。在我的眼裏和情感世界中,黃河的形象不斷變化。小時候,我覺得黃河就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恬淡幽靜,或者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寂淒涼。稍微大一點之後,我覺得黃河就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悲慼悲壯。或者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的悲痛欲絕,又或者是“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的壯闊。

關於讚頌黃河的歌曲、文章、汗牛充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冼星海先生的《黃河大合唱》。我還是一個初中生時,在語文課本上簡短介紹《黃河大合唱》的歌曲,我就被這首交響樂的宏大氣勢所感動,也被黃河的浩瀚所吸引。我當時曾武斷的認爲這首交響樂的作者冼星海先生一定是位北方漢子。第二年,我去廣州,發現廣州有一家星海音樂學院,細細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家音樂學院的前身是廣州音樂學院,是爲了紀念冼星海先生才改名的。那時我才明白,冼星海先生籍貫廣東番禹,在澳門長大。在細細考察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之後,我才逐漸明白生長在南方的冼星海先生,不住在黃河邊上,卻能寫出氣壯山河,流芳百世的《黃河大合唱》。如果沒有對中華民族深深地愛怎能寫出“啊,黃河!你是民族的搖籃!---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築起我們民族的屏障”如此滿懷深情,鼓舞士氣的音樂。

冼星海先生的經歷與九曲迴腸的黃河頗爲相似,也如黃河一樣堅韌。他原籍廣東番禺,在星星照耀的澳門海上出生,故名星海。在新加坡接受教育,在廣東中山,是他音樂的啓蒙階段,爲了深造,又去了北京。在法國巴黎完成了藝術的昇華,在上海初露崢嶸,對革命的熱愛,促使他到了延安。在延安,他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正在他志得意滿的時候,蘇德戰爭的爆發使得他淒涼的到了新疆,羈留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沉痾難起時,又返回了莫斯科,也病逝在了莫斯科。

在冼先生人生的另一重經歷中,痛苦和貧窮總是如影隨形,然而在他短暫的四十年生涯中,創造了上千首歌曲,可見其堅韌。冼先生的父親很早去世,他的母親沒有經歷過學堂歲月,但是對冼先生的教育卻十分嚴格。在冼先生十三歲的時候,他的音樂才華展現出來,被選到了他當時讀書的學校軍樂隊裏,擔任司琴手。他的老師給他創造了不少演出機會。爲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冼星海先生回到了廣州中山,在嶺南大學上課,因爲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每天,冼星海先生都要售賣兩個小時的書和其他商品,才能去上課。冼星海先生不僅精於西洋樂器,更工於中國古典樂器,在中山大學期間,他就靠演湊古典音樂掙取一些外快。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他依靠自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打工來養活自己。在巴黎期間,冼星海的身影出現在理髮店,出現在餐廳,出現在各種各樣能賺錢的場所。報考巴黎音樂學院的時候,因爲衣着簡樸,被人拒之門外。當時巴黎音樂學院的院長保羅·杜卡斯慧眼識才,不僅讓冼星海考試,甚至給了全場的最高分和一份優渥的獎金。校長問他,最想用這筆獎金幹什麼,冼星海哽咽地回答道:他只想要飯票。

蘇德戰爭爆發後,因爲不會俄語,沒有辦法爲前蘇聯效力,冼星海便想取道新疆回到延安,盛世纔在新疆極力製造麻煩,無奈的冼星海便留在了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爲了取得暫住權,化名“黃訓”,後來留在了庫斯坦耐州。即使冼星海身處在經濟實力尚可的庫斯坦耐州,隔三差五要去當鋪,把自己的手錶,大衣和生活物件典當,換取糧食。條件如此艱苦,冼星海先生也孜孜不倦的學習哈薩克當地的民歌,寫一些振奮人心的歌曲。冼星海先生在哈薩克斯坦呆了四年,四年以後,輾轉來到蘇聯。來到蘇聯以後,蒙斯大林的照顧,他住到了克里姆林宮皇宮醫院,來到醫院,人們發現他肝部有積水,據說每天能抽出幾立升的腹水,肺部和其他內臟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變。練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長期的貧困造成了他營養不良,只要一迸發靈感,便投入到極其不規律的創作生活,以至於後來一病不起,使冼星海先生在不惑之年駕鶴西去。

雖然冼星海先生在這個世界存在時間很短,但是在近代中國音樂史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創造了中國第一部交響樂曲《民族解放交響曲》,開創了大合唱的先河。他一生共寫出了兩百多首抗日歌曲,其中膾炙人口的有《在太行山上》、《救國軍歌》、《游擊隊歌》、《戰歌》等,《黃河大合唱》喚起了無數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民族的鬥志。冼星海先生的抗日歌曲給當時萬馬齊喑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光明,據說在當時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都以可以唱冼星海先生的歌曲爲榮。冼星海先生的靈感來自於中國的民歌和民間的說唱藝術。再結合西洋樂器,中西合璧的方式進行編排,大家認識到他是一箇中國作曲家,又能和世界接軌。

冼星海先生的一生與黃河有着許多的重合點,無論他生在何方,他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不會忘記自己做音樂的初心,而且無論環境惡劣到什麼地步,他一直沒有放棄學習音樂。在蘇聯的時候,他學習蘇聯民歌,在哈薩克斯坦的時候,他學習哈薩斯坦的民歌。在哈薩克斯坦的時候和在蘇聯的時候,他堅持寫着自己的《中國故事》和自己的《中國狂想曲》以及自己兩本民歌專著。後期在莫斯科的時候,他受到蘇聯的邀請,去寫歌頌蘇聯民族阿曼蓋爾德的長詩,他有很多的理由拒絕,但是最後他堅持寫完,這也像極了黃河自青藏高原的流淌,一路上經過了高原,平原,丘陵,山區這些重重關卡,也不忘自己當初的選擇,一心直奔渤海。冼星海先生一直堅持着自己的音樂創作,一直用音樂哺乳自己的人民,毛澤東稱讚他是中國的人民音樂家,這也像極了黃河,黃河用河水讓兩岸的居民風調雨順,孕育了像西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星海先生與黃河還有一點很像,黃河發源於中國,而冼星海先生讓人們意識到現代音樂是什麼,也刷新了人們對音樂的認識,音樂不再是下三濫和娛樂的東西,對於國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的心目中冼星海先生是最合適代言母親河--黃河的人。

現代中國人因爲對遠方的想象和對未來的期許踏上了一列列火車,一架架飛機,我們應該像冼星海先生學習,無論你在哪裏,都不要忘記你是黃河兒女,你是中華兒女,不要忘記自己遠行的目的。  今年的元宵晚會,有一首歌是《我變了,我沒變》,裏面的歌詞“我做了那麼多改變,只是爲了我心中不變,默默地深愛着你,無論相見不想見”。

冼星海先生的故事讓我自己學習到,我來到了大學,初衷是學習自己想學的專業,培養自己是風雨之中的鏗鏘玫瑰,雖然我學到了自己想學的文學專業,也不斷提升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但離開了熟悉的生長環境,離開了愛着我的父母,對於我也算是不順甚至有些痛苦的遠行。我所經歷的所謂磨難,不及冼星海先生的萬分之一,我一定會學習冼星海先生和黃河這種“已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從未悔兮。” 的精神。有句名言叫做前車之鑑,後人之師,在冼星海先生的人生中,我依然可以找到對今天的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的重大啓迪。

                                    2016年6月17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