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涛风颠自天涯 --冼星海记事2020-02-25 作者 贾寒蕻

作者 贾寒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炎黄子孙,寄予了民族无限情怀和厚重的历史。在我的眼里和情感世界中,黄河的形象不断变化。小时候,我觉得黄河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恬淡幽静,或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寂凄凉。稍微大一点之后,我觉得黄河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悲戚悲壮。或者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痛欲绝,又或者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阔。

关于赞颂黄河的歌曲、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时,在语文课本上简短介绍《黄河大合唱》的歌曲,我就被这首交响乐的宏大气势所感动,也被黄河的浩瀚所吸引。我当时曾武断的认为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冼星海先生一定是位北方汉子。第二年,我去广州,发现广州有一家星海音乐学院,细细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家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广州音乐学院,是为了纪念冼星海先生才改名的。那时我才明白,冼星海先生籍贯广东番禹,在澳门长大。在细细考察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之后,我才逐渐明白生长在南方的冼星海先生,不住在黄河边上,却能写出气壮山河,流芳百世的《黄河大合唱》。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深地爱怎能写出“啊,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起我们民族的屏障”如此满怀深情,鼓舞士气的音乐。

冼星海先生的经历与九曲回肠的黄河颇为相似,也如黄河一样坚韧。他原籍广东番禺,在星星照耀的澳门海上出生,故名星海。在新加坡接受教育,在广东中山,是他音乐的启蒙阶段,为了深造,又去了北京。在法国巴黎完成了艺术的升华,在上海初露峥嵘,对革命的热爱,促使他到了延安。在延安,他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正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苏德战争的爆发使得他凄凉的到了新疆,羁留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沉疴难起时,又返回了莫斯科,也病逝在了莫斯科。

在冼先生人生的另一重经历中,痛苦和贫穷总是如影随形,然而在他短暂的四十年生涯中,创造了上千首歌曲,可见其坚韧。冼先生的父亲很早去世,他的母亲没有经历过学堂岁月,但是对冼先生的教育却十分严格。在冼先生十三岁的时候,他的音乐才华展现出来,被选到了他当时读书的学校军乐队里,担任司琴手。他的老师给他创造了不少演出机会。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冼星海先生回到了广州中山,在岭南大学上课,因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每天,冼星海先生都要售卖两个小时的书和其他商品,才能去上课。冼星海先生不仅精于西洋乐器,更工于中国古典乐器,在中山大学期间,他就靠演凑古典音乐挣取一些外快。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依靠自己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打工来养活自己。在巴黎期间,冼星海的身影出现在理发店,出现在餐厅,出现在各种各样能赚钱的场所。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时候,因为衣着简朴,被人拒之门外。当时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保罗·杜卡斯慧眼识才,不仅让冼星海考试,甚至给了全场的最高分和一份优渥的奖金。校长问他,最想用这笔奖金干什么,冼星海哽咽地回答道:他只想要饭票。

苏德战争爆发后,因为不会俄语,没有办法为前苏联效力,冼星海便想取道新疆回到延安,盛世才在新疆极力制造麻烦,无奈的冼星海便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为了取得暂住权,化名“黄训”,后来留在了库斯坦耐州。即使冼星海身处在经济实力尚可的库斯坦耐州,隔三差五要去当铺,把自己的手表,大衣和生活物件典当,换取粮食。条件如此艰苦,冼星海先生也孜孜不倦的学习哈萨克当地的民歌,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歌曲。冼星海先生在哈萨克斯坦呆了四年,四年以后,辗转来到苏联。来到苏联以后,蒙斯大林的照顾,他住到了克里姆林宫皇宫医院,来到医院,人们发现他肝部有积水,据说每天能抽出几立升的腹水,肺部和其他内脏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练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长期的贫困造成了他营养不良,只要一迸发灵感,便投入到极其不规律的创作生活,以至于后来一病不起,使冼星海先生在不惑之年驾鹤西去。

虽然冼星海先生在这个世界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在近代中国音乐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创造了中国第一部交响乐曲《民族解放交响曲》,开创了大合唱的先河。他一生共写出了两百多首抗日歌曲,其中脍炙人口的有《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游击队歌》、《战歌》等,《黄河大合唱》唤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民族的斗志。冼星海先生的抗日歌曲给当时万马齐喑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据说在当时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以可以唱冼星海先生的歌曲为荣。冼星海先生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民歌和民间的说唱艺术。再结合西洋乐器,中西合璧的方式进行编排,大家认识到他是一个中国作曲家,又能和世界接轨。

冼星海先生的一生与黄河有着许多的重合点,无论他生在何方,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会忘记自己做音乐的初心,而且无论环境恶劣到什么地步,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音乐。在苏联的时候,他学习苏联民歌,在哈萨克斯坦的时候,他学习哈萨斯坦的民歌。在哈萨克斯坦的时候和在苏联的时候,他坚持写着自己的《中国故事》和自己的《中国狂想曲》以及自己两本民歌专著。后期在莫斯科的时候,他受到苏联的邀请,去写歌颂苏联民族阿曼盖尔德的长诗,他有很多的理由拒绝,但是最后他坚持写完,这也像极了黄河自青藏高原的流淌,一路上经过了高原,平原,丘陵,山区这些重重关卡,也不忘自己当初的选择,一心直奔渤海。冼星海先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音乐创作,一直用音乐哺乳自己的人民,毛泽东称赞他是中国的人民音乐家,这也像极了黄河,黄河用河水让两岸的居民风调雨顺,孕育了像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星海先生与黄河还有一点很像,黄河发源于中国,而冼星海先生让人们意识到现代音乐是什么,也刷新了人们对音乐的认识,音乐不再是下三滥和娱乐的东西,对于国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的心目中冼星海先生是最合适代言母亲河--黄河的人。

现代中国人因为对远方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我们应该像冼星海先生学习,无论你在哪里,都不要忘记你是黄河儿女,你是中华儿女,不要忘记自己远行的目的。  今年的元宵晚会,有一首歌是《我变了,我没变》,里面的歌词“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默默地深爱着你,无论相见不想见”。

冼星海先生的故事让我自己学习到,我来到了大学,初衷是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培养自己是风雨之中的铿锵玫瑰,虽然我学到了自己想学的文学专业,也不断提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离开了熟悉的生长环境,离开了爱着我的父母,对于我也算是不顺甚至有些痛苦的远行。我所经历的所谓磨难,不及冼星海先生的万分之一,我一定会学习冼星海先生和黄河这种“已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从未悔兮。” 的精神。有句名言叫做前车之鉴,后人之师,在冼星海先生的人生中,我依然可以找到对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的重大启迪。

                                    2016年6月17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